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穴解病痛_60个特效穴专家精解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1章
第一节 针刺器械
第二节 体位选择
第三节 毫针针刺操作步骤
第四节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
第五节 针刺注意事项
第2章
第一节 头面部
第二节 胸腹部
第三节 腰背部
第四节 上 肢
第五节 下 肢
第1章
针灸操作须知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初步掌握后,可以用其治疗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症。
第一节 针刺器械
在现代的针灸临床中我们可以见到毫针、火针、皮肤针、铍针、芒针等多种针具,但在本书中所涉及的只有毫针和三棱针,现简要介绍如下。
1.毫针
(1)毫针的规格:临床上现在用的基本都是毫针,按长度来分,毫针可分为13毫米(0.5同身寸)、25毫米(1同身寸)、40毫米(1.5同身寸)、50毫米(2同身寸)、75毫米(3同身寸)、100毫米(4同身寸)6种规格;一般选用0.5~2同身寸。
按粗细来分,可分为0.45毫米(26号)、0.40毫米(28号)、0.35毫米(29号)、0.30毫米(30号)、0.25毫米(32号)、0.22毫米(34号)、0.20毫米(36号)7种规格。28~32号针的一次性针灸针即可满足常见病的治疗。
针刺时,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及所选穴区,选择适当的针具。如初诊者、小儿患者、老人等体质虚弱者,宜选细针短针;针胸背部穴位,下有脏器时,选取短针;针眼部穴用细针(一般要求30~32号)。
(2)毫针的结构:毫针可分为针柄和针身。
2.三棱针 临床上运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疾病时常选用三棱针,常用的三棱针全长6.5厘米,针柄呈圆柱体,针身呈三棱锥体,针尖锋利。
第二节 体位选择
临床针灸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体位,选择体位时既要考虑患者舒适自然,可以保持较长一段时间,还要考虑医师在进行治疗时方便进针,常见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 适于前身部穴位。
2.俯卧位 适于后身部穴位。
3.侧卧位 适于侧身部穴位。
4.仰靠坐位 适于颜面部和颈部穴位。
5.俯伏坐位 适于头顶和枕项部穴位。
6.侧伏坐位 适于头侧、颈侧和耳部穴位。
一般卧位是最常用的一种针灸体位。
第三节 毫针针刺操作步骤
(一)消毒
针灸前用药皂将手洗净,在针刺的部位用酒精棉球由内向外绕圈擦拭。
(二)持针
用右手拇指、示指两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指成90°。
(三)进针
1.进针的手法
(1)指切进针法:临床最为常用的进针手法是指切法,即进针时先以左手拇指按压肌体,找准穴位后用左手示指指甲轻轻掐切穴位,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的手法。
(2)挟持进针法:如果选用的针灸针比较长,还可用挟持进针法,即找准穴位后,右手持针柄,左手拇指和示指挟持护着针身,使针尖瞄准穴位,右手用力推进,使针顺利刺入穴位。
2.进针的角度 根据治疗需要和穴位的特点,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3类。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成90°,垂直刺入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成约45°,倾斜刺入腧穴。
(3)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成约15°,横向刺入腧穴。
(四)基本行针手法
(1)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出针困难。
(五)留针
(1)静留针法,20~30分钟。
(2)动留针法,将针刺入腧穴后,留针时间反复运针一般每隔5分钟行针1次,留针也是20~30分钟。
(六)出针法
左手拇指、示指持干棉球按住皮肤,右手捏住针柄将毫针缓缓拔出,如果是行针刺补法,出针后需要用棉球按压针孔,如果是泻法,则不需按压,如果出针后,针孔有出血,用干棉球擦净按压片刻即可。
第四节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
1.晕针 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精神委倦、严重的二便失禁、神志昏迷就是晕针。原因是患者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是劳累汗出、饥饿、大出血后针刺;或因体位不适以及医师针刺手法过重等。此时应停止针刺,或将已刺之针拔出,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饮温开水或热茶后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涌泉等穴,并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能苏醒。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预防首先注意患者的体质、神志,以及对针刺反应的耐受性;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对于饥饿,过度疲劳的患者,须待其进食后再进行针刺。医师在治疗时,要随时注意患者情况,一旦出现面色苍白、神呆、胸闷,应及早采取措施。
2.滞针 在行针或在留针时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如果勉强提插捻转则患者疼痛较剧,原因是行针时用力过猛,提插捻转时指力不均匀,或向一个方向连续捻转,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或因患者精神紧张以及病痛而致肌肉痉挛;或因针身刺入肌腱以及行针捻转时角度过大等均可引起滞针。处理时如因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缓解肌肉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转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预防应有进针时避开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更不能单方向连续捻针。
3.弯针 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弯曲,改变了进针时的方向和角度,常伴有提插捻转及出针困难,或患者感到疼痛。这是因为医者进针时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也有因滞针而未能及时处理而造成。如果系针身轻微弯曲,不可再行提插捻转,可将针缓慢退出。若由患者体位移动所致,应使患者先恢复原来体位,待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一针一穴解病痛_60个特效穴专家精解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