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中国的形象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mb。
书籍内容:

新新中国的形象
作 者 张颐武
书籍简介
  全球化、市场化、后现代性、第三世界文化构成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基本生活形式。这不是出于知识和理论的考量,而是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为我们提出的基本问题。张颐武先生的思想批评和文化批评正是把握住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作出了自己的阐释。本书是张颐武先生近些年对文学、文化、思想所做思考的论文集,我们的文化体验也逐渐地一再证实他的阐释的有效性。随着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他的批评工作也会随着问题意识的转换而有新的发现。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1第一部分:
"新文学"乃是中国现代性的一整套文学话语。它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时期。所谓"中国当代文学"正像洪子诚所指出的:"这三十年的文学,从总体性质上,仍属'新文学'的范畴。它是发生于二十世纪初的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产物,是以现代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运载工具,来表达二十世纪中国人在社会变革进程中的矛盾、焦虑和希冀的文学。""新文学"强有力地规范了文学发展的主潮,它所构成的"文学制度"和话语规范,异常强有力地限定了文学的范围。
第1节:"新文学"的话语

第2节:"人性"复杂性

第3节:中国当代文学

第4节:新时期共识

第5节:高端的理想

第6节:道德合法性

第7节:新世纪文化

第8节:超越的精神

2第二部分:
这里可以以冯友兰的思想和李长之的思想作为例子。这两位思想家视野开阔,能够提出时代的关键问题,而且能够在历史的临界点上对于全球文化中的中国提出敏锐的见解,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发现"中华性"和中国走向新路的可能性,其思路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寻求一种"新世纪"的超越的精神具有巨大的价值。他们的思路正好是通过超越普遍性/特殊性的二元对立,来超越中国的"弱者"想象。提供一种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来自中国的"强者"的经验。
第9节:普遍性/特殊性

第10节:中国本位论

第11节:新的文化运动

第12节:中国文学的新空间

第13节:文学潮流

第14节:被压抑的梦

第15节:中国的新生

第16节:共同分享希望

3第三部分:
大毛将全球化视为他唯一的追求,而叙事者"我"则将它视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里,池莉珍重的是在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对于社群的认同和对于自身生活价值的感情。她无疑认为,无论全球化产生了多么巨大的离心力,一种来自社群的依恋仍然存在。武汉仍然是空间的中心。池莉表达的是一种期望和感情。这种感情是在全球化时代处于它的"前端",获得种种机会的人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和认同感。
第17节:全球化的文化挑战

第18节:扩大了贫富差距

第19节:自身生活价值

第20节:新少年写作

第21节:烟云过眼又十年

第22节:文学发展的标志

第23节:个人自己负责

第24节:小鬼当家

4第四部分:
今天的创作者却早已不是当年的处身其中的原作者,那些原作者当年创作的时候,他们的经验的真实就是他们所想象的一切,而今天的创作者却经历过不同的生活,也无法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完全复原过去的名著,因为过去合理的,在经历了历史的跨度之后可能不合理了,容易理解的,今天也不容易理解了。于是他们往往采取两个策略。一是将英雄人物按今天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加以诠释,往往为人物加上所谓的情感和欲望的要素,也就是人性化。
第25节:革命的再想象

第26节:追向的延伸

第27节: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第28节:有机知识分子

第29节:"现代性"话语

第30节:我的记忆史

第31节:走向世界

第32节:阅读的伦理

5第五部分:
斯妤由八十年代起步开始创作以来一直不断在文学的边缘静静地写作。她周围的世界在急剧地变化,而文学的潮起潮落也如走马灯般的快速运行。我们生活在一个"比快"的时代,生活和文学都狂热地向前冲。黄子平在八十年代后期描述的那条"创新的狗"仍在我们身后追赶我们,给我们不安的要求。我们好象不得不狂热地加速奔跑。中国的高速的经济成长和全球化的进程把我们带了这么远,我们已经遗忘了我们的来路,在前冲的狂热中失掉了静静地感受和体会的能力。
第33节:阅读的路径

第34节:生命的痕迹

第35节:唯美寻求

第36节:如花时代

第37节:想象的展开

第38节:日常生活的再追问

第39节:在边缘思考

第40节:黑色幽默

第41节:兴盛与危机

第42节:追求的目标

.

第1节:"新文学"的话语

  第一编"新文学"的终结

  "新文学"的终结

  一、"新文学"的话语

  所谓"新文学"的概念从五四时代以来一直是描述中国文学发展的最核心的概念。"新文学"的概念超越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这样的历史分期的描述,而是一种既有历史分期的意义,又有价值判断的概念。虽然一些文学史著作将"新文学"等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但显然这一概念并不能够包括如"鸳鸯蝴蝶派"这样的从晚清以来一直存在的文学潮流,而新文学和这些潮流的"斗争"一直是新文学史的主体。"新文学"实际上是五四时代开始建立的一套文学体制的总体概括,是"五四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新文学"与"新文化"相互对应,并且是新文化的最中心和最重要的部分。是"新文化"的皇冠上的明珠。如电影等其他艺术类型的作用和影响远不能和文学相比。其次,"新文学"是和"旧文学"相对而成立的。这种"旧文学"在五四时代和其后的漫长的历史中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古典文学,一是晚清出现的与市民文化和消费主义相关的"鸳鸯蝴蝶派"的文学,这种文学其实一直与"新文学"共存,却一直被"新文学"所压抑和刻意贬低。由此可见,"新文学"的概念一直完全超越了历史分期的意义,而包含了高度的价值判断。"新文学"尽管内部存在着激烈的分歧和斗争,却建构了一种等级制的关系和一种权力结构,也是一套完整的话语和生产与消费的机制。"新文学"无论在整个文化中还是在文学内部都是核心的概念和"现代"中国的合法性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新新中国的形象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