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思维: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9.8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建筑的思维: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1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ISBN 978-7-5000-9371-8
Ⅰ.①建… Ⅱ.①中… Ⅲ.①古建筑-中国-普及读物 Ⅳ.①TU-09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45312号
总 策 划:刘晓东 陈义望
策划编辑:黄佳辉
责任编辑:黄佳辉 徐世新
装帧设计:童行侃
出版发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地 址:北京阜成门北大街17号
邮 编:100037
网 址:http://www.ecph.com.cn
Tel:010-88390718
图文制作:北京华艺创世印刷设计有限公司
印 刷:北京佳信达欣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字 数:98千字
印 数:1~5000
印 张:8
开 本:720×1020 1/16
版 次:2015年1月第1版
印 次:2015年1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000-9371-8
定 价:19.00元
前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是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权威工具书。全书的编纂工作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先后有三万多名各学科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家、专家学者参与其中。1993年按学科分卷出版完成了第一版,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2009年按条目汉语拼音顺序出版第二版,是中国第一部在编排方式上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百科全书是一种用于查检知识和事实资料的工具书,但作为汲取知识的途径,百科全书的阅读功能却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功能,尤其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系列丛书的方式推出了面向大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为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目标,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百科全书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覆盖人类社会各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知识海洋。有人曾说过:“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而知识重在积累,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希望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的出版,让百科全书走进千家万户,切实实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社会功能。
2013年6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
一、中国古代建筑史
二、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三、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第二章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一、城池
二、市
三、里坊
四、庄园
五、坞壁
六、宫殿
七、坛
八、庙
九、衙署
十、仓廩
十一、府库
十二、钟鼓楼
十三、戏楼
十四、府邸
十五、殿堂
十六、楼阁
十七、园廊
十八、亭
十九、阙
二十、坊表
二十一、影壁
二十二、台榭
二十三、塔
二十四、幢
二十五、民居
二十六、佛寺
二十七、道观
二十八、明堂
二十九、陵墓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
[一、中国古代建筑史]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这种建筑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商殷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直至20世纪初,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邻近国家。
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分为下述几个时期。
半坡遗址3号圆形房基
原始社会
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就在黄土地层上挖掘洞穴,作为居住之所。穴居时代积累了对黄土地层的认识和夯筑的技能,搭盖穴口顶盖积累了对木材性能的知识和加工的经验技巧。穴口周围培土,以防地面水流入穴内,顶盖上留出洞口,以便排烟通风等,这些措施,逐渐形成了某些固定的屋顶形式。在南方某些低洼或沼泽地区,还从穴居逐步发展出桩基和木材架空的干栏构造。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可以看到当时的聚居点已经是有规划的形式,中国建筑的特点已经开始萌芽。半坡遗址中许多小房子全都以一个大房子为中心,这种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后来发展成为集合若干单体建筑组成“组群”的总体布局原则。
商周
这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商代早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后期的安阳殷墟遗址,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建筑遗址。也许前者是“朝”,是规模宏大的公共场所,从它的柱础的排列可以判定它是以木结构为骨架,使用纵架形式;殷墟大墓葬的墓室都是井幹式结构形式。这两种结构形式,对中国建筑以后的发展都曾产生重大影响。
周代遗留的铜器上表现出了当时建筑的局部形象,如栌头、门、勾阑。尤其是东周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一件铜案,四角铸出精确优美的斗栱形象。由此可知,周代建筑上已经使用斗和栱,并已有简单的组合形式。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兆域图》,不仅表明当时的制图水平,还告诉人们当时的建筑是先绘制出平面图才施工的。湖北蕲春发掘出的周代遗址,则明确地说明干栏结构已经普遍应用。
战国时期留下许多城市遗址。现今还可以在地面上看到的城墙遗迹,反映了当时城市建设的发达,足见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时代,建筑也未曾落后。现存一些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保存着线刻的建筑形象,乃是现知最古老的建筑立面图(也许是断面图)。从中也大致可以看出画的是台榭建筑,有踏步或坡道、屋顶、柱、梁。根据细部,仍可断定是纵架结构。
秦汉
秦始皇所建的阿房宫前殿现存夯土基址,东西长1000余米,南北宽500米,残高8米。从尺度看,“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确有可能。西汉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建筑的思维: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