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的本质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5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本书纸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于2020年12月出版
作者授权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作中国大陆(地区)电子版发行(限简体中文)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书名:人心的本质
著者:丹尼尔·韦格纳 库尔特·格雷
电子书定价:80.99元
The Mind Club by Daniel Wegner and Kurt Gray
Copyright © 2016 by Daniel Wegner and Kurt Gray.
All rights reserved.
推荐序
从人心的本质领略理论之美
心理学和大理论时代失之交臂了吗
审美并非客观之事,无论是错彩镂金还是初发芙蓉,这终究不是事实判断,本不应有高下之别。穷人多幻想锦衣玉食、琉瓦金砖的穷奢极欲,富人多追求食之寡味、衣之初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唐肥宋瘦,美无定论。那为何蔡元培会说“以美育替宗教”,而木心又言“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呢?我向导师、著名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求教,今后社会人工智能若一统江湖,人将何为?他说审美在,则人在。我做了个研究,发现人们在面临人工智能的威胁时,普遍认为平常看似重要的记忆、计算以及视、听、味、嗅都不重要了,而审美、创造力、道德这些品质会变得重要。用《人心的本质》里的话来说,人的能动性变得不重要了。
面前这本《人心的本质》探讨的并不是审美,但它向我们展示了心理学少有的理论之美。心理学本来是有理论的,虽然盲人摸象,但是盲人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理念的。我在清华大学教过两年心理学史,很可惜,心理学的历史很短。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有句名言:“心理学有长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句话在他那个年代是在感叹前半句,即心理学思想丰富;而如今再读,我却觉得后半句更加令人痛心,因为心理学史似乎终结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短短几十年间,似乎心理学界人才辈出、学派林立,理论千姿百态,故事波谲云诡。但任何一部心理学史写到20世纪后几十年时,都开始变得囫囵,因为思想和素材已然匮乏,大理论的时代过去了。你可以说是因为学科成熟了、范式清晰了、技术先进了、简单的现象早就被验证了,科学的确是这样的。但即便是最科学的物理学,一样还有大理论。连《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顿都还在弦理论和量子物理中纠结。
我的学科病了,它的病情在某种程度上和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一样。这个时代很有趣,媒体无孔不入,谁都可以展示个性,人人都能充当道德与美的审判官并掀起舆论风潮。硕大商标胸前挂,洗脑神曲满街放,标语简单粗暴无文心,文章空洞堆砌求排比。警觉如我也不免受其影响。更有甚者或如作家毕飞宇所说:“拿心机当智慧的美、拿野蛮当崇高的美、拿愚昧当坚韧的美、拿奴性当信仰的美、拿流氓当潇洒的美、拿权术当谋略的美、拿背叛当灵动的美、拿贪婪当理想的美。”没有美的时代难育其人,而没有美的学科则难寻其魂。
心理学家丹尼·博斯布姆(Denny Borsboom)把这种病叫作“理论失语症”(Theoretical Amnesia)。没有理论指导,那心理学只能靠数学回归建构出朴素的变量间关联,凡社会行为非物理现象,人与情境皆影响甚多,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可想而知。长久以来,心理学家习惯了从细枝末节的变量数学关系中建构起所谓的理论,用探索的结果来讲故事,这和依理论推理出假设再来验证背道而驰。但如我们没有理论了,又该从哪儿寻求假设呢?
什么才是好的理论
心理学不喜欢理论了,因为要讲实用。我去给企业家上课,他们能听哲学大师大谈儒、释、道甚至一起朗诵,这很风雅,大家也不问学以何用。而一讲心理学,他们就要问这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何用处,孩子应该怎么教、员工应该如何管,而不愿意听那些基本原理。作为基础学科,心理学本是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传播学的理论来源和上游学科,但是这个关系异化了,心理学似乎早已被应用学科所钳制。诚然,大数据、机器学习、神经科学、统计不断进行革新,各种各样收集与处理数据的方法让心理学看起来更像所谓的科学,也让心理学更加失魂落魄。方法同样被异化为钳制思想和学者的工具,用心理学家苏珊·菲斯克(Susan Fiske)的话来说,它甚至变成了方法恐怖主义(Methodological Terrorism)。就如神经科学研究者总是忘记大脑其实有主人,而大数据研究者通常忽视人类行为的数字模型背后还有情感动机一样,通过观察人心的特有方法去探求人心又何尝不是一种新形式的、更加简单粗暴的盲人摸象。
在我看来,人们似乎走到了一个难以分辨在理论上何为规范、何为创见、何为美的阶段。
其一,人们误把观点当理论。理论至少是一系列假设或者原理的集合,它是推导而来的。在心理学里,这些原理或假设大多会得到实证的检验。而观点不同,它也许是洞见,也许只是一个人的灵光一闪,也许只是某个人对某件事情独特的看法。这样的看法人皆有之,但证明这样的看法并不容易,证明了之后它也不一定被称为理论。因为它可能没有对心理和行为现象进行有力、系统而概括性的描述。
其二,人们误把非实证当理论。以我所见,似乎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无论老师还是心理学系学生均将非实证的、非客观化的研究叫作理论研究。事实上,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无论是低劣的还是优良的想法都可以被称为理论研究。这就造成了理论研究会随便出现在各种杂志上,并号称理论,让人“不明觉厉”。而是否“厉”,是否有价值,不在于想法本身,而在于推理出想法的过程。
其三,人们误把言辞精巧当理论。诚然,好的理论文章多是语言生动、辞藻华美的,但是其核心应该是基于实证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太多的所谓理论文章摆出的是似是而非的证据以及非常不严谨的、自说自话的逻辑。其中所犯的逻辑错误通常包括归因错误,用不完整的例子归纳得出结论、选择性忽视其他结果等。即都是论证A发生、B发生,那么A就是B的原因,似乎很少有人去论证非A时B发不发生,A发生时B有没有可能不发生,B发生时是否可以没有A。我们通常在自说自话,用饱含情绪的言辞反驳代替绝对理性的逻辑推理。
其四 ............

书籍插图:
书籍《人心的本质》 - 插图1
书籍《人心的本质》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人心的本质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