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门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mb。
书籍内容: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三十一
暑门
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注 天之阳邪,伤人阳气,气伤外弛,故汗出也。气分之邪热盛,则迫及所生。心主脉,故心烦。肺乃心之盖,故烦则喘喝。如不烦而静,此邪仍在气分而气伤,神气虚故多言也。天之阳邪,伤人阳气,两阳相搏,故体若燔炭。阳热之邪,得吾身之阴液而解,故汗出乃散也。】
五常政大论
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口疡,寒热,胕肿。 【注 金平之纪,其脏肺。上从者,因司天之气下临,畏其胜制而从之也。欬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口疡寒热胕肿,火热证也。】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金起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铄石流。 【注 草木眚,大暑流行,热甚于春夏也。金铄石流,热淫于秋冬也。】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阴司天之政,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 【注 太过之岁,四之主客,乃湿土主气,湿热气交,故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也。民病嗌干黄瘅诸证,皆感湿热之气。】 少阳所至,为炎暑,为热府,为行出。 【注 气之所至,谓四时有五运六气之所至,少阳炎暑主夏也。行出者,从中而出于外也。】
至真要大论
少阴之胜,炎暑至,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注 炎暑至者,与少阳气交之时。呕逆,阴气上逆也。烦躁,阴阳寒热之征也。腹满溏泄,阴寒在下也。传为赤沃,君火下淫也。】
灵枢经
岁露论篇
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注 贼风邪气之中人,盖因人气之虚实开阖,而入有浅深,不因寒暑之开闭也。】
扁鹊难经
暑为心病属正邪
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 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注 心主臭,心伤暑而自病,故恶臭,而证状脉诊皆属乎心也。】 伤暑得之为正邪。
【注 正邪,本经自病者也。伤暑为正邪,火自病也。】
伤寒论 【汉 张机】
中暑有三证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注 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中暍也,《金匮》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注 病有在表,有在里者,有表里俱病者,此则表里俱病者也。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脉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动其阳而暍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重有热也。似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若发汗以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发热甚。若下之以除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徐氏曰:此条无治法,东垣以清暑益气汤主之,所谓发千古之秘也。】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注 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身热脉微弱者,暍也。身体疼重者,水也。夏时暑热,以水灌洗而得之。《金匮》以一物瓜蒂散主之,或云五苓散。】
脉诀 【晋 王叔和】
暑得虚脉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荣益气莫蹉跎。
活人书 【宋 朱肱】
中暑
中暑伏热深,累取不瘥,其人发渴不已,酒蒸黄连丸主之。
暑湿合病为湿温
其人尝伤于湿,因而中暑,湿热相薄,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又胸多汗,头目痛苦,妄言,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暍,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白虎加苍朮汤主之。
夏月调摄法
凡盛暑冲热,切不可以冷水洗手面,大损人目。 夏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心旺肾衰,肾化为水,至秋始凝,及冬乃坚,是故尤慎房室,固养精神。
仁斋直指方 【宋 杨登父】
暑由口鼻入
人之心包络与胃口相应。胃气稍虚,或因饥冒暑,则暑毒自口鼻而入,凝之于牙颊,达之于心包,如响应声。倘遇暑以还,急漱水而勿咽可也。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中暑
夫中暑所以脉虚者,盖热伤气而不伤形也。且暑者,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是以暑喜伤心,令人身热头痛,状类伤寒,但背寒面垢,此为异耳。其则昏倒不知人,手足微冷,烦渴口燥,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此皆暑气之所为也。大抵中暑闷乱,切不可便与冷水,及卧冷湿地,得冷则死。惟当温养,用布衣蘸热汤熨脐中及气海,或掬热土至脐心,仍更溺之。候渐苏醒,以米汤徐徐灌之,然后随证调治。近屡见江浙之间,中暑多有搐搦不省人事者,医经所不载。诊其脉浮而虚,盖浮则为风,虚则为暑,此中暑而又伤风,俗命名谓之暑风。若作惊癎之治,多致不救。仓卒之际,宜以温熟水化苏合香丸灌之,俟其稍苏,却以黄连香薷散加羌活煎服,作效者多矣。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中暑
中暑大汗自出,脉虚弱,头痛口干,倦怠烦躁,或时恶寒,或畏日气,无问表里,通宜白虎汤。或里热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宜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尤妙。 中暑自汗脉虚弱者,热伤气而反自汗大出,故脉不能自实而反虚弱。 中暑之证,身热头痛,背寒面垢,自汗烦躁,大渴口干,倦怠而身不痛,或时恶寒,或畏日气,脉虚而弱,无问表里,通宜白虎。夏月感冒,发热烦渴,五苓散、桂苓甘露饮、黄连香薷饮、双解散。或里热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大承气汤下之,或三一承气汤尤妙。半表半里者,小柴胡、凉膈、天水散。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暑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