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写在前面
总 序
前 言
第一部分 一个个人主义时代
导 言
第一章 后福特主义与个人主义
第二章 反传统性与个人主义兴起
第三章 全球化与个人主义
第四章 共同体与社会资本
第二部分 共同体之重建
导 言
第五章 公共精神与共同体
第六章 宗族主义庇护所
第七章 两种主义与公共精神
第八章 公民身份——一个中肯的建议
参考书目(1)
参考书目(2)
索 引
总 序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明确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属性。因此,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伟大实践,我们的社会建设无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吸取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成就与实践经验。这是因为:第一,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他们不仅积累了丰厚的物质文明基础,其社会在经历了多次的激烈振荡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也基本上趋于平稳;与此相应,在西方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围绕着社会团结、社会正义、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等公众议题也建构起了丰富多彩、视角多元的与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这些知识成果作为精神文明的积累和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之一。第二,我们的社会建设无疑要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要坚持中国特色。如今,我们已置身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无论是社会建设所要应对的问题和风险,还是社会建设可利用的资源,乃至社会建设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全球互通性。在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那些与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理论与经验成果,特别是在当代新的语境中所产生的成果,对我们的社会建设实践而言,比以往具有更加直接的可借鉴性。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决定翻译出版这套译丛。
在选择译丛的书目时,我们有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主要选取近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
其次,注重那些与当前我们社会建设实践的具体任务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
再次,注重那些关注社会自我建设、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与生长的成果。
愿此译丛能有益于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是为序。
周晓虹 王小章
2009年6月30日
前 言
本书的主旨在于阐述西方社会的共同体以及社会生活的状况。这是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课题。正如许多人所忧虑的,我们的社会正在面临着“社会资本”无情流失的局面。纵然,所谓的“社会资本”的概念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含义和用途,但我们在这里基本把它理解为:从广义上说,它是作为一种能够聚集各种社会资源并使之发挥有效功能的黏合剂。在一个社会内部,人们首先需要具备某些社交习惯、合作态度和互动关系,然后才能造就互信关系、社会稳定以及民众的参与性等——也就是所谓的社会资本。相应的社交态度和行为方式可以在诸如地方共同体或邻里活动这样一些重要场合被开发出来。但是,我们将予以讨论的是:在当前时期,这样的社交态度和行为方式都会面临重大的挑战。正鉴于此,本书的要旨在于:在这个日益崇尚个人主义的时代,怎样才能维护与繁荣地方共同体及其共同体生活。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将考察后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内容包括:后福特主义或后工业主义(第一章)、反传统性(第二章)和全球化(第三章)对后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将会看到,这些过程正在侵蚀着诸如福利国家、全日制职业、以工作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以及稳定的家庭生活等——这些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曾经为人们带来了目标感、认同感和安全感——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制度和实践。因为人们需要适应新的生存条件,这样就导致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朝着更为个人主义化的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向嬗变。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度的个人主义化行为方式已经销蚀了地方共同体、社会资本和民众的参与性(第四章)。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体验到稳定性和安全感的缺失,并伴随着内心的极度焦虑和不确定性。一些人在时下看上去正生活得很惬意:他们出身于衣食无虞的富庶家庭,物质生活大有保障,职业前景令人倾慕,等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的事实——后面将做详述——在随着人的发展空间得以自由拓展,操控自己生活的力量得到增强的同时,人们对诸如职业的稳定、福利的保障、四伏的危机、泛滥的毒品、共同体的丧失、家庭的解体、道德的沦丧和对个人利益的无止境追逐等状况也感到普遍的担忧(参见:Blair,1996;Etzioni,1995、1997;Gray,1993)。
虽然我们现今处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个人主义时代,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就否定西方社会曾经也是融洽和谐与协作友善的生存之所。这样的社会在过去是否存在过?如果存在的话,那么又存在哪些时期?这些问题激起了许多人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引来了一系列的争论(参见:Black,1984;Durkheim,1964;Gierke,1900;parsons,1951;Tonnies,1957)。诚然,一些学者对西方社会的过去比现在更为和谐融洽的假设深表怀疑(参见:Archer,1988;Abercrombie,1980;Laslett,1965)。例如,阿伯克龙比(Abercrombie,1980)及其同事们认为:在前现代社会时期,尚无或落后的通信条件和交通系统制约了社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后现代性的基本进程进一步推动了个人主义的发展,但其表现形式在各个西方民主国家中又有所不同。一方面,由于这种进程不是步调统一的,不是以相同的方式作用于所有的西方社会,因此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与这种进程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也将带着自身的不同特点。简言之,这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过程。本书的第一部分将阐述与分析这种过程的总体趋势以及不同社会的各自特点。
然而,这种发展进程也表明:它可能将以强悍的、甚至以驾驭民族文化的力量,使不同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