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导论
一、孟子其人其书
二、孟子其人其书的升格过程
三、关于《孟子》的研究
第一讲 人性与人心
一、人性本善
二、人之所以会有不善
三、“仁义礼智根于心”
四、人性之辨
五、性命之别
第二讲 修身与养性
一、存心养性
二、先立乎其大
三、反求诸己
四、养气
第三讲 读书与求知
一、博学与自得
二、教人之法
三、知人论世
四、知天与知命
第四讲 圣贤气象
一、“圣人”与“贤人”
二、“大人”与“君子”
三、“大丈夫”精神
第五讲 人伦之道
一、事亲为大
二、慎终追远
三、大孝典范
四、君臣有义
五、执中行权
第六讲 经世思想
一、义利之辨
二、制民之产与使民以时
三、取民有制与井田理想
四、劳力与劳心
第七讲 王道仁政
一、先王之道
二、仁政
三、王霸之辨
四、保民而王
五、与民同乐
推荐阅读书目
本书参考文献
附录:《孟子》白文
总 序
吴晓明
阅读并研习经典,亦即与经典作品的持续“对话”,是人文学术的真正基础。人文学术的基本样式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构成所谓“规范的”或现成的知识体系;就其实质而言,它是一种唯有在多重的对话中方能保持其生机的“思想奠基活动”。这意味着,作为某种先行的思想奠基活动,人文学术及其成果毋宁应当被更恰当地理解为诸知识体系孕育其中并植根其上的思想-定向和精神-根据。
对于哲学学术来说,情形尤其如此。因为哲学在根本上就是——并且完全就是——“思想的事情”。而此种思想之事的大端之一,便是为既与的规范知识筹划并准备必要的思想前提和经验法则——规定其活动的领域并为其活动制定基本方向。此间的差别可以较为便捷地提示哲学学术的独特性:真正说来,那构成既与知识体系之思想前提的东西,本身不是现成的知识。事实上,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观察到这样的情形:既与的知识体系仿佛是展开在一个平面上,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逐步地扩张至整个领域;而思想的事情则仿佛是在垂直于平面的纵向上活动,你往往只有通过占据不同高度的上升运动才能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视野。大体说来,这就意味着哲学与知性科学在学科性质上的一种差别。
正是这种性质上的差别决定了哲学研习的基本方式。它只是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才能依赖于“教程”或“教科书”之类的形式体系,而由此让渡出来的巨大区域正应当为经典的研习所占据,并成为研习者与之积极对话的广阔空间。在某种提示性的意义上可以说,比较起沃尔夫空洞的教材式“体系”,康德的“批判”会重要得多;对于真正的哲学研习来说,这两者的价值几乎是难以比拟的。
我们在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为了突出地表明哲学学术的特点,而决不意味着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因此是无关紧要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向来是对此一问题之最为正当的领会方式。但是,既然哲学依其本质来说就是思想的事情,那么,这里的一切“所学”总已先行地从属于“能思”了。也就是说,哲学之本己的任务——开启并守护思想,乃是一切可称之为哲学“知识”的东西始终围绕着旋转的枢轴;离开了这个枢轴,固然知识的东西还可以保留下来,但已不再是——或很少是——真正“哲学的”了。因此之故,我们几乎可以说,哲学学术的唯一正途,便是阅读并研习经典,即与真正的“思者”保持对话,以便使开启并守护思想之事能够不间断地付诸实行。一切既与的知识体系固然无疑是思想的成果,但哲学所关注的那一度是:思想的开展本身以及这种开展所需要的前提和条件。
然而,哲学作为思想的事情,却并不仅仅是思想的“内部自身”。它从根本上来说关乎时代,关乎时代的精神状况与经验样式,关乎时代的根本问题与未来命运。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无非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那些被称为“哲学经典”的著作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生动活跃的原创性思想,而且在于这些思想深深植根其中的那个时代被决定性地道说出来了。真正的哲学家,无论他自己是否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总已使思想的锋芒最关本质地涵泳于时代的风云中了。即使是那些最为孤寂、看起来只是一味沉思冥想的哲学家,即使是那些最为深奥、读起来总是一派晦涩玄远的哲学著作,无一例外地总是时代的产儿,并且总是依循其揭示并切中时代的深度来获得其品题和权衡的。常常伫立在雪地里沉思的苏格拉底是如此,往往奔波劳苦的孔夫子也是如此;笛卡尔的“我思”是如此,王阳明的“良知”也是如此。至于说到黑格尔,那么海德格尔曾这样评论道:新时代的劳动的形而上学本质,在《精神现象学》中是被深刻地道说出来了。
如果说,在那些几经翻拓的知识读本中,哲学思想和时代境况已经被渐次分离开来并从而变得难以识别的话,那么,经典著作的优越性恰恰在于:上述联系能够以一种有机的生命体的形式显现出来;而这就意味着,在我们能够从中真正读懂思想的地方,我们同时也真正读懂了那个时代,读懂了在时代的根本问题及其应答中开展出来的实际思想进程。指出这一点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哲学来说,体现在其经典源头中的思想本身又是依时代的性质来定向的;依此定向我们便能积极地寻绎并领会哲学思想的本质来历。而只有当这种本质来历被牢牢地把握住的时候,思想的航船才能够避开各种无内容的抽象——“外部反思”以及由之而来的疏阔散宕的“意见”——而重新扬帆起航。
当哲学思想的本质来历能够被较为切近地领会到的时候,思想的开展过程以及这种开展所需要的前提和条件就开始显现出来了。因此之故,就像哲学本身要力求体现为批判的思想一样,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研习也应当成为批判的思想。“批判”一词之原初和简要的含义是:澄清前提并划定界限。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意味着,澄清人类知识的先验前提,并通过对这种知识的划界来为信仰留出地盘。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做的工作无非是:澄清现代经济生活——政治经济学只是其理论表现——之现实的历史前提,并依循对这种经济生活的批判性分析而揭示其历史的限度。如果说,当今的哲学只有通过真正批判的思想才能深入到社会现实之中,那么同样,哲学的研习也只有通过批判性的阅读——真正的“对话”——才能以思想之本己的形式深入到经典著作的思想之中。黑格尔曾这样说过,什么叫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就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孟子》精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