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脉经/明·太医令王叔和撰 贾君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ISBN978‐7‐117‐08889‐3
Ⅰ﹒脉… Ⅱ﹒①太…②贾… Ⅲ﹒脉经 Ⅳ﹒R241.1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096501号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脉经
 
撰 者:晋·太医令王叔和
整 理:贾君 郭君双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中继线010‐67616688)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78
网 址:http://www.pmph.com
E‐mail:pmph@pmph.com
购书热线:010‐67605754  010‐65264830
印 刷:
经 销:新华书店
开 本:850×1168 1/32  印张:7.125
字 数:142千字
版 次:2007年9月第1版 200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标准书号:ISBN978‐7‐117‐08889‐3/R·8890
定 价:15.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87613394
(凡属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销售部联系退换)
内容提要
《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共10卷,98篇,成书于公元3世纪中叶。由西晋著名中医学家王叔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汉魏著名医家有关脉论精华,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以及当代临证经验编撰而成。该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发展并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其特点有:首次确立脉象形状,归纳脉象为24种,使基本脉象的名称和定义统一、规范,为后世所遵从。其次改进诊脉方法,确定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使独取寸口脉法在理论上与方法上趋于完善,推进了这种简便易行的诊脉方法的临床普遍使用。再次论脉与脏腑疾病紧密结合,脉病证治统一,指导临床实践。宋·林亿称其“若网在纲,有条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可谓推崇之至。另外,《脉经》将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有机的结合,丰富发展了针灸经络学理论。还对奇经八脉的循行起止与病证作了系统总结,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如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全部收载了《脉经》中有关奇经八脉内容。
《脉经》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唐、宋时期是医学生的必读教科书,也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至今对中医脉诊、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启发作用,可供中医各科临床医生学习使用,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参阅。
本次整理以叶氏广勤堂影元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以及《灵枢》、《素问》、《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重新整理,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导读
由西晋著名中医学家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该书集晋以前脉学文献之大成,发展并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医脉学、中医诊断学乃至中医学的向前发展。
一、《脉经》与作者
王叔和名熙,魏晋间著名医学家,西晋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一说今山东济宁)人。尝任太医令。唐·甘伯宗《名医录》称王叔和“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说。”可知王叔和精通医道,擅长诊脉。王叔和对中医学的另一个贡献是整理了《伤寒杂病论》,使得这部对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伤寒杂病论》(后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个部分)成为世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医名著,至今仍是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伤寒论》、《金匮要略》能流传至今,王叔和的功绩不可没。
脉诊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是经过医家漫长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经验与智慧。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形成的古医经中,如《黄帝内经》、《扁鹊脉法》、《华佗脉法》等脉诊理论占有重要地位。仅《黄帝内经》中散见的脉名就有30多种。公元3世纪中叶,王叔和选录《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汉魏著名医家有关脉论精华,编撰成《脉经》。据王叔和自述,“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不仅全面继承了魏晋以前的脉学成就,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同时王氏还分门别类,在阐明脉学理论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践,并将自己的临证体会以及当代临证经验融会其中。该书不仅在唐、宋是医学生的必读教科书,也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脉经》10卷,98篇。首次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该书“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疴。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所论述的寸、关、尺三部定位脉诊以及总结的24种脉象,为我国脉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宋·林亿称其“若网在纲,有条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可谓推崇之至。
二、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确立脉象形状,首次归纳脉象为24种
医之为道,审脉为难。故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医学文献零散记载有30余种脉象,但缺乏脉象的明确描述。《脉经》准确描述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并首次总结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脉象。如:“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浮与沉相对,通过举按有余不足得到不同的脉象。脉象特征描述简明准确,便于掌握。确立了对脉象认识的基本标准,脉象名称和定义的统一、规范,为后世所遵从。《脉经》后历代中医著述对脉象的描述,均未离开《脉经》的24种脉象基本形状,成为后世论脉的标准。
《脉经》不仅将每种脉象包括脉的体状和搏动征象与变化均作了具体详尽的描述,还首开脉象鉴别先河。《脉经》提出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 ............

书籍插图:
书籍《脉经》 - 插图1
书籍《脉经》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脉经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