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0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内容推荐:
2010年上海双年展期间,7位印度当代最活跃、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应亚际书院“西天中土”项目组的邀请来华演讲,《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即是这些学者十四场演讲主要内容的结集。在各位思想家的主题演讲之外,还实录了当时参与相关主题讨论或评议的中国学者的发言,这些学者如汪晖、戴锦华、张汝伦,等等,均是中国当代思想学术、文化艺术领域的知名学者。中印当代最有生命力的学者之间的这些交流或交锋因此也颇具价值和现实意义。
演讲内容围绕全球化、现代性主题,具体涉及后殖民理论、当代的民族主义、视觉艺术,等等。面对这些课题,各位印度思想家及参与的中国学者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他们的最新思考。
作者简介:
张颂仁,著名艺评人兼策展人,汉雅轩艺术总监,致力于推动前卫艺术;
陈光兴,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校外委员会委员,是20多个国际文化研究杂志或书系的编委或咨询委员会委员;
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其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社会思想以及策展实践。   
萨拉·马哈拉吉,瑞典隆德大学马尔默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及知识系教授,主要关注马塞尔·杜尚、詹姆斯·乔伊斯以及理查德·汉密尔顿;帕沙·查特吉,印度“庶民学派”的代表人物;杜赞奇,历史学家、汉学家;阿希斯·南迪,墨尔本后殖民研究所的杰出学者,他的研究集中于暴力心理学的政治、知识、乌托邦以及想像的文化、人类的潜力以及未来;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班加罗尔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迪佩什·查卡拉巴提,《后殖民研究》杂志的第一位编辑,也是《美国历史评论》杂志的编委会成员;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三剑客”之一,他的写作涉及后殖民研究、文化理论、文学与艺术批评等广阔的领域。
目录
回顾西天
序:进行式中的“西天中土”计划
萨拉·马哈拉吉
印度/亚洲/全球对现代性的追求以及双年展机制
评议
陈传兴:现代性与神圣性
邱志杰:失败的历史
吉比什·巴什(Jeebesh Bagchi):共同的语言
莫妮卡·纳如拉(Monica Narula):乱局中的秩序
问答
视觉艺术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生产
帕沙·查特吉
泰戈尔,中国和对民族主义的批评
评议
汪晖:中国和其他世界之间
戴锦华:呼吁对中国的文化自觉的自觉
张汝伦:如果泰戈尔今天来华
问答
国家标志及其表征
问答
杜赞奇
可持续性与超越的危机:长时段的历史观点
评议
陈宜中:如何看待中国民族主义
问答
世俗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根源
问答
阿希斯·南迪
现代性、后殖民时代的创造力和哀悼之不能
评议
贺照田:直面世界现存困境的思想英雄
李政勋:一个观看印中知识对话的边缘视角
魏月萍:知识的选择与传统的竞争
后世俗时代的民主政治与宗教政治
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
成为印度人: “印度人”在国内与跨国空间中的构成
问答
关于女性和文化的争论:以印度为例
问答
迪佩什·查卡拉巴提
作为漂移能指的西方:殖民时期与当代印度的文明与教养
评议
罗永生:后殖民的反思和策略
孟钟捷:一个历史悖论 —自身创造的思想对其自身的批判
陆兴华:印度和中国如何“做老大”?
问答
作为可能性的滞后:再谈庶民历史
霍米·K.巴巴
野蛮与文明:关于全球化文化的思考
评议
陈界仁:景观与欲望装置中的殖民主义及其消解
何春蕤:文明及其娇贵 —全球治理年代的感性政治
问答
论离散艺术:关于意义错置的思考
反刍 
张颂仁: 印度,亚洲的另一条现代化道路
陈光兴: 学习新的对话方式
高士明: 学习与活着的人对话
陆兴华:“炮打司令部”
贺照田: 通过印度而自知
梁捷 : 作为共同体的全球政治
章可 : 庶民研究的误用
王鸿生 : 知识分子的计划政治
沈奇岚 : 亲历印度学者
蒋亦凡 : 战斗着的印度知识分子
陈家琪 : 概念的理论化
主持人、与谈人简介
回顾西天
张颂仁 
“西天中土”是一项当代艺术与学术思想并进的计划,建立在2008年的广州三年展“向后殖民说再见”的基础上。三年展的策展伙伴是高士明和萨拉·马哈拉吉(Sarat Maharaj)。我们既然说向后殖民“说再见”,印度由于其在后殖民理论与基层研究方面的成就,很明显是中国学界应该深入合作的对象。于是首先在2008年邀请了印裔学者蔡坦尼亚·桑布拉尼(Chaitanya Sambrani)策划艺术展览部分,后来因为我读了《去帝国》,就请他介绍了此书的作者陈光兴。陈光兴在电话里就一口答应组织学术论坛,还把他在《亚际文化研究》(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Movements)建立的多年的老关系调动起来。高士明也义不容辞地答应参与。
在当代艺术圈里,萨拉·马哈拉吉的学术风采是有名的,想不到其他的印度学者也不遑多让。我在2009年新德里的一个学术论坛上首次听吉塔·卡普尔(Geeta Kapur)演讲并与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等艺术家对话,见识了印度艺术界的学术教养,有点吃惊。虽然久违了的马克思论辩在中国人耳中无法不带一丝调侃,但在新一波资本主义大潮下,老派的马克思主义者勃勃而大有生气。
中印两国近代的文化界交流要数泰戈尔在1924年的访华最有名,当时双方的误解却不幸同样有名。中印自 1962年边界战争之后,连 1950年代基于第三世界联盟的交往也中断了。近时文化艺术界的往来多数源自西方的平台,会面于海外,当代艺术的各类“国际”大展是西方中介各地文化的典型例子。 
“西天中土”包括讲座与展览两组并行的活动。讲座系列“印中社会思想对话”被设为2010年上海双年展内的展出项目,而“西天中土”的展览单元“时·地·戏”,印度与中国的当代艺术,则在上海两个公共地点独立展出。展题“时·地·戏”由策展人蔡坦尼亚·桑布拉尼提出,这个题目不单应对了中国以“戏”和“玩”看待艺术的态度,并且响应了广州三年展关于后殖民的话题。后殖民理论在 1980年代成为显学以后,对艺术创作的一个负面影响是让“文化差异性”和“基层经验”与“身份认同”成为艺术成就的指标,模糊了艺术本身的价值判断。虽然后殖民潮流曾经打开了 ............

书籍插图:
书籍《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 - 插图1
书籍《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