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传习录」
译文上卷
徐爱录
[徐爱,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人,是王阳明早期的一个学生。三十一岁时不幸去世。]
◎关于《大学》中“格物”的种种说法,先生都是以旧的版本作为依据,朱熹、程颐和程颢普遍认为这个旧本是错误的。为什么要依据一个错的版本?我一开始感到很意外,继而深感怀疑,最后,我费了很大的功夫,去分析对照两个版本,苦苦思索其中的脉络,然后向先生讨教、质疑。这才明白到先生的说法,就好像水有寒冷的本性,火有炎热的本性,(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几百年后的圣人也绝不会怀疑。先生天资聪颖,很睿智,但是为人谦和,平易坦诚,生活简单,不修边幅。一般人看到先生早年豪迈不羁,又曾经热衷于赋诗作文,还出入于佛家和道家,所以,一听到先生的说法,都以为不过是标新立异,没有去细细深究。他们并不知道,先生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在困厄中修行静心和专注的功夫,实在已经进入圣贤的世界,归于纯粹而和谐的境界。
作为弟子,我朝夕受教于先生,深感他的学说,刚刚接触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似乎很容易;但稍稍深入研究,就会觉得很高深;初看好像很粗疏,但仔细钻研就觉得很精妙;刚走进去觉得很浅显,但一深入就觉得没有穷尽。十几年来,先生学问的轮廓,我都还没有完全看清楚。现时很多君子,有的与先生仅仅一面之缘,有的只闻其名,有的先在心里怀着蔑视、恼怒的情绪,就想仓促地根据三言两语、闲言碎语加以猜测评论,这样怎么可能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追随先生的人,聆听先生的教诲,常常得一而遗二,领会得少而遗漏得多,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的雌雄、黑黄等外在因素,而忽略了是否是一匹好马,根本在于能否驰骋千里。因此,我谨把平时所听到的详细记录下来,给诸位同好奉上,以便考核校正,不负先生教育之恩。
晚生徐爱序
◎徐爱问:“《大学》首章的‘在亲民’,朱熹认为应作‘新民’,他的依据是第二章有‘作新民’的文句。先生认为应按旧本作‘亲民’,有什么根据呢?”
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是自新之民的意思,和‘在新民’的‘新’不同,怎么可以作为‘在新民’的依据呢?‘作’与‘亲’相对,但不是‘新’字的意思。后面说的‘治国平天下’,都对‘新’字没有特别的说明。比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些都含有‘亲’的意思。‘亲民’犹如《孟子》中的‘亲亲仁民’,亲近就是仁爱。因为百姓不能相互仁爱,舜就任命契作司徒,尽心竭力地推行伦理教化,让百姓能够相亲相爱。《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再如孔老夫子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就包含了教化养育的意思,说‘新民’就有点偏颇了。”
◎徐爱问:“《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都能达到至善,好像与您的看法不太一样。”
先生回答:“在具体事物上寻求至善,就是把义放在心的外面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到了最为精妙惟一的程度就是了。然而,至善从来不曾离开过具体事物而存在,就像朱熹讲的,‘穷尽天理的极限而没有一点私欲’的人,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徐爱又问:“如果只从心里去寻求至善,会不会无法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呢?”
先生说道:“心就是理啊。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徐爱说:“比如侍奉父亲的孝道、侍奉君主的忠诚、结交朋友的诚信、治理百姓的仁爱,其间有许多道理,大概也不能不去细细探究考察。”
先生感叹地说:“这种说法蒙蔽世人很久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姑且就你问的来聊一聊。比如侍奉父亲,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侍奉君主,不是从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都在这个心里面。心就是理。人心没有被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去增添分毫。用这颗纯乎天理的心,表现在侍奉父亲这件事上就是孝道,表现在侍奉君主这件事上就是忠诚,表现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诚信和仁爱。只要在自己心中下功夫摒除私欲、存养天理就可以了。”
徐爱说:“听先生这么一点拨,我觉得已经有一点点明白了。但从前的看法太根深蒂固,依然萦绕心中,还不能完全摆脱。例如侍奉父亲,那些嘘寒问暖、早晚请安之类,有许多的细节,不也需要讲求吗?”
先生说:“怎么能不讲求呢?但是,要分清主次,在自己心中去私欲、存天理的前提下去讲求。像寒冬为父母保暖,也只是要尽自己的孝心,唯恐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炎夏为父母消暑,也只是要尽自己的孝心,唯恐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只是讲求有这份心,这份心如果没有私欲,纯粹是天理,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那么,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办法;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办法。这都是那颗诚挚于孝顺父母的心生发出来的条件,但却必须先有这颗诚于孝顺的心,然后,才有这些行为表现。拿树木作比喻,孝敬的心是根,尽孝的行为是枝叶。必须先有根,才有枝叶,不是先找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上说:‘孝子有深切的爱心,就一定有和悦的气度。有和悦的气度,就一定有愉快的神色。有愉快的神色,就一定有和顺的姿容。’有了深爱之心作为根本,自然就会这样了。”
◎郑朝朔问:“至善也必须从具体的事物上寻求吗?”
先生说:“至善只是让人心达到天理最纯粹的极限,从具体的事物上怎么寻求呢?如果可以从具体的事物上寻求,你试着举几个例子看看。”
郑朝朔说:“比如孝敬父母,怎样才能保暖、消暑,怎样才能奉养合宜,必须探求一个恰当的尺度,才是至善。因此有了学问思辨的功夫。”
先生说:“假如孝敬父母只是讲求保暖避暑和奉养合宜,那么,只须一两天时间就可讲清楚,哪需要学问思辨的功夫?为父母保暖避暑、奉养合宜,只要自己的心纯粹、符合天理就够了。而如果缺少了学问思辨的功夫,不免会造成毫厘千里的谬误。因此,即便是圣人,也要听从‘惟精惟一’的训示。如果把那些礼节讲求得适宜了就是至善,那么,现在许多戏子表演的侍奉父母的行为,也可以 ............

书籍插图:
书籍《传习录 》 - 插图1
书籍《传习录 》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传习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