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学中药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3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讲 认识中药
第二讲 中药的采集和炮制
第三讲 四气五味
第四讲 升降浮沉与归经
第五讲 中药毒性与不良反应
第六讲 中药配伍与禁忌
第七讲 中药剂量与用法
第八讲 如何学好中药学
第九讲 解表药
第十讲 清热药(一)
第十一讲 清热药(二)
第十二讲 泻下药
第十三讲 祛风湿药
第十四讲 化湿药
第十五讲 利水渗湿药
第十六讲 温里药
第十七讲 理气药
第十八讲 消食药
第十九讲 驱虫药
第二十讲 止血药
第二十一讲 活血化瘀药
第二十二讲 化痰药
第二十三讲 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四讲 安神药和开窍药
第二十五讲 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六讲 补虚药(一)
第二十六讲 补虚药(二)
第二十七讲 收涩药
第二十八讲 外用药及其他
第二十九讲 临床常见病证用药简介
第一讲 认识中药
我国医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最初人们为了解决生活资料来源,为了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在饥不择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误食一些有毒甚至有剧毒的植物,以至于出现呕吐、腹泻、腹痛、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也可因偶然食用某些植物使原有的病痛减轻或完全消除。通过长时间地摸索,人们逐渐积累并获得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有了一定的植物药知识,通过口耳相传,有意识地选择食用,进入氏族社会后狩猎也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方式,在食用动物的过程中,也相应的发现一些动物的某些组织、脏器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动物药也有了一定认识。所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察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学的认识日益丰富,对运用药物治疗疾病的需求与日俱增,药物的来源也由野生药材、自然生长逐步发展为部分人工栽培和驯养,并由动植物扩展到天然矿物和人工制品,用药知识和经验也愈见丰富。用文字记录和丰富这些知识已经逐步替代了简单的“口耳相传”“师学相承”等。我国药学正式的文字记载始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时代。如《周礼?天官冢宰下》谓:“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汉代郑玄注:“五药,草、木、虫、石、谷也。”所谓“五药”,并非指五种具体药物,可能是当时对药物的初步归纳。西周时期的文学作品《诗经》中收录了100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如苍耳子、芍药、枸杞子、蟾蜍等,并记载了某些药物的采集、性状、产地及服用季节等,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山海经》是记载先秦时期我国各地名山大川及物产的一部史地书,虽并非药物专著,但书中记载药物约126种。服用方法包括内服和外用两种。所治病种达31种,包括内、外、妇、眼、皮肤等科疾病。而其中有关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萌芽。由此可见当时药物的知识已相当丰富。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提高,加之春秋末期文化学术发达,阴阳五行理论盛行,自发的开展百家争鸣,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使医药学具备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尤其是《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脏气法时论》“辛散” “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等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是中药归经学说的先导,《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等为后世中药升降沉浮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补泻及五运六气与用药关系的认识,对中药的临床应用也曾产生过很大影响。
秦汉时期,随着中医学的发展,本草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已有本草专著问世,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按药物的不同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神农本草经》序中还简要论述了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药物制剂等中药的基本理论,并简要地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加工、贮存、真伪鉴别等内容,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自《神农本草经》成书以后,历经后汉、三国、两晋至南齐众多医家长期的临床实践,对原有药物的功效有了新的认识,证明部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与原来的记述不尽相同,南梁医家陶弘景整理注释撰成《本草经集注》一书。该书对魏晋以来中药学的发展做了全面的总结。全书7卷,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对药物的形态、性味、产地、采制、剂量、真伪辨别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强调药物的产地与采制方法和其疗效具有密切的关系。该书还首创了“诸病通用药”,分别列举80多种疾病的通用药物,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等,以便于医生临证处方用药。此书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雏形,原书已佚失,现仅存敦煌石窟藏本的序录残卷。
南朝刘宋时代,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中医药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后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此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书中记载的某些炮制方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繁荣,交通发达,对外交流增加,从而推动了医药学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实践知识进一步丰富,中药数量不断增加,唐显庆四年颁布了经政府批准、由苏敬实际负责,长孙无忌、李等领衔编修,并有23人参加撰写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全书共54卷,收药844种,新增药物114种,由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组成,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等九类。该书治学严谨,内容丰富,取材精要,反映了唐代本草学的辉煌成就,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对世界医药学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一个月学中药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