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二章 应用经验(一)
第三章 应用经验(二)
第四章 应用经验(三)
第五章 应用经验(四)
第六章 应用经验(五)
第七章 应用经验(六)
第八章 古籍论选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二章 应用经验(一)
第三章 应用经验(二)
第四章 应用经验(三)
第五章 应用经验(四)
第六章 古籍论选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二章 应用经验(一)
第三章 应用经验(二)
第四章 古籍论选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二章 应用经验(一)
第三章 应用经验(二)
第四章 应用经验(三)
第五章 应用经验(四)
第六章 古籍论选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二章 应用经验(一)
第三章 应用经验(二)
第四章 应用经验(三)
第五章 古籍论选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二章 应用经验(一)
第三章 应用经验(二)
第四章 应用经验(三)
第五章 应用经验(四)
第六章 应用经验(五)
第七章 应用经验(六)
第八章 应用经验(七)
第九章 应用经验(八)
第十章 古籍论选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二章 应用经验(一)
第三章 应用经验(二)
第四章 应用经验(三)
第五章 应用经验(四)
第六章 应用经验(五)
第七章 应用经验(六)
第八章 应用经验(七)
第九章 应用经验(八)
第十章 应用经验(九)
第十一章 古籍论选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二章 应用经验(一)
第三章 应用经验(二)
第四章 应用经验(三)
第五章 古籍论选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二章 应用经验(一)
第三章 应用经验(二)
第四章 古籍论选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二章 应用经验(一)
第三章 应用经验(二)
第四章 应用经验(三)
第五章 古籍论选
第一章 基础知识
1.来源采收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以色淡绿或黄绿、内心色红棕、手拉不脱节、味苦涩者为佳。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麻黄根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的根和根茎。立秋后采挖,经洗净切断入药。以质硬、外皮红棕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2.处方用名 麻黄,生麻黄,净麻黄,炙麻黄,麻黄绒,麻黄根。
3.药性功效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为辛温解表峻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主治风寒表实,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头身疼痛;风疹瘙痒;实邪壅肺,咳嗽气喘;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麻黄根 固表止汗。主治体虚自汗,盗汗。
4.炮制应用 净麻黄系原药材除尽木质茎及残根,并予去节,单用麻黄节间的茎质部分入药者。一般认为麻黄节与麻黄根一样,有收敛止汗的作用,若茎、节一并入药,则发汗之力变弱。仲景麻黄汤选用生麻黄入药时注明麻黄须去节,可见净麻黄发汗解表之效尤胜。一般而论,麻黄用于非图发汗解表的方剂中,则可不必去节或不宜去节,如《局方》三拗汤,便选不去节之麻黄配方,取其宣肺平喘之功。此外,对一些须用麻黄解表而又不宜发汗太甚的病人,也可酌情选用不去节麻黄配方。
炙麻黄系生麻黄(或净麻黄)加水清炒。或加蜂蜜拌炒而入药者。炙制后辛散之性已缓,发汗作用较弱,偏于平喘止咳。蜜炙麻黄尚有润肺之功。
麻黄绒系净麻黄经水煮十余沸(或开水浸泡),待水面起沫便捞起晒干,再碾至纤维疏松成绒状入药者。前人用麻黄采取先煎,去除水面浮沫再入他药同煎的方法,认为其浮沫发性过烈,不去将使人产生烦闷不适之感。后人将麻黄加工成绒用,入药则不必先煎,应用方便,其性味功效仍与净麻黄同,但药性较为缓和。另有直接取净麻黄碾成绒状者,认为既已去除中央红棕色髓部,发汗之力较缓。
但有研究表明,麻黄草质茎中生物碱含量是木质茎的35倍,木质茎不含麻黄碱,仅含少量其他生物碱。故传统炮制要求除去木质茎是正确的。麻黄节中所含生物碱类型与节间相同,惟含量较少,约为节间的1/3,但节中的伪麻黄碱含量较节间高。实验证明,节与节间的作用相同,仅节比节间作用为弱。麻黄蜜炙后,具有发汗作用的挥发油减少1/2,而麻黄碱减少甚微。
5.化学成分
麻黄 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
麻黄根 含麻黄根碱,阿魏酰组胺,麻黄根素A,麻黄双黄酮A、B、C、D,酪氨酸甜菜碱等。
6.现代药理
麻黄 麻黄碱、麻黄挥发油均有发汗作用。麻黄挥发油有降温作用。麻黄碱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麻黄水提液有镇咳作用,麻黄挥发油有明显的祛痰作用。
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变化不大,大剂量抑制心脏。麻黄碱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加大;小剂量静脉注射可升高血压,大剂量则降低血压。麻黄碱可使冠状动脉、脑、骨骼肌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脾、肾脏和皮肤黏膜血管收缩;其收缩鼻黏膜血管的作用强于伪麻黄碱。麻黄碱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麻黄多种成分、多种制剂有抗炎作用,以伪麻黄碱抗炎作用最强。D-伪麻黄碱有利尿作用,麻黄干浸膏可改善肾功能,纠正高磷低钙血症。麻黄提取物能促进胆汁分泌。麻黄碱可引起血糖升高。
麻黄碱具有一定的中枢性镇痛作用。麻黄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麻黄挥发油对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枯草杆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及甲型流感病毒PR8株也有抑制作用。
有生麻黄应用过量致心律失常加重的报道。麻黄用于前列腺肥大患者,有时可引起排尿困难,导致尿潴留。临床应用麻黄碱偶可见过敏反应。
麻黄根 麻黄根生物碱能抑制烟碱和低热所致的发汗。麻黄根甲醇提取物有降压作用,其有效成分为大环精胺生物碱-麻黄根碱A、B、C、D,尤以麻黄根碱B的作用最强。麻黄根所含酪氨酸甜菜碱尚有弱的升压作用。
7.用法用量
麻黄 内服:煎汤,1.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搐鼻或调敷。发汗、利水宜生用,止咳平喘多蜜炙用。
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过量可引起中毒反应,出现头痛、不安、失眠、心悸、胸闷、发热、大汗、血压升高、心动过速、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