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Table of Contents
序言
第一讲 明代的立国建制
一、朱元璋的立国建制
二、关于废除宰相制度的问题
三、后宫制度之一 —— 后妃的管束
四、宦官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五、以内制外—— 丞相制度如何演化为内阁与司礼的对柄机要
第二讲 东宫制度
一、围绕接班人问题的东宫制度
二、教辅功能的理想与实际(关于东宫制度的历史考察)
三、东宫机构的演化及其班子成员组成的变化
四、东宫制度的实际效果与太子们的遭际—— 以唐代为例
五、交接班过程中东宫官员与朝廷大臣的悲哀和苦衷
六、明初东宫与诸王制度设置的构想和靖难之役
七、明成祖时东宫与诸王的矛盾斗争
八、明中叶权力交接的两种状况
九、有关东宫制度的结束语
第三讲 军兵制度
一、承平之时军队的功能
二、中国历代关于战争问题和军兵制度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资料
三、关于京卫与天子亲军的设置
四、关于明代的卫所制度及唐的府兵制度
五、卫所制的前身—— 唐代的府兵与卫所兵制的比较
六、明代的军屯与军队的给养
七、关于军民分籍管理和清理军籍的问题
八、明代卫所制度的衰亡
九、卫所以外的其他兵种
十、明代的军事管理机构及其相互关系
十一、从读柳宗元的《封建论》说起
十二、柳宗元其人其文,他写《封建论》对当时及今后的历史影响
十三、苏东坡的《论封建》与朱元璋的一个失误
十四、明以后军兵制度的演化
十五、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
十六、民国初年关于军阀问题的认知过程与国民党以党治军的实践
第四讲 地方行政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二、分封制与郡县制
三、反反复复的分封制下的王国制度
四、明代分封宗藩之制度设计
五、汉、唐地方行政机构二次由二级制转向三级制的缘由
六、宋元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化
七、明代地方行政机构—— 由行省到三司到三堂
八、明代省与府县之间道的设置
九、明代府州县一级官员的组织结构与施政方式
十、结束语
第五讲 司法制度
一、立法、变法与依法治国
二、明代刑法制度的立法——《大明律》《大明令》《大诰》和条例及榜文
三、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明代司法机构审案的程序
四、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 明代的特种刑讯(即承办诏狱的机构)
五、明代地方司法诉讼制度
六、朱元璋的布衣情结
七、空印案
八、郭桓案
九、《大诰》四篇
十、胡惟庸案
十一、蓝玉案
十二、重刑大狱之后
第六讲 《皇明祖训》与朱元璋后继子孙的作为
一、明初建国时的历史特征
二、明朝中后期的那十二个皇帝
三、朱元璋为子孙设计的国家机构
四、《皇明祖训》的要点
五、废丞相后的内阁制度—— 变相的丞相制度
六、朱元璋身后宦官预政的问题
七、只知嬉戏玩乐的正德皇帝
八、选师容易选伴难
九、由迷信道士追求长生而荒于政事的嘉靖皇帝
十、嘉靖的斋醮与阁臣之间勾心斗角
十一、明宪宗对万贵妃“恣宠专幸”的问题
十二、关于周期律问题的题外话
十三、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危机及其调整
十四、从宪宗到孝宗的短期政治调整
十五、武宗在位前后的变局
十六、隆庆这六年再一次短暂的轮回
十七、朱元璋的明祖训有效吗?
后 记
序言
这是我自2009年11月起,至2011年6月的六次关于明史的讲稿。起因是上海一个企业的陈总邀请我为其属下高管每月做一次讲座,作为他们的学习讨论会。他们想学历史,所以请我去给他们的工作人员讲讲明史。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企业既要在市场上博弈,还要接受国家的行政管理。从市场这个视角讲,中国古代的市场与现代的市场,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从行政管理讲,如今与古代也有很大的变化,但毕竟是从中国传统演化而来,所以从国家管理制度的层面讲一点历史知识,或许对听者还会有一点启发。
过去王亚南先生写过一本《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经典了。他讲了中国官僚制度的两个杠杆,一个是税制,一个是科举制,也就是人事管理与财税制度两个方面。人事讲官僚的来源,那个时代是科举考试制,现在是高考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财政说到底是税制,他讲的是两税制,那也是中唐以后的事,之前是租庸调制度,它与土地制度紧密相联。在这方面我一下子也讲不出什么新意,故我只能另辟蹊径,换一个视角,从国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上剖析中国政治制度演化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以明代的政治制度为中心,上溯其渊源,下析其演化。
中国古代国家管理的中心是皇权问题,它是宗法式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标志,包括内宫、外朝、军兵、司法,从决策到行政,以及中央和地方等方方面面的相互关系。要说清楚这些问题,那么这次讲明史便不能似过去讲断代史那样,以人和事为线索、按时间次序讲,而是应依制度层面,通过一个个剖面来解析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来龙去脉。中国历史上每逢改朝换代的时候,新朝总要通过修史来总结前朝所以兴亡的经验教训,进而设计新朝的政治体制,这几乎是每朝开国时必有的措置,明朝建国时也不例外。这就是以史为鉴,也就是李世民所说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中国历朝历代建国的皇帝中,出身于布衣的只有两个人,即刘邦与朱元璋,都是从平民百姓出身,历经艰险才取得天下。他们都曾议论过前朝何以亡、自己何以兴的问题,同时他们也只能接受前朝,甚至是历朝历代留下的政治文化制度,在这些政治遗产大框架基础上,做某些修修补补,以显示其新的气象。而这些在原有框架基础上所做的某些调整,其效果究竟如何?那也只能让历史来检验了。刘邦是在汉五年打败项羽,拥有天下,在诸侯王拥戴下即皇帝位,到十二年便去世了,只做了七年皇帝。《汉书·高祖纪》载其临终时的情况:“疾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上问医,曰:‘疾可治。’于是上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疾,赐黄金五十斤,罢之。”在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