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遍中国之秦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2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三联生活周刊·玲珑系列
食遍中国之秦晋
浙版数媒
版权信息
食遍中国之秦晋
三联生活周刊 编著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6
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翻印、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或图表。
DNA-BN:ECFD-N00007492-20160330
最后修订:2016年3月25日
制作:关春丽
出版:三联生活周刊
北京 朝阳区霞光里9号B座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体育场路347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10号
电子邮箱:cb@bookdna.cn
网 址:www.bookdna.cn
BookDNA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电子书出版机构,为作者提供电子书出版服务。
如您发现本书内容错讹,敬请指正,以便新版修订。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LTD,2016
No.347 Tiyuchang Road, Hangzhou 310006 P.R.C.
cb@bookdna.cn
www.bookdna.cn
目 录
三联生活周刊·玲珑
食遍中国之秦晋
面趣:老西儿的饮食与乡土
平遥古城:面、牛肉、合碗子
寻食晋中年菜
从腊月到正月,陕北年食总动员
腊月陕味
三联生活周刊·玲珑
“三联生活周刊·玲珑”系列是为电子书用户量身打造的轻松阅读产品。通过汇集生活、文学、美食、旅行、冷知识等方面的话题,我们为读者提供多样的阅读体验:既有深入细致的探索,同时又不失趣味。
食遍中国之秦晋
本书精选往期年货合刊中关于山西、陕西美食的文章。山西人饶有兴致地做面,在贫瘠和千沟万壑中生发出很多生存的智慧,无论是叱咤风云的阎锡山还是富甲一方的三晋商人,身份地位再高,在一碗面前也都是完全平等的。而同为内陆城市的陕西,虽不像南方一样物产丰富,却依旧能丰盛地款待自己的胃口。从延安、吴起、安塞、米脂一线走完,吃食从没重过样。
面趣:老西儿的饮食与乡土
记者◎吴丽玮 摄影◎常远
平遥古城天元奎客栈的一桌山西传统菜
太原老字号鸿宾楼的传统早点——头脑、帽盒、黄酒和腌韭菜
山西人饶有兴致地做面,在贫瘠和千沟万壑中生发出很多生存的智慧,无论是叱咤风云的阎锡山还是富甲一方的三晋商人,身份地位再高,在一碗面前也都是完全平等的。
大清早的面
还没到早上5点,太原清真老字号鸿宾楼的厨师们已经在暗夜里骑着自行车赶来,呼着白气从一扇小门里侧身进了后厨,迅速地在厚厚的棉袄外面套好白刷刷的工作服。早点部的总厨焦桂英此时已经站在过道里指挥全局了,她虽然早过了退休的年龄,但还是一年365天无一例外地凌晨3点半起床上班,好几次她都想回家踏踏实实带孙子,但老板始终不肯放人,好像她一走,鸿宾楼早上火爆供应的“头脑”就弄不成。
2002年她被老板从解放路上的民族饭店挖来。“他去民族饭店喝过我做的黄酒,觉得好。又奇怪,为啥我做的头脑他就喝得下,自己店里的他就喝不惯那味儿。他想叫我过来做,但当时鸿宾楼里有个老厨师在,还是以前清和元老师傅教出来的徒弟,我说那我可不能来,结果他又叫了我好几次。”焦桂英烫着利落的短卷发,圆脸盘,一笑起来眼睛弯弯的特别喜兴。她说刚来的时候鸿宾楼每天早点的营业额才1000来块。“我一看,这哪行,咋还不得每天上3000块?老板说,行啊,上了3000就请你们吃饭。结果当年我们就上了5000,后来又是每天8000、1万,现在每天得好几万,不过老板后来也不请我们吃饭了。”
“头脑”是啥?别说外地人要问,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太原人也糊涂了好多年。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上曾流传一种叫猴脑的广东菜,据说吃法极其残忍,当时我年幼无知,以为我们的头脑就是猴脑,因此童年一直都有心理阴影。其实头脑和动物脑子没有一丁点关系,名字只是发明人傅山的一种孩子气的玩笑,食物本身是他为老母滋养身体所研发的一种药膳,羊肉、藕片、山药上浇着原油原汤熬好的面糊而已。
鸿宾楼早点部总厨焦桂英正在做传统药膳——头脑
傅山是明末义士,太原人,明朝灭亡之后,他回乡隐居养母,但一生仇恨清廷,明里暗里始终都在从事反清的活动。另一家太原老字号清和元据说是现存国内最古老的饭店招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创始人就是傅山的朋友,已经80多岁的清和元原经理尹秉先告诉我,清和元的创始人原本是南长巷里卖羊肉的回民,傅山懂医术,他当时也在南长巷问诊,两人于是成了朋友。“傅山看他生意困难,就把给母亲配的药膳方子无偿给了他,让他开饭店,但是有一个要求,名字要叫‘清和元’,是指清朝和元朝,因为他觉得这两个朝代一样坏。牌匾挂店外正中,左边竖着挂一个‘杂割’,就是羊杂汤,右边挂一个‘头脑’,连起来就是‘杂割头脑清和元’,人们每天吃的就是他们的脑子和五脏六腑。”其实这道吃食正儿八经的名字叫八珍汤,但显然没有头脑这个名字有趣,所以早已经被太原人遗忘了。
清和元的招牌原是傅山题的,后来佚失了,尹秉先当经理时托人在傅山的字帖里找出这三个字,重新拼了一块,现在太原的几个分店挂的都是这个招牌。但清和元的老味道已经没了,尹秉先说,90年代末他退休之后,清和元改成了私人承包制,原来的老师傅们也都散了,“相比之下还是鸿宾楼做得好一点”。
太原人喝头脑的老传统是摸黑就出门,所以头脑铺子都以挂红灯笼为标志。有人说因为这算反清活动,所以要偷偷摸摸,不过现代人依然能保持着这个惯例,主要是因为太原的冬天天亮得晚,人们趁早出来吃一碗滚烫的头脑,一整天胃里都觉得暖呼呼的。鸿宾楼早上6点钟开市,这之前后厨里早已忙得不可开交,在焦桂英指挥下,师傅们各司其职。有蒸山药的,提前一天把手腕粗的山药去皮洗净,切成滚刀块,熟了就变得白白糯糯,仔细看上面隐隐有些纤维的机理;有下水煮藕片的,也是雪白的胖藕,两个小伙子长得高壮,刀工却细腻,薄薄地切好码成几摞,煮完赶快拿清水泡着,所以藕片始终白得润嫩;红案师傅连肥带瘦把煮熟的羊肉剁成均匀的肉块,不大不小,恰好让你一口吞不下,有时觉得不过瘾还要拿出秤砣来称称分量,即使是一片忙碌紧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食遍中国之秦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