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歧义识别与消解的社会认知
第三章 词汇歧义的认知差异
第四章 句法歧义的认知差异
第五章 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机制
第六章 句法歧义消解的认知机制
本书结论
附录A 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
附录B 语义理解情况调查(问卷调查)
附录C 语义理解情况调查(互联网调查)
参考文献
后 记
第一章 绪 论
歧义(ambiguity) 是语言形式与意义不对称的表现,是语言运用中出现的一种语言形式能传递多种语义、作多种解释的语言现象,或曰多种意义采用了同一语言表现形式的现象。歧义在语言中大量存在着,它们有的表现在短语上,有的以句子的形式出现。人们一般把能引起歧义的短语称为“歧义短语”,把能引起歧义的句子称为“歧义句”。本书将歧义分为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两类:词汇歧义是由多义词进入短语或句子语境形成的;句法歧义是由短语或句子的结构能产生多种理解而带来的。传统说法的“歧义短语”和“歧义句”都存在本书所讨论的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两种情况。
“歧义认知”包括歧义的识别和消解。本书的“歧义识别”指的是在虚拟语境下对歧义的认知,即短语或单句在没有具体语境的情况下,人们可以设想它在什么语境下出现,会产生哪些意义。“歧义消解”指的是人们对于有歧义的短语或单句不能发现歧义的存在,即在自己的虚拟语境之中,将歧义的某一种意义确定下来,将其他意义淘汰掉的现象,也包括在其认知语境中根本就不存在其他的意义。本书的“歧义认知”研究,着眼的不是歧义现象本身,而是不同的言语社区、不同的言语接收者(包括群体和个体)对歧义现象认知的趋势。
第一节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从吕叔湘、朱德熙先生1951年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谈到歧义问题算起,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已经有了近60年的历史,目前仍然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近60年来的汉语歧义研究有以下特点:在研究方法上,经历了从句法分析到句法-语义相结合的分析,到句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分析的不断递进的过程;在研究的对象上,经历了从研究语言本身的歧义到研究交际语言的歧义,从歧义表达到歧义理解,从歧义的产生到歧义的认知的不断递进的过程;在理论的运用上,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转换生成理论,从句法论到语义论再到语用论,从一般语用论到认知论的不断递进的过程。近60年的歧义研究成就斐然,回顾这些研究,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迪。
一、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之回顾
现代汉语歧义的研究从研究时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51—1965)
这一阶段是歧义研究的起始阶段,虽然成果不多,理论上开拓也不深,但几位语言学大师为我们留下了值得重视的论述。本阶段的主要成就是运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和变换分析法来分析语法现象,重视语言分析中形式与意义的统一,并发现了句法中语义关系,对引导语法研究走形式和意义相统一的路子起到了重要作用。最早注意并讨论歧义现象的是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1951年他们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语法修辞讲话》,首次提到五种“歧义”现象:(1)两种解释一正一误,如“一边站着一个孩子,看来年纪还很小”一句,让人拿不准有一个孩子还是两个孩子;(2)两种解释都可能,如“各个班以四个人组成了检查小组”这一词组,既可解释为只有一个检查小组,这个检查小组由四个人组成,又可解释为有两个或以上的检查小组,每个小组都由四个人组成;(3)因附加成分不同而引起的歧义,如“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第一层既可是介宾结构,也可是偏正结构,结构不同,意义自然也不同;(4)两事混杂,如“两辆深蓝和银灰的小汽车”这一词组,既可解释为两辆颜色一样(深蓝间银灰)的汽车,也可解释为一辆深蓝和一辆银灰的汽车;(5)把读者引入歧途,如“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共同纲领颁布了,妇女在法律上是平等了”一句,最后一分句可理解为“妇女彼此之间在法律上平等了”,也可理解为“妇女和男子在法律上平等了”(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开明书店1951年版,第262-269页。)。该书属普及性读物,只是从为语法学习者解说歧义的需要出发列举了这五种歧义,并未在理论上对歧义作更深入的探讨。1959年,赵元任发表了《汉语中的歧义问题》(Ambiguity in Chinese)。分析了在“鸡不吃了”中,“鸡”既可指施事也可指受事,所以隐含两种结构和两种意义。文章还对歧义的界定、歧义的分类、歧义的成因、歧义的分化、歧义的消解以及歧义度等重要问题作了讨论。(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问题》,《语言学论丛》第15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5页。)文章关于“施事”、“受事”的分析,首次涉及用语义关系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因此,对后世的歧义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1960年,文炼的《论语法学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从语法的形式和意义关系的角度,讨论了“一个工人的建议”、“对本报的批评”等“表面上好像是一个形式,骨子里是两个不同的形式”(文炼:《论语法学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2期,参见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261页。 )的歧义问题。1962年,朱德熙的《论句法结构》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和变换分析法分别讨论了“咬死了猎人的狗”和“屋里摆着酒席”的歧义,并在歧义分化研究方面作了深入的、有益的探索。(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第8-9月号,参见《朱德熙文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3-187页。)1965年,吕叔湘的《语文札记》讨论了“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类句子的歧义。(吕叔湘:《语文札记》,《中国语文》1965年第4期,第287页。 )上述的歧义讨论开启了汉语歧义研究的先河。
(二)第二阶段(1978—1999)
20世纪80-90年代是歧义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阶段,歧义问题受到许多语言研究者的关注,歧义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也得到了不断更新,产生了不少颇具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一阶段歧义研究的主要成就是:重视从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