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9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出版说明
中国的发展道路令世界瞩目,这里既是经济实干的热土,也是经济理论的富矿。发展奇迹推动理论探索,理论研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这是一个需要理论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力图在本书中呈现出中国经济学人对时代命题的本土探索。
2018年9月,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学理性回顾,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院与上海大学共同主办了国家高端智库论坛暨“发展经济学在中国: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的35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我们以此为契机,历时一年,组织参会的23位经济学家完成了本书撰写,内容涵盖“中国经验与发展经济学”“大国小康:中国发展路径再解析”“发展破局:应对挑战的新思维”三大主题。
本书呈现的研究成果,是吸纳不同理论的营养、针对中国丰富多彩的现实、结合各个国家千差万别的事实所形成的。我们相信,对现有经济理论的提升、修订、发展与集成的工作一旦完成,就是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发展经济学。我们相信,对中国经验的提升总结理应并且能够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本书不仅适合经济理论工作者参考,也通俗易懂,有助于非专业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过去和未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5月
目录
中国经验与发展经济学
中国经济发展与发展经济学创新
四十不惑——从中国改革开放可以学到什么?
改革开放40年与新结构经济学
转轨经济学与中国40年的改革历程
大国小康:中国发展路径再解析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水平、特征与经验
40年中国农业发展改革和未来政策选择
中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及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力迁移与城镇化
中国扶贫40年:从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
中国能源价格改革:40年回溯、展望与理论问题
从生态平衡迈向生态文明:中国绿色转型发展的进程与展望
发展破局:应对挑战的新思维
扩大消费与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收入差距的近期变化
中国的金融发展:破解储蓄困局
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平等的贫困到不均的繁荣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区间差距:地理与政策的角逐
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与应对方略
中国经验与发展经济学
中国经济发展与发展经济学创新
[1]
谢伏瞻
[2]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及其深层次原因?有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源于发展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应该说,中国的发展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但根本上还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之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总体上讲,那时候中国经济体制的特点表现为:所有制结构单一,经济决策高度集中,资源配置采取实物计划形式,收入分配平均主义严重,对外封闭,经济组织方式具有动员色彩。其经济落后的状况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以自然经济为主,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社会阶层横向和纵向流动不充分,生产率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低,贫困人口规模很大。
改革开放40年来,从1979年至2016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2017),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城乡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和提升,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40年沧桑巨变的动力与活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推动经济体制为重点的全面改革,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展开。从农村到城市,从体制外到体制内,从增量到存量,从双轨到单轨,从易到难,从重点到全面,步步深入,次第推进。
在微观层面,一是深化所有制改革。改变单一公有制结构,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大幅降低,但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外资和民营经济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微观经济基础不断夯实,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各类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技术市场等,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最终转变为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
在宏观层面,主要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幅简政放权,改变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和对资源的直接分配方式。改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改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深化财税、金融、外贸等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政策工具的作用,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
二、实现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开放也是改革。20世纪70年代,我国相继与意大利、希腊、日本、联邦德国、西班牙、美国、葡萄牙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为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1979年8月,中国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由此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中国的对外开放从创办四个经济特区到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沿边沿江开放以及建立浦东新区等,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早期的开放主要体现在吸引外商投资,鼓励外商以合资、独资和合作的方式在中国从事经济活动。外商进入带来了市场经济理念,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水平提高,推动中国企业进入和开拓国际市场。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的开放提升到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境界,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 - 插图1
书籍《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