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守与新生:1978—2012北京人艺演剧艺术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7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困守与新生
作者:徐健
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 戏剧符号视域下的北京人艺演剧艺术
第一节 焦菊隐与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形成
第二节 作为研究方法的戏剧符号学
第三节 北京人艺演剧艺术的戏剧符号学阐释
第二章 时间的隐秘:戏剧时间与北京人艺剧作的美学追求
第一节 时间与戏剧创作美学的内在关联
第二节 北京人艺剧作的时间模式及其美学特征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北京人艺剧作时间美学传统的延续
第三章 时间秩序的破坏:多元时间叙事模式的出现
第一节 探索戏剧与传统时间叙事的裂变
第二节 叙事时间的现代性反思:《红白喜事》与《天下第一楼》
第三节 主体的觉醒与民间的还原:《狗儿爷涅槃》与《鸟人》
第四节 历史叙事时间的终结:《赵氏孤儿》
第四章 空间的修辞:舞台空间与北京人艺导演观念的嬗变
第一节 舞台空间与导演的美学追求
第二节 诗意舞台空间美学传统的确立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北京人艺舞台空间美学的传承与拓展
第五章 想象的限度:林兆华的舞台空间美学
第一节 “自由戏剧观”
第二节 写实与复调
第三节 游戏与事件
第六章 风格的两极:任鸣与李六乙的舞台空间美学
第一节 任鸣:“继承人艺的风格就是我最大的野心”
第二节 从《我们的荆轲》看任鸣舞台空间观念的演变
第三节 李六乙:“心灵的自由是最重要的”
第七章 身体的转换:身体符号与北京人艺观演交流方式的关联
第一节 作为观演交流媒介的身体符号
第二节 《茶馆》中的身体符号及其成因
第三节 北京人艺观演交流传统的确立
第八章 身体即传统:新时期北京人艺观演交流方式的沿革
第一节 亮相的韵味
第二节 细节的真实
第九章 身体即创造:北京人艺观演交流方式的改造与偏移
第一节 “没有表演的表演”
第二节 全能的身体
第三节 身体的减法
结语
附录
作家是话剧创作的宝贵财富——访张和平
真正的艺术来不得半点投机——访导演任鸣
参考文献
跋:焦菊隐和后焦菊隐时代的戏剧“实验”
后记
剧场是多种艺术结合起来以产生奇妙效果的地方,是最崇高、最深奥的诗不时借着千锤百炼的演技来解释的地方……它把一个民族所拥有的全部社会和艺术的文明、千百年不断努力而获得的成就,在几小时的演出中表现出来,它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位的人都有一种非常的吸引力,它一向是富于聪明才智的民族所喜爱的娱乐。
1
——[德]奥·威·史雷格尔
序一
田本相
这是我近十年来所看到的研究北京人艺最具挑战性,自然也最具创意的一部著作。
北京人艺作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具有国际声誉的剧院,在六十多年的历史中,走过了坎坷崎岖但却也有着辉煌的路途;有过高潮,有过低落。这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存在,自然也是一个巨大的研究课题。
徐健以青年人的锐气,以及敢于挑战的精神,对“1978—2012北京人艺演剧艺术”做了一次他的巡视、他的沉思、他的判断、他的“指示”。
他的题目就很有味道:“困守与新生”。显然,在他看来,新时期的北京人艺在艺术上对于其光辉的传统,不过是在“困守”;不是坚守,更不是发扬。他认为,北京人艺应该“新生”,他也在探讨北京人艺怎样“新生”,甚至认为北京人艺已经在“新生”着。
困守与新生,说到底还是属于传统和现代这个大题目,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理论,更是一个严峻的实践课题。但无论如何,徐健的见解都给北京人艺,给戏剧界带来可思考的东西。北京人艺该怎样走?中国的话剧该怎样走?对于传统,怎样才是真正的继承?对于已具有光辉传统的剧院,怎样才是走上光明的大路?或者说怎样走才是“新生”?
此书涉及的问题较多,以下只能说说我的点滴看法。
一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作者所下的工夫,可以看出他在使出全身的解数,全副的精力,是想在北京人艺的研究上有所突破、有所创造。这在当前的潮流中,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我看过一些博士论文,有全文抄袭的,有大半因袭的,有敷衍过关的;老实说,就我看到的博士论文的水准,是不能满意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风气、大学风气的影响;一方面是博士生导师的水平。目前有些博士生导师都是在制造“博士点”的热潮中“制造”出来的,他们本身就没有经过比较严格的学术训练,无法指望他们能够指导出高水准的博士论文。更有甚者,有的导师,就是权钱交易的产物。因此,当我们看到一篇严肃的、有独到思考的博士论文,是十分欣慰的。我们应当鼓励这些有志于学术的年轻人,自然也应向那些倾心竭力指导他们的导师致敬。
二
应当说,对于北京人艺的研究,在新时期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对北京人艺作为一个学派的研究,基本上有了共识。我并不认为以往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多么大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观察和思索,不同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视角。
徐健明确提出要以戏剧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对北京人艺新时期的演剧艺术给予重新的解读和阐释,这在中国还是首举。目前,以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风气颇为盛行。我读过此类的一些论著,如原型研究、叙事学研究,一种类型,似乎是用中国的材料来验证新的理论;一种类型,是理论方法和研究对象是两层皮;再有,就是生吞活剥,写得类似天书了。
徐健这部著作的看点之一,是十分认真且深入地对西方的戏剧符号学作了研究,而且对国内的戏剧符号学的研究和运用作了梳理。他不是盲目照搬,追逐时髦,而是认为戏剧符号学使他的“研究视野和思路也会得到拓展”:一是“关注文本内部隐秘的构成”;二是“重新将我们带回剧场”。据此,他设定的“前提就是重回戏剧‘现场’,在观察一出出具有‘文献’价值的话剧作品中,解读其演出意义的产生过程及交流方式,探究北京人艺演剧艺术奥秘的所在”。
基于他对戏剧符号学的心得和对北京人艺的观察,确定“从剧本符号系统和舞台演出符号系统中选取时间、空间和身体三大要素作为分析视角”来解读北京人艺演剧艺术的演变,透视其“困守”和“新生”的历程。我以为,他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和路线展开他的研究的。
也许会有人提出异议,但是就我看来,起码他的研究在运用戏剧符号学上提供了一个切实运用并达到他研究目标的一个具有创意的实例,这正是给人启发的地方。
三
此书最大的看点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困守与新生:1978—2012北京人艺演剧艺术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