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释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5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 以中国古典注疏方式逐字解读
20世纪最重要、最难懂的哲学经典《存在与时间》
内容简介:
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最具开创性的哲学著作,也是被人读得最多、讨论得最多、评论得最多和争论得最多的著作《存在与时间》的释读之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以中国古典注疏方式逐字解读。以海解海,句句细读,逐章逐节,字字有着落。
《存在与时间》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难治”,一般读者以及学界人士都需要一部可靠的释义加导读的著作。国外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解释注疏《存在与时间》的导读性著作,但在我国,至今还未有这样的著作出版。这部的出版,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而且其丰富和详尽,超过了许多西方学者的同类著作。
本书借鉴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典章句的典范,采取逐章逐节逐句解释的方法,对《存在与时间》这部经典著作进行释义。作者张汝伦先生在广泛阅读西方大家、名家解读《存在与时间》的诸多文本和专著基础上,用中国古人注疏经典的办法,逐节逐段解读,力图将这样一部晦涩、复杂的作品的文本意义和背后复杂的深意都揭示出来。
作者简介: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8年赴德,先后就读于图宾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张汝伦教授治学跨越中西,在致力于西学的同事,也长期耕耘在现代中国思想领域,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包括:《历史与实践》《现代中国思想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德国哲学十论》《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存在与时间>释义》等。
目录
引言
发凡
《存在与时间》的缘起
破题
释义
导论阐述存在的意义问题
第一章 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性
第二章 阐明存在问题的双重任务;研究的方法及其轮廓
第一部 依时间性解释此在和将时间解说为存在问题的超越境域
第一篇 准备性的对此在的基本分析
第一章 此在的准备性分析之任务的说明
第二章 作为此在基本状况的一般在世界中存在
第三章 世界的世界性
第四章 作为共在和自我存在的在世存在。“常人”
第五章 在之中本身
第六章 作为此在之存在的操心
第二篇 此在与时间性
第一章 此在可能的整体存在和向死存在
第二章 此在对本己的能在的证明与决断
第三章 此在本己的整体能在和作为操心的存在论意义的时间性
第四章 时间性与日常性
第五章 时间性和历史性
第六章 时间性和作为流俗时间起源的时间内状态
结语: 《存在与时间》为什么没有完成?
征引书目
引言
今天没有人会怀疑《存在与时间》的经典地位。与哲学史上许多经典不同的是,它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所以如此,除了其本身固有的价值外,还在于它回答了时代的问题,切合那个时代,也反映了我们时代人的思想感情。《存在与时间》无疑是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这一点即使海德格尔的敌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它也是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1]
这三部著作都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不是偶然的。从尼采开始,西方思想的大革命已经发轫,只是当时西方社会还处于歌舞升平的乐观主义情绪中,没有多少人像尼采和布克哈特那样,对现代性,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根本问题有所体认。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暴力的方式将这些问题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的眼前,思想与文化精英,尤其是德国人,开始对现代性问题进行全面的深刻反思。所谓“1914年人”[2]
表明整整一代人,或者一个新的思想文化时代开始了。从1918年到1927年,德国出版了六部内容、风格迥异,但却共同反映了一个动荡的时代和人心的书。首先是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的《乌托邦精神》(1918);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的《西方的没落》第一卷也出版于1918年;然后是巴特(Karl Barth)的《〈罗马书〉释义》(1919);罗森茨维克(Franz Rosenzweig)的《救赎之星》发表于1921年;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发表于1927年;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两卷分别发表于1925年和1927年。这几部书都是大部头著作,这不是偶然的。这说明人们试图对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个总体的概括和回答。这些著作都有预言和乌托邦的性质,这种预言既有希望也表现为绝望。它们都是对一个失落的理想的预言、回顾和纪念。这些书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很激进的,甚至是怪异的,就像表现主义的艺术和文学一样。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ahl)曾问过: 在1914—1918年发生的那些事情后,怎么还能用陈旧的、磨损了的、虚假的词语?这些著作独特的表达方式恰好证明了这一点。[3]
《存在与时间》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下产生的。海德格尔的语言标志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希特勒上台这段时间德国环境所产生的现象的特征。《存在与时间》的外观往往使人产生错觉,以为这又是一部典型的晦涩的德国哲学著作。它有点像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上来就宣告了它的目的,指明了它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按层次提出将要讨论的各种不同问题,然后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4]
与海德格尔后来的著作相比,这部著作更加传统。但它与《纯粹理性批判》不同,它不是一部理论哲学的著作,而是一部实践哲学的著作,是关于人最根本的存在经验及其现代命运的著作。这就是为什么它的艰深内容没有吓退对它感兴趣的人。相反,却引起人们解读它的无尽热情。毫无疑问,《存在与时间》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经典,是西方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部著作,是一部典型的哲学著作。它向人们表明,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恰恰也是最深刻的时代问题。
的确,从外在形式上看,《存在与时间》似乎是一部“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著作,它完全不像《西方的没落》、《历史与阶级意识》或《启蒙辩证法》那样,直指时代的危机,展开分析和批判。它似乎是绝对的“形而上”,反反复复就是围绕着存在问题在做文章。它那种德国式的思辨以及完全无视传统规范的概念体系和话语方式,不知使多少人先是望而生畏,然后是绝望地放弃。尽管如此,《存在与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存在与时间》释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