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精灵 通俗量子力学史-无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序言
欢迎辞
第一篇 首义
第一章 擦枪走火的第一枪
第二章 长反骨的年轻人又挑战端
第三章 北欧海盗再下一城
第二篇 内战
第四章 梦幻金三角
第五章 王子的革命
第六章 孤岛政变
第七章 情系玫瑰山谷
第八章 波粒之乱
第三篇 立宪
第九章 上帝之鞭和上帝之手
第十章 一个人的战争
第十一章 确定性的终结
第十二章 波粒共和
第十三章 月亮和骰子
第十四章 板块漂移
第十五章 原子不是原子
第十六章 罗马军团
第十七章 盗火者
第十八章 二次紫外灾难
第五篇 虚空
第十九章 呜咽的黑洞
第二十章 灵动的宇宙
第二十一章 归来兮以太
第二十二章 宇宙的琴弦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在西方,一些物理学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未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会被认为没有教养;但是一个人不知道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却不被看做没有文化。这不奇怪吗?于是他们仿照“艺术欣赏”、“歌剧欣赏”那样,在大学开设起“科学欣赏”、“物理欣赏”课来。
——摘自吴翔等编著《文明之源(物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说得有道理呀!我们不懂透视、构图和色彩,却可以欣赏画作;不懂编剧、作曲和表演,也可以欣赏歌剧;那么我们不掌握艰涩难懂的数学,背不下多如牛毛的物理定律,为什么就不能欣赏科学呢?
答案是,文学艺术这类产品被制造出来就是供人欣赏的,没有欣赏性,这种产品就失去了产生的依据。而科学的功能则不是供人欣赏,而是供人使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控制自然的工具。没听说一把锤子因其不够胡里花哨而卖不出去的。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话来说就是,文学艺术有形而上(超验)的价值,科学有形而下(经验)的意义。在艺术欣赏中,我们提高了审美情趣,在文学欣赏中,我们获得了善恶观念,这些都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价值。那么科学理论有没有形而上的价值呢?太有了!因为科学理论不仅仅产生技术,从而制造器物,她自身还内禀着精神和文化。
如果以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现代科学体系建成的标志的话,在西方,科学还有着一个长达两千年的前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他的“水是始基”的论断,开启了以一个统一的理论完整地描述整个世界的探索征程。科学在中国则不是一个文化长期发展的逻辑结果,国人的科学启蒙是近代帝国主义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用船坚炮利给上的课,接着是18世纪末引进西方工业的洋务运动,以及19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呼唤,近代落后的中国人向西方科学张开了热情的怀抱。“海归”胡适,在民主和科学的美国浸淫了一周,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变轨就有了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他说,在中国民主和科学都被人格化了,而不知道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科学是一种思维习惯。中国人在恭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时候,都只看到了俊朗的外表,却未能习得内禀的精神。
咱们别扯远了。1976年打倒“四人帮”,我们迎来了科学的“第二个春天”。大家想一想,这三十多年来,我们这个民族的科学素养是提高了,还是停滞或倒退了?我妻子是一所初中的数学教师,使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到在“科学的春天”里中学教育领域中教师越来越累,学生越来越苦。比起“文革”中的“读书无用论”,这当然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妻子的一些学生在初中毕业就到国外留学去了。在国外,这些学生的数学都是一级棒,因为他们在中国的初中就已经捞过了界——读到别人高中的内容了。这是否能说明,科学素质已经大大提高了呢?前几年看了一本美国作家布莱森写的科普著作《万物简史》,把自然、科学、科学史和科学家写得栩栩如生,幽默风趣,心想孩子一定会喜欢,跑了几家书店买了10本,这本书在我生活的这个省会城市大概就告售罄啦。我妻子带的是这座城市里最好的初中的最好的班级(动不动就出省状元、市状元的那种),把书送给她10名最好的学生(全班60多人)。现在已经4年过去了,结果只有一个孩子看过!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的孩子似乎已经对自然的奥秘失去了好奇心,没有探索和创造的冲动。高强度的教育把孩子们变成了学习机器,知识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是什么”(what)的结论,而不是一个“怎么样”(how)的产生机制,更不会去问“为什么”(why)。不记得是哪位华裔科学家说过,“学问”首先就是要学会问问题,但我们的教育全部内容却是“学答”,教孩子们学习按照标准答案回答问题。可是好奇心、穷根究底的追问,正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一个晚上泰勒斯在旷野上遥看星空,失足掉进一个大水坑,所幸被路人救起。人们每每拿这个故事嘲笑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迂腐。可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这个民族就是没有未来的。一个民族的希望,正在于那些遥望星空的人。常人看到的是千差万别的万物,泰勒斯却要追问万物的同一构成,提出了“水是始基”的命题。这个命题作为一个结论一钱不值,但命题所内禀的把差异万物无限还原为一个同质的元素的精神,却牵引着人类几千年的追索,至今脚步仍然不能停歇。
中国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的理论成果和物质成果固然重要,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还是“鱼”;而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才是代表一个民族未来的“渔”。近代以降直到今天,我们在热情拥抱科学的时候往往是本末倒置,接受的是现成的结论而不是结论的论证结构,是成品而不是成品的内在机制,买椟还珠,把最宝贵的形而上的科学价值还给了老师。于是这个国家的科学殿堂沦为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可以培养出科学的“能工巧匠”,却无法产生开疆拓土的科学大师。其结果是,我们这个国家严重缺乏原创能力。妇女来月经,我们的科学界来“年经”,每年临近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日),我们都要讨论一个痛苦而尴尬的问题——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问题还在于,我们教育方向的迷失,有着很悠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根源。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北京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指出,易经思维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其实岂止易经思维?如果说,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的话,自东汉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宇宙的精灵 通俗量子力学史-无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