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撰.——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10
ISBN 978-7-5152-1317-0
Ⅰ.①黄… Ⅱ.①杨… Ⅲ.①《黄帝内经太素》 Ⅳ.①R221.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200536号
黄帝内经太素
隋·杨上善撰
责任编辑 刘从明 赵东升
出版发行 中医古籍出版社
社 址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100700)
经 销 全国各地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毅峰迅捷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880mm×1230mm 1/32
印 张 17.5
字 数 500千字
版 次 2016年10月第1版 2016年10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5152-1317-0
定 价 52.00元
出版说明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影响深远。《内经》书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晋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首次提到《内经》包括《素问》九卷、《针经》九卷(后世称为《灵枢》),共计十八卷。唐代王冰将《素问》改编为二十四卷,对《内经》的传承起到了重大的贡献。宋代史崧将家藏的九卷本《灵枢》改编为二十四卷,成为了现存唯一行世的《灵枢》版本。今世所通行的《内经》,以此两种版本为多。原本的十八卷本《内经》,由于宋代战火,典籍大量散佚,早已湮没无闻。
《黄帝内经太素》,隋代杨上善撰,是分类注释《黄帝内经》的早期典籍。原书三十卷,早在南宋便已失传,19世纪才在日本发现了唐钞本,现仅存二十五卷(缺卷一、卷四、卷七、卷十八、卷二十,共五卷)。《太素》所注释的《内经》为十八卷本,且成书早于王冰编订《素问》,呈现了《内经》的版本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也是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次整理出版的《黄帝内经太素》,以1924年兰陵堂刊萧延平校勘本为底本,以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影印的《缺卷覆刻黄帝内经太素》补入第十六卷、第二十一卷及第二十二卷部分内容,共计二十五卷。原书均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以便读者的阅读与研究。
例言
《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今有《针经》九卷,因《素问》亦九卷,无以别此经,特取其篇首之名,谓《针经》九卷。
《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汉张机叙《伤寒》,历论古医经,于《素问》外,称曰《九卷》,不标异名,存其实也。王叔和《脉经》同。
复云:《素问》论病精微,《九卷》原本经脉,其义深奥。故其书内仍称《九卷》。本书杨注凡援引今本《灵枢》篇目经文皆称《九卷》,据此足知今本《灵枢》与《素问》,即《汉志》所称《内经》十八卷也。唐王冰注《素问》,因全元起注本第七卷久亡,《隋志》:《黄帝内经》八卷。
自谓得旧藏之卷,羼入《天元纪大论》七篇于《素问》中,宋林亿等新校正疑为《阴阳大论》之文。
复于全本《素问》多所迁移。检《素问》新校正自知。
又因《隋志》有《九灵》之名,称《九卷》为《灵枢》。见王冰《素问》叙注。
而全本《素问》既失其真,古《九卷》之名亦就湮没。本书合《九卷》即今《灵枢》
。《素问》两部为一书,于王注《素问·天元纪大论》等七篇,无一语窜入,足存全本《素问》之真;于《九卷》经文多所诠释,足祛《灵枢》晚出之惑。兹取《灵枢》即古《九卷》
。《素问》《甲乙经》详为对勘,仿《素问》新校正例,于每篇篇首,标名自某处至某处,见《灵枢》仍今名以便省览
。《素问》《甲乙经》卷几第几篇。复于书中凡与《灵》《素》《甲乙》字异者,仍仿新校正例,于注后空一格,用平按二字,注明某字某书作某。其原钞经文缺字,据《灵》《素》《甲乙》补入者,亦于平按下注明某处原缺几字,据某书补入。其杨注缺字无可考补者,即计字空格,以存其真。其可据经文补入者,仍于原缺处空格,将据经文所补之字,附注于平按下。间或参以臆说,僭拟一二者,仍于原缺处空格,附臆说于平按下,以备参稽而昭慎重。
新、旧《唐志》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郑樵《通志》同
。《宋志》仅存三卷,《宋史》修于元,其散佚当在南宋、金、元间,故自金、元以降,惟王履《溯洄集》一为征引,余不多见,今则中国并《宋志》所载三卷而亦不存。此书乃假杨惺吾氏所获日本唐人卷子钞本影写卷,高七寸五分强弱,每行十六七字不等,计缺第一、第四、第七、第十六、第十八、第二十、第二十一,凡七卷,又残卷一册,共十三纸,尾间有以仁和寺宫御所藏本影写字样。考日本森立之《经籍访古志》,《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唐通直郎太子文学杨上善奉敕撰注,所缺凡七卷,卷第与杨氏钞本同,下注传写仁和三年旧钞本。按日本仁和三年,当中国唐僖宗光启三年。杨氏钞本,既据仁和寺宫御所藏本影写,其为唐人卷子钞本无疑。其残卷十三纸,谨据《灵枢》《素问》,补入本书卷五、卷六、卷十、卷二十二、卷三十、《阴阳合》等篇,均详本书所补诸篇篇目校记。
本书既系影写仁和寺宫御藏本,据杨氏《日本访书志》,日本旧诸侯锦小路复有钞本。余长武昌医馆时,柯巽庵中丞曾出《太素》一部相示,乃寻常钞本,字体较小,卷第与本书同,惟无残卷。书中凡残缺处,无论字数多少,只空一格,不若本书影写之能存真相。中丞曾语余云:是书手校多年,后为袁忠节取去付梓。并以袁刻一部相赠。暇时取中丞校本,与袁刻对勘,凡袁刻改定处,与中丞所校多同,前言或不诬也。后即以袁刻校对本书,其袁刻与本书字异者,即于平按下注明某字袁刻作某,至中丞所校,以混入袁刻中,不复区别。余旅居京师时,又于同乡左笏卿年丈处,获见一部,卷第与中丞钞本同,亦无残卷。曾借校数月,计与本书不同者十余字,仍于平按下注明别本某字作某,存以备考。
杨上善爵里时代,正史无征,据林亿等《重广补校素问》序云,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又据李濂《医史》、徐春甫《医统》,并云杨上善隋大业中为太医侍御,述《内经》为《太素》,顾《隋志》无其书。杨氏《日本访书志》,据本书残卷中,丙字避唐太祖讳作景,以为唐人,复据《唐六典》,谓隋无太子文学之官,唐显庆中始置,杨氏奉敕撰注称太子文学,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黄帝内经太素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