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的西方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我们如何想象世界(代序)
2019年
序言:近身的世界
脆弱的新共识:美国对华战略的分歧
美国:弹劾总统与政治分裂
欧洲:新的雄心与危险
面对全球气候紧急状态
优绩主义的陷阱及其教训
资本主义的未来
2019年的获奖者与辞世者
2018年
动荡世界中的思想迷宫
美国政治的战场
欧洲的艰难岁月
自由主义的死亡与重生
科学探索与政治正确的争论
通向常春藤大学的荆棘之路
思想暗网与文化左派的危机
2017年
美国的特朗普元年
欧洲的“马克龙时刻”
中国的影响力与所谓“锐实力”
探究民主的危机
三种呼声:从布拉格、巴黎到波士顿
反性侵运动与女性主义辩论
思想工业与明星学者
人工智能的神话与现实
2016年
裂变时刻的来临
特朗普与“沉默的大多数”
全球化的断层线
全球化议程的再设定
文化认同的裂痕
身份政治与美国传统的界定
民粹主义的威胁
民主政治面临的考验
“自由秩序”的未来
2015年
震惊之后:辨析恐怖主义的渊源
欧洲移民危机与捍卫西方价值的左右合流
奥巴马的政治遗产
中国经济与中国模式
知识分子的黄昏或黎明
有效利他主义运动的兴起
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
阿伦特逝世四十周年
2014年
冷战终结二十五年:思想激辩的开启
“历史终结论”的辩驳与重申
资本主义的警钟与丧钟
“中国世纪”的来临
美国退入孤立主义
“一战”百年:历史与警示
福柯逝世三十周年:令人意外的新发现
精英大学的神话与现实
《新共和》的剧变
2013年
曼德拉未竟的理想
斯诺登风暴
民主的真相:在必胜与失败之间
重访《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与冲突
新老左派的交锋:乔姆斯基对垒齐泽克
经济学家的争议:巴格沃蒂挑战森
2012年
新利维坦:国家资本主义的崛起
美国衰落论的迷思
科学与人文的再次交战
欧洲危机的政治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再兴起
探索国家失败的新著引起反响
2011年
第四波民主化?
占领运动:另一种民主化浪潮
2011年:觉醒的时刻与开放的未来
欧盟危机与哈贝马斯的方案
德里克·帕菲特的哲学巨著问世
明星学者尼尔·弗格森引发争议
2010年
维基解密:喧哗中的辩论
《经济学人》刊登中国特别报道
道德与理性:跨学科的对话
重新思考社会主义
《流浪者》引发文化争论
新视野下的罗尔斯研究
2009年
新资本主义还是新世界?
备受瞩目的中国模式
达尔文进化论:在争议与误解中传播普及
“气候门”事件与怀疑派的声音
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旧问题与新争论
保守主义的衰落与思想多样性的危机
美国著名大学的开放课程
2008年
金融危机下的新“终结论”
奥巴马的意义
自由市场与道德腐败
1968年激进运动:四十周年的纪念与反思
数字时代的文化愚昧
关于《犹大福音》的争论
2007年
欧盟五十年:纪念与沉思
宗教与政治:神学灵光的再现
委内瑞拉政局引发的讨论
“大屠杀工业”与学术自由
《齐泽克研究国际学刊》创刊
2006年
拉美政局与左翼思潮的复兴
纪念阿伦特百年诞辰
福山再度成为焦点人物
漫画引发的文化战争
国际知识界声援贾汉贝格鲁
反击对施特劳斯的妖魔化
英国“思想战役”开辟新的公共空间
君特·格拉斯迟到的自白
2005年
萨特百年诞辰纪念
佩里·安德森批评“自由左翼”的国际政治理论
新教皇对理性与宗教的看法引起争议
西方公共知识分子评选
保罗·利科去世
女性主义风潮再起
言论自由与“政治正确”
美国主流报刊开展阶级问题讨论
英国历史学家大卫·欧文在奥地利被捕
2004年
电影《华氏911》的政治风暴
德里达去世的风波
反对“弱智化”的文化战争
围剿乔姆斯基
法国知识界讨论民族的认同危机
亨廷顿新作引发争论
沃尔夫对哈罗德·布鲁姆的指控
电影纪录片《多瑙河》追忆海德格尔
结语
2003年
国际著名学者发出反战呼吁
施特劳斯学派与美国右翼势力
“华盛顿共识”引发新的辩论
《伽达默尔传记》引起争论
爱德华·萨义德去世
罗伯特·默顿去世
附录
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
西方社会现状与广义政治学理论
西方主流正在从“单声部”重回“多声部”
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
谁害怕贝尔纳—亨利·莱维?
萨义德轶事
德里达引发的争议
桑塔格之于我们这个时代
领略罗蒂
我们如何想象世界[1](代序)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问:您编写的年度“西方知识界回顾”系列已经是国人了解西方知识界动态的必读篇目。当时写该系列的契机和由来是什么?
答:编写这个系列源自一个偶然的契机。2003年上海《社会科学报》的一位编辑想在报纸上做国内学术界和西方学术界热点的年度回顾,他邀请我写西方部分,我就答应了。当时未曾想到,后来连续写了十三年。我觉得,这并不是因为文章本身有多好,而是这样的文章回应了某种智识需求,了解西方思想状况的需求。在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相当热烈的辩论,特别是所谓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间的辩论,主题非常开阔,主要是针对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涉及的思想、政治、经济、社会、正义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辩论多少都有一个知识背景或参照,就是西方的学术思想。
当然,这个参照背景的来由我们可以追溯到更早。晚清以来,与西方世界相遇后,中国真正开始发现外部世界,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参照背景转换。在中国传统的话语、概念、认知或规范体系之外,我们遇到了一个陌生的参照体系。此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和思想讨论,多少都会参照西方学术思想的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思想不是外在于中国的,而是中国思想构成性的一部分。所以,报纸(或知识性的媒体)有这样的需求,反映了我们期望对自己一直在有意或无意识地沿用的西方知识背景获得更清晰的了解和更自觉的把握。
中国跟西方接触的历史很纠结,有沉重的历史记忆。近几年,国内有相当多的争论,比如对美国的态度就有许多分歧,极端地说,有所谓“亲美派”和“反美派”的分野。但无论持何种立场,我们可能首先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曾有日本学者说,对于中国首先要做“知华派”。这种态度对我们理解西方也有启发。西方思想内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包括了各种自我批判的思想传统。这就需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2000年以来的西方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