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郭霭春中医经典白话解系列
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上册)
郭霭春 张海玲 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伤寒论校注白话解:全2册/郭霭春,张海玲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
(郭霭春中医经典白话解系列)
ISBN 978-7-5132-1153-6
Ⅰ.①伤… Ⅱ.①郭… ②张… Ⅲ.①《伤寒论》—注释 ②《伤寒论》—译文 Ⅳ.①R222.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16975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 64405750
三河市西华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 880×1230 1/32 印张 16.75 字数 448千字
2012年11月第1版 2012年11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1153-6
*
定价(上下册)45.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
书店网址 csln.net/qksd/
新浪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目 录
序 例
伤寒卒病论集
伤寒论序
注解伤寒论序
卷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一
卷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第二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第三
卷四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四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五
序 例
一、序言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列有方书十一家,可惜这些书早已亡佚了;《后汉书》无艺文志,更无从得知有哪些方书。现存最早的古方书仅有东汉末年张机(仲景)编著的《伤寒论》了。它流传一千七百余年,医林传诵,经久不衰,至于内容、价值之高是众所周知,已用不着以过多文字来絮叨了。但有令人所不解的就是该书注者将近五百家,而学习者愈多困惑,无它,众说纷杂,人人以为能传仲景之真,世无仲景,又有谁能定其是非之真呢?
我们有个想法,一个时代的医药文化思想总有一定范畴,《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医学之书,当然不会跳出该时医药文化思想圈外。后世注家,紧紧地以自己生存时代的医药文化来讲《伤寒论》,那么郢书燕说之谈,是绝对难免的,“旧注随文附会,难以置信”,清·吴谦早就有此感觉了。
《伤寒论》一书,一般说是难读、难懂。我认为学习它,首要是“正文字”。文字还未弄清,而说能解微言,通大义,那好像是呓语。
柯琴说:“《伤寒论》已非仲景之旧,其间脱落、倒句、讹字、衍文,不将全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彼此矛盾,黑白不分。”(见柯琴《伤寒论注》自序)
柯琴所说的《伤寒论》里之衍误脱倒是可信的,但只靠“先后合参,始终理会”就能整理好《伤寒论》也是不够的,似还需要做一番校勘功夫,这样才会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有些益处。
《伤寒论》的第一注家是成无己,有人将他比作像王冰注《素问》一样,有功古典医籍,这是当之无愧的。清·曹禾说:“成无己宋嘉祐时人,后聊摄入金,遂为金人。正隆丙子(1156年)年九十余尚存。《伤寒论》无己研究终身,深有所得,故其注释简谨。”
因此,我们校勘《伤寒论》就采用了成无己注本。为什么?请看:
清·莫枚士说:“王叔和次《伤寒论》,成氏即用其本,由晋而唐而宋,即此本。”(见《研经言》卷一)
清·陆懋修说:“《伤寒论》见《隋书·经籍志》,隋时必有定本,惜无可考。今按成无己于原文‘坚’皆作‘硬’,且于欲作‘坚瘕’句,改为欲作‘固瘕’,则愈疑避隋文帝讳,如曹宪之避炀帝而改《广雅》为《博雅》也,可见聊摄所据,尚是当时原本,是可贵矣。”(见陆著《伤寒阳明病释》)
根据以上两氏所说,采用成注本作为底本,是理所当然的。如何进行校勘工作呢?就是依据宋·林亿校《素问》的遗规,“搜访中外,裒集众本,寖寻其义,正其讹舛,又采古医经之存于世者而考正焉。”
“论文东汉应属古,仲圣曾标古训求。”意思是说,学习《伤寒论》还需要搞清楚其中训诂部分。该书有许多字词古义,历代注家们可能认为无关重要,所致力的只着意于阐述大义、补充新见、分析病证、区辨方药,无疑,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忽略了正确理解原文,那就容易脱离《伤寒论》本义,而所谓辨证云云,也只是注者一家之言而已。
让我举几个例子,请看一下训诂对于学习《伤寒论》有无必要吧!
《伤寒论》第十二条,“啬啬恶寒”:按“啬”无寒的意思,这怎么讲呢?“啬”读如“”,音同字通。《说文·水部》:“,不滑也。”肌肤因寒粟起,抚触不滑,因而引申形容寒貌。一般说,人若觉寒,就云冷瑟瑟的。《白虎通》云:“瑟者,啬也。”
淅淅恶风:按“淅”字在《说文》、《广韵》里都无风寒的意思,只在医书里有这样说法。《素问·刺疟》:“先淅然起毫毛,恶风寒”,细绎“起毫毛”三字,就是“淅”字的古义,“起毫毛”,说俗了就是起鸡皮疙瘩。
翕翕发热:“翕翕”是形容像火烧一样,天津俗语是烧得像锅边。《广韵·二十六缉》:“翕,火炙。”
第五十条,“何以知之然”:赵本无“之”字。其实这不是“之”字的有无问题,而是既断错了句,又对“然”字的误解。“然”有“则”义,见《古书虚字集释》卷七。“然”字宜属下读,这应该是“何以知之,则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岂不文从字顺,还说“之”字的有无做什么。
说到这,如果讥训诂学为死抠字眼,我看还比囫囵吞枣好,因为枣就是吞下了,也恐不知其甘的味道啊。
“医有南阳百世宗,伤寒疑义尚重重。”在《伤寒论》里,有方证不合之处,有方药较杂之处,柯琴、舒诏、黄元御等曾略举了一些,但并未剔抉无遗。仲景自《序》说“博采众方”,这一百十三方,其中仲景之方有几?在伤寒注本里,似乎未曾有提到的。据著录载称仲景所著尚有《汤液经法》,其书与《伤寒论》有无联系,无如该书早已亡佚,无从查考,只有俟诸高明。
二、例言
本编正文之外,首列成注,次校文,再增注。成注分条逐录,至于校、注两项,则用不同序码于正文右上角标出。
本书校文,是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排印本成无己 ............

书籍插图:
书籍《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 插图1
书籍《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