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中医诊治与调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1章 冠心病基本知识
第2章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第3章 冠心病心绞痛
第4章 冠心病心肌梗死
第5章 冠心病心律失常
第6章 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
第7章 治疗冠心病的对药方
第8章 治疗冠心病的对穴
第9章 冠心病的饮食疗法
第10章 冠心病的运动疗法
第11章 冠心病合并症的中医治疗
第12章 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
第1章 冠心病基本知识
第一节 心脏的解剖
一、心脏的位置及外形
正常心脏位于胸腔两肺之间的前纵隔内,2/3居于正中线左侧,1/3居于右侧。外面围着心包,前方平对胸骨体和第2~6肋骨,后方平对5~8胸椎。心的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仅下部一小三角区域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和第4~6肋软骨相邻。心的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邻。后方有食管、迷走神经和胸主动脉。下方为膈,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
心脏的位置心脏外形如锥体形,稍大于人自身的拳头,分为心尖、心底、2个面、3个缘和3条沟。
二、心脏各腔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它由4腔构成,即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心的左右被中隔分开,位于两心房之间的隔称为房间隔,两心室之间的隔称室间隔。正常时左右心房、心室之间互不相通。同侧的心房与心室间有房室口相通,分别为右房室口和左房室口。每一个房室口上附有瓣膜装置,右侧有3叶,称三尖瓣口;而左侧只有2叶,称为二尖瓣口。瓣叶组织内无心肌细胞,均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半透明且富有弹性。
三、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脏有节律地搏动,一方面受自主神经控制,另一方面具有自己的调节系统,即心脏传导系统。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结间束、希氏束(分左束支、右束支和蒲肯野纤维)等。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接处的心外膜深处,其大小约15mm×5mm×2mm,多数呈细小的纺锤形。由结上发出纤维(结间束)分布到心房肌,并且与房室结相联系。
房室结位于冠状窦口与三尖瓣口之间的心房间隔内膜下,体积略小于窦房结,大小约7.5mm×3.7mm×1mm,呈扁长形,其后缘与心房肌细胞相连接,前缘形成房室束。从此结发出纤维构成希氏束入室间隔,并在室间隔顶部分为左束支和右束支,两束支在行走过程再分成浦肯野纤维,弥漫分布至心室肌的其他部位。
组织学显示结纤维含有少量的肌原纤维,比心肌细胞窄小。浦肯野纤维主要位于心内膜下层,其构造与心肌相似,细胞粗大,肌浆丰富,但横纹不明显。
四、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脏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窦房结、心房、房室结及各传导组织和心室部分。副交感神经纤维一般除不支配心室外,亦分布于房室结以上的传导系统。交感神经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副交感神经使心率变慢,房室传导延缓,正常时两者处于相互平衡状态。
五、心脏的血管
营养心脏本身的动脉为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包括左右冠状动脉,两者均为升主动脉的分支。
左冠状动脉:从左主动脉窦发出后,经左心耳和肺动脉起始部之间向左前方走行,开始为一短的总干,随后立即分为两支。一支为左旋支,沿冠状沟向左向后走行,左旋支及其分支主要分布并供血于左室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及左心房;另一支为前降支,多沿前室间沟下降直达心尖,前降支分支主要分布并供血于左室前壁、右室前壁和室间隔前面部分。
右冠状动脉:从右心耳与肺动脉根部之间沿冠状动脉沟向右下后方走行,跨越右室侧面转入后室间沟直到心尖。沿途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供血于右心室前壁、侧壁、后壁及室间隔后面和右房。
心的主要静脉与动脉伴行,大部分汇入冠状沟后部的冠状窦内,冠状窦开口于右心房。还有少数直接注入右心房。
心冠状循环的途径,为从左心房→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毛细血管→心的静脉→冠状窦→止于右心房。
六、心脏的生理
1.血液循环 血液由心脏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再返回心脏,周而复始地流动,称血液循环。心脏有节律的收缩与舒张运动,称心搏。心脏收缩1次舒张1次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心动周期。依照循环途径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又称体循环,含氧和营养物质的血液随着心室的收缩从左室流入主动脉,沿主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内血流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把氧气和营养物质释放给组织,再把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收回血液中,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并沿各级静脉返流回右心房。血液在循环中,不断地将多余的水分和尿素等废物输送到肾脏,排出体外。
小循环又称肺循环,由大循环回心的静脉血,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经肺动脉到达左右两肺。并沿肺动脉在肺内的各级分支进入肺泡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释放了二氧化碳,吸进氧气,使静脉血转换成动脉血,再经一系列静脉血管汇入肺静脉出肺,流入左心房,继而再一次体循环开始。
2.内分泌功能 随着医学科学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生化分离技术、微量分析方法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断进展,新提出并证实了血液循环系统不仅是一个血流动力的器官,而且是体内的一个重要的内分泌系统。许多研究发现,心脏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心钠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抗心律失常肽、内源性洋地黄素、心肌生长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它们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自身防病机制上均发挥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随着循环内分泌学的深入发展,将会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最常见且最重要的一种。动脉硬化是指是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小的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在动脉硬化病变的过程中,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发病最多,肢体各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次之,脾动脉也可受累,而肺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冠心病中医诊治与调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