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症从瘀论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从瘀血阻络,肝肾阴亏论治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第八十二章
第八十三章
第八十四章
第八十五章
第八十六章
第八十七章
第八十八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一章
内科疾病
1.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
从湿热内蕴瘀热互结论治
【病案】 黄某,女,40岁,2000年5月2日入院。患者于10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不适,恶心纳呆,恶寒发热。门诊以胃肠型感冒治疗无好转,继而出现皮肤及双目发黄,尿黄量少,腹部肿胀而收住院。症见全身皮肤、巩膜黄染,发热,尿短少黄赤,腹胀胁痛,口干口苦,面晦神倦,恶心纳少,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弦数。肝肋下3cm,质中,边锐,触痛,腹水征(+)。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208U/L,胆红素51(mol/L,血白蛋白34.3g/L,球蛋白32.1g/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1.07∶1,甲型肝炎病毒-IgM型抗体阳性。B超示:肝肋下2.8cm,肝内光点粗大,略增强,分布尚均匀,胆囊大小正常,壁稍厚。肝表面及腹腔探及不规则液暗区。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为黄疸(阳黄)。证属湿热蕴结肝胆,不得外泄,入于血分,瘀热互结,阻滞脉络,逼迫胆汁外泄,浸渍肌肤,发为黄疸。
处方:丹参30g,赤芍30g,泽兰15g,郁金20g,茵陈20g,大黄12g,栀子12g,黄芩10g,柴胡10g,金钱草20g,虎杖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同时,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清开灵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1周后,黄疸消退,精神、胃纳转佳,腹胀减轻,尿量增多。续守前法随症加减,服用3周后,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1U/L,胆红素5.8(mol/L,血白蛋白45.8g/L,球蛋白28.7g/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1.6∶1。B超提示:肝、胆形态正常,腹腔未探及腹水暗区。1个半月后痊愈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
第二章
内科疾病
【按语】 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黄疸范畴,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病,多因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笔者认为,病邪瘀结于血分是本病的病机焦点,故应从瘀辨治。化瘀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活血凉血,清热利湿法:适用于阳黄,黄疸较重,伴壮热口渴,心中懊恼,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腹胀痛而拒按,或衄血、尿血,皮下发斑,舌红或紫,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或滑数。治以茵陈蒿汤为主。方以大黄为君,降泻胃肠瘀热,使瘀热从大便而解,推陈致新,下瘀血而止出血;茵陈清热利湿退黄,配栀子清泻三焦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解;加丹参、赤芍、桃仁、茜根加强活血凉血的功效。
(2)活血温阳,健脾化湿法:适用于阴黄,黄疸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濡缓或沉迟。用茵陈术附汤。方中茵陈除湿利胆退黄;附子、干姜温中散寒;佐以白术、甘草健脾和胃;加丹参、泽兰、赤芍、郁金以活血化瘀。
(3)活血养血,健脾补气法:适用于黄疸久郁者,黄色较淡而不鲜明,食欲缺乏,肢体倦怠乏力,食少腹胀,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细。治以小建中汤为主。方中桂枝配生姜、大枣辛甘生阳;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饴糖缓中健脾;加川芎、三七、当归、熟地黄以活血养血;白术健脾燥湿,兼有通利气血之功。
黄疸的发生往往内外相因为患,病理演变有寒化、热化,病理属性有阴黄、阳黄,皆因中焦湿热不得泄越,同时又瘀结于血,瘀热互结,逼迫胆汁外泄而发生黄疸。现代医学认为,黄疸型肝炎之黄疸是因胆红素在血液中含量增多而致,这说明黄疸的发生无不涉及到血,与前人关于黄疸乃邪伏血分的病机相吻合。因此,在治疗黄疸型肝炎时,应紧紧抓住病邪瘀结于血分的共同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分清阳黄、阴黄,因时、因地、因人、因证而异,再结合活血化瘀之法,才能加速黄疸的消退,获取更好的疗效。(利霞.黄疸型肝炎从瘀辨治体会.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2:31)
第三章
内科疾病
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从湿热蕴结,瘀血内阻论治
【病案】 崔某,男,42岁,2001年12月12日初诊。主诉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6年,反复发作,曾4次住院。本次就诊时自觉四肢乏力困重,纳差恶心,腹胀嗳气,齿衄尿黄,大便偏干结。体检:面色晦暗,巩膜轻黄染,可触及肝脾大;舌质偏暗红,边有齿印瘀斑,舌苔薄黄腻,脉弦滑。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276U/L,总胆红素34(mol/L。辨证属湿热蕴结,瘀血内阻。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法。
处方:丹参30g,牡丹皮15g,苦参30g,白花蛇舌草30g,虎杖15g,葛根15g,薏苡仁15g,茯苓15g,车前草15g,青黛6g(包),连翘15g,茵陈15g,生山楂9g,鸡内金15g,紫苏梗15g,生大黄6g(后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复诊:服药14剂后,肝功能复查谷丙转氨酶降至55U/L,总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疑难病症从瘀论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