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3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宋文选/丁放等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历代文选)
ISBN 978-7-02-010101-6
Ⅰ.①宋…Ⅱ.①丁…Ⅲ.①古典散文—散文集—中国—宋代 Ⅳ.①I264.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31191号
责任编辑 李 俊
责任印制 王景林
出版发行 人民文学出版社
社 址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邮政编码 100705
网 址 http://www.rw-cn.com
印 刷 北京新魏印刷厂
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等
字 数 520千字
开 本 880毫米×1230毫米 1/32
印 张 23.5 插页1
印 数 1—5000
版 次 2014年10月北京第1版
印 次 2014年10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978-7-02-010101-6
定 价 45.00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图书销售中心调换。电话:01065233595
前言
宋代是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陈寅恪先生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的著名论断。在这个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各个文化部类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中宋文的创作,继往开来,成就了我国古文创作的全盛局面,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宋文创作,近师唐代韩、柳的古文传统,远承中国古代文章写作的优秀遗产,成就卓异。陆游论有宋文章“抗汉、唐而出其上”(《尤延之尚书哀辞》),殆不为过。这首先突出的表现在作者和作品的数量上。清代编撰的《全唐文》共收作家三千余人,文章二万余篇,加上后人陆续增补的一万多篇,仍不超四万篇之数。而近年出版的《全宋文》收作者九千余人,文章十七万余篇,分别是前者的三倍和五倍以上。即以代表作家而论,韩愈、柳宗元作为唐代文章大家,现存文章数量分別只有三百和五百余篇,而宋人苏轼即有四千余篇文章存世,欧阳修也有两千余篇。简单的数字对比或许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但庞大的数量,无疑是宋文创作取得成就的坚实基础。其次,宋文的成就还突出的表现在创作质量上。高步瀛谓“明清之世,言唐宋文者,必归宿于八家”(《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卷首”)。八家之中,宋居其六,可见宋文对后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自然是建立在宋文创作较高质量的基础上。最后,从相关理论总结方面也可以看出宋文创作取得的成就。丰富和高质量的创作实践,必然会带来相关批评实践的发展,进而在理论思考方面表现出来。宋文创作的成就激发了人们探讨文章创作规律的热情,带动了相关理论著作的兴盛。王水照先生指出:“古文研究与批评之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即文章学之成立,殆在宋代。”(《历代文话·序言》)由王先生主编的《历代文话》收有宋代论文专著二十部。此外尚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专著,如见于《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文格》、《修文要诀》等,没能保存下来。由一斑而窥全豹,我们已可以想见当时此类著作的兴盛。所以,从宋文的数量、质量和理论著作几个方面来看,宋濂评价“自秦汉以来,文莫盛于宋”(《苏平仲文集序》),洵非虚誉。
宋文创作在两宋三百余年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自宋太祖代周自立的建隆元年(960)至欧阳修登第的天圣八年(1030),这七十年是宋文发展的第一阶段。宋初主要的作家都是由五代而入宋,他们的创作风格自然不会因为新朝的建立而一朝突变,多是继承了前代的遗风。首先表达对五代文风不满的是柳开,他有感于“五代文格浅弱”,故“慕韩愈、柳宗元为文”(《宋史》本传)。他不满于当时“偶俪工巧”的习尚,在创作实践上转而以“断散拙鄙为高”(叶适《习学记言》卷四十九),不免给人以“词涩言苦”之感,算不得健康的文风。和他同时提倡韩、柳古文而影响更大的是王禹偁。王禹偁提倡一种明白晓畅的文风,他在《答张扶书》中说:“夫文,传道而明心也,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也。……既不得已而为之,又欲乎句之难道邪?又欲乎义之难晓邪?必不然矣。”他的创作实践,像《待漏院记》明白条达,《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新可诵,都有较高的成就。
在柳、王二人之后,古文并未取得优势的地位,统治文坛的是以杨亿为代表的典丽文风。这里面的原因是复杂的,韩愈在中唐倡导古文的同时,也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是“文与道俱”的。如何处理“道”以及文道之间的关系,宋初作家还处在摸索之中,认识并不清晰、统一。这自然限制了古文创作在当时的影响。而文道关系也成为此后宋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而更为主要的还是时代原因,宋自太祖、太宗两朝后,发展到真宗朝,朝廷主政者喜好太平,粉饰盛世,给人一种豫泰安乐的景象。这种情况之下,杨亿所倡导的典丽文风,正当其时。所以四库馆臣评价杨亿《武夷新集》“舂容典赡”的同时,也不忘加一句“时际升平”的话。
自欧阳修登第到北宋末期,这是宋文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家群体可以用群星璀璨来形容。在欧阳修和苏轼这两代文坛盟主的周围,活跃着苏洵、王安石、曾巩、张耒、秦观、苏辙等大家,他们一起开创了宋文艺术的高峰,完成了文体革新,确立了古文的主流地位,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欧阳修与苏轼。
其实,在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盛行的时候,就有穆修默默写作古文,《宋史》说当时“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而和欧阳修同时而稍早的尹洙也以古文写作谈兵论阵之文,都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对欧阳修都有启发。欧阳修能最终完成文体转变的实绩,首先是他对文道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欧阳修也和韩愈一样,说:“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他认为“君子之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与张秀才第二书》);而“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与乐秀才第一书》)。他理解的道是孟子式的,他说:“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为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可见他所谓道,正如自己所说是“盖切于事实而已。”(《与张秀才第二书》)这样把道落到实处,也就避免了空谈道理的毛病,文章创作也就有为而作,内容充实。其次,欧阳修提倡古文写作,却并不废弃四六骈文 ............

书籍插图:
书籍《宋文选》 - 插图1
书籍《宋文选》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宋文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