中医补脾胃养生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内容提要
第1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章 脾胃与脾胃虚的基本知识
第2章 常用补脾胃中药
第3章 常用补脾胃方剂
第4章 常用补脾胃食物
第5章 温补脾阳
第6章 滋补脾阴
第7章 补脾益气
第8章 健脾化湿
第9章 健脾和胃
第10章 滋阴益胃
第11章 健脾补血
第12章 补脾升阳
第13章 补脾养胃止痛
第14章 健脾养胃止呕
第15章 补脾润肠通便
第16章 健脾止泻
第17章 消化不良
第18章 补脾和胃膏方
第19章 补脾和胃药酒
第20章 针刺与耳针补脾胃法
第21章 中医其他补脾胃法
内容提要
本书在第1版基础上修订而成,概述了中医有关脾胃与脾胃虚的基本知识,详细介绍了补脾胃养生的各种中药、食品及配方。其中单味中药和食品70余种,包括其性味、归经、成分、药理作用(功效)和应用等;各种补脾胃靓汤、药膳、膏方药酒及中药配方600余首,按中医治法分类,详述其组成、制作、功效和用法等。同时介绍了针刺、耳针、埋线、拔罐、艾灸、指压、按摩、敷脐等中医补脾胃法。本书内容通俗易懂,方法简明实用,养生保健与治病效果确切,适于广大群众,特别是脾胃虚弱的中老年朋友和亚健康者阅读参考。
第1版前言
脾胃是人体重要脏腑之一,具有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的功能。由于先天不足,素体虚弱,或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可致脾胃虚,出现腹胀、腹痛、食少便溏、肢倦乏力等症状。具体地说,脾虚可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气下陷、脾不摄血五个方面。脾气虚弱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禀赋素虚,或久病耗伤,以及劳倦过度所致,表现为纳食不化、口淡无味、头目眩晕、脘腹胀闷、便溏泄泻;脾气虚日久可发展为脾阳虚衰,或因命门火衰,失于温煦而致,表现为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痰饮水肿等症状;脾阴虚多由脾气虚不能运化津液,致津液亏乏而成,表现为腹胀、纳少、口舌干燥、干呕、呃逆等症状;脾气下陷多由脾虚中气下陷不能升举而致,表现为脱肛、脏器下垂、久泻不止等症状;脾不统血多由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循经而外逸,表现为便血、尿血、崩漏、紫癜等症状。
脾胃虚的补养原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类型,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养方法。如脾气虚者健脾益气,脾阳虚者温阳健脾,脾阴虚者益气养阴,脾气下陷者益气升提,脾不统血者健脾摄血。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医药期刊和书籍,恕不一一注明,在此谨向有关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歉意。
马汴梁
2001年6月
第2版前言
《灵枢·决气篇》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能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润养肌肤,荣泽颜面。所以金代脾胃内伤学说创始人——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故强调“欲实元气,当调脾胃”。
临床上很多疾病,诸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胃肠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糖尿病,高脂血症,缺铁性贫血,巨细胞性贫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慢性肺炎,肺气肿,食管癌,胃癌,厌食症,口腔溃疡,女子月经病、带下病,男子遗精、阳痿,小儿遗尿、疳积等,均可运用补气健脾,温补脾阳,滋阴补脾,补脾益胃等方法调养、治疗,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于“补”的概念,笔者以为:“补”为中华民族一个特有的思维定式。在传统医学及朴素哲学的思维方式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的一些异常表现有了诸如“脾虚”、“肾虚”等“虚证”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些“虚证”的存在,才导致人类疾病的产生或衰老。同时也认识到针对这些“虚证”存在而设定的补身祛病、延年抗衰的“补”法。所谓“补品”,也即指在此认识基础上而产生的能够增强人类体质,补充营养能量,改善“虚弱”状态的食物和中草药。
关于“补”的方法,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辨证施补为原则,通过每味补品的寒、热、温、凉四性及酸、苦、甘、辛、咸五味的调节,发挥补养人体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作用。中医补法,非同于西医营养疗法,取于自然,法于平衡,内容丰富,多姿多彩。
关于“补品”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补益中药,大多能够延长细胞寿命和生物生存时间,从而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能够增强内分泌和呼吸、消化、造血功能,改善机体代谢和内环境,补充微量元素,从而使人体精力充沛,功能健全,活力增加;能够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从而有利于防病治病,监控癌细胞的变异,预防癌症及传染病的发生。补益食品,大多能够提供人体必须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从而具有较好的增强体质、恢复平衡、补养脏器、维持健康的作用。
《中医补脾胃养生法》自2001年9月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关注和认可,也有些读者提出了一些很好的修订建议,为与时俱进,在人民军医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对本书进行了修订再版。适时增补了中医有关脾胃和脾胃虚的基本知识,各类脾胃虚的证候特点和补法概述,以及针刺、耳针、埋线、拔罐、敷脐、艾灸、指压、按摩补脾胃法等新内容,以冀对广大读者补脾胃养生有所裨益。书中如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指正。
马汴梁
2009年6月于梦痴斋
第1章 脾胃与脾胃虚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脾胃的概念
中医脾胃不能简单地与现代医学所指的脾胃画等号。中医脾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指的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系统所属的部分器官。
脾胃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它由脾脏、胃腑、所属经络、肌肉、四肢、口、唇等组成。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循行足大趾、下肢内侧、腹里、舌根等处;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循行前额、鼻、口唇、上牙、喉咙、脘腹、下肢外侧、足背、足次趾等处。脾胃发生病变,上述经络循行部位,多可出现相应症状。所以脾经和胃经也就成为脾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濡溉五脏六腑和周身内外,而使肌肉丰盈,四肢健壮,为后天之本。故《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脾胃纳运的水谷自口而入,脏腑的精气又上通于口,荣泽唇口四白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医补脾胃养生法》 - 插图1
书籍《中医补脾胃养生法》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医补脾胃养生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