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周刊·社交网络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本期主要内容有...
关于我们
封面・社交网络
市集与街巷
六度幻觉
人与人之间
洪水滔天
世界那么大
职场社交路
在脸书聊天
陌陌走着瞧
笑点不同
网上大学生活
专题・新浪微博
倾尽全力
风口浪尖
新闻频道
Plus One
亲历・狗脑子玩意
爱问
言论

关于我们
知乎网 www.zhihu.com
出品人 周源
编辑 湖玛
设计 崔骏
策划 成远
技术支持 赵世奇
联系我们 weekly@zhihu.com
 
此电子周刊中内容的著作权均归对应的用户本人所有。第三方若出于非商业目的,将此电子周刊的内容转载,应当在作品的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姓名,注明「发表于《知乎周刊》」或「发表于知乎」,并不得对作品进行修改演绎。若需要对作品进行修改,或用于商业目的,第三方应当联系用户获得单独授权,按照用户规定的方式使用该内容。
 
ZHI-BN:7-0033-0000140327-1
DNA-BN:ECFP-00107871-140327-0033
最后修订:2014 年 03 月 27 日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体育场路 347 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 10 号
电子邮箱: service@bookdna.net
网址: www.bookdna.net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为作者提供电子书出版服务。
本书电子版如有错讹,祈识者指正,以便新版修订。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Media CO., LTD,2013
 
No.347 Tiyuchang Road,Hangzhou 310006 P.R.C.
service@bookdna.net
www.bookdna.net
 
—————— 
《知乎周刊》由知识讨论社区知乎上的用户创作产生,经知乎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团队的合作制作完成。本周刊从每日知乎社区产生的大量 UGC 中精选高质量内容,进行组织、编辑、审校等工作,把优质的阅读内容,提供给许多还没有了解知乎,或者由于种种条件制约无法长时间使用知乎社区的用户,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另有资讯类 app「知乎日报」,专业人士剖析热点新闻,一线杂志首发专栏特稿,欢迎下载品尝。
知乎一直坚持高质量讨论社区的定位,其核心理念在于为用户提供中文互联网上最好的讨论体验。在知乎里,用户通过提问和回答,方便、高效地创建、组织、编辑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
知乎鼓励用户真诚、自律、言之有物,在尽情展现好奇心的同时,也能用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观点的核心价值。目前,在知乎上聚集了中国互联网上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里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人群,他们来自于金融、医疗、法律、传媒、教育等众多行业,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封面・社交网络

市集与街巷
BBS 等在线社区和社交网站/网络有什么不同?
keso
从属性上说,社区是市集,SNS 是街巷;
从用户关注上说,社区的重心在话题(内容),SNS 的重心在关系(人);
从运营上说,社区运营的是媒体,SNS 运营的是通信;
从观感上说,社区以同一张面孔面对所有成员,某 A 和某 B 看到的天涯,是同一个天涯,SNS 以不同的面孔面对不同的成员,某 A 和某 B 看到的 Facebook 是不同的 Facebook;
从文化上说,社区有性格、有情感、有文化,SNS 没有性格、没有情感、没有文化;
从规模上说,社区无法做到无穷大,1000 万人同时讲话,等于没人讲话,SNS 可以做到无穷大,5 亿人同时讲话,不会互相打扰。
补充一下。Twitter 及其发明的 follow 机制,让 Twitter 成为介乎社区和 SNS 之间的一种形态。
2011-02-02 
张亮
我觉得社区和社交网站的区别是:社区没有所谓的网络效应,而社交网站有。
网络效应指的是:「这款产品对于单个用户的价值是不是取决于还有多少用户使用此产品。」
社区是多少人都 ok 的。就像你去看一些论坛,10 个人的论坛和 1000 个人的论坛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一个核心用户就可以让整个论社区运转。
但社交网站,如 Facebook,Twitter 们是必须借助于网络效应的。
某种意义上,社交网站是社区的进化版。
2011-02-01
曹政
SNS 本身就是一种社区,社区本身有两大指标,一个是话题,一个是人际。
话题型社区的极致是百度贴吧。人际型社区的极致是 QQ 群,所以腾讯是中国的 Facebook,是国内最大的 SNS,没有之一;是全球最大的 SNS 之一,与 FB 并列。
2011-04-14

六度幻觉
理论上最多只要经过六个人就可以找到任何人,怎么理解?能否举例?
匿名用户
本回答仅从学术上描述,因为大家对六度分隔误解太厉害了。
六度分隔不是一个定理,也不是一个猜想,而仅仅是一次实验的结果
。这个实验是 Milgram 在 1967 年发表的小世界实验[1]。
我必须描述一下这个实验
:研究人员将几封信件随机交给 Omaha 和 Wichita 的几个志愿者作为起点,以 Boston 的几个志愿者为目标。此后所有拿到信的人,都被问及是否认识目标,认识的话把信转交给他,不认识的话把信转交给他认为认识目标的人。
实验结果如下:
成功率很低
,有一次 296 封信只有 64 封到达目标手中。@苏慧在他的答案中提到,实验涉及的是弱关系。Knowing someone "personally" was defined as knowing them on a first-name basis.[1]
到达的信件中,信件平均在社会网络中走了大约 6 步。
可见对实验结果的正确理解是,美国社会网络中人与人的距离大约平均为 6
。有几件事要注意:
这不是整个地球上的社会网络,也不是中国社会网络,不能指导你找到「任何人」

6 不是最大而是平均距离
,而且大多数信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传到 ............

书籍插图:
书籍《知乎周刊·社交网络》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知乎周刊·社交网络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