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高悬: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关照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9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明镜高悬: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观照
作 者:徐忠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 版 人:何林夏
目录
版权信息
序
灋与律
法与正义——早期中国“灋”观念起源
道与器——一种关于“律”的文化解说
器物与图像
明镜高悬——一块匾额的司法意义考释
索象于图——明代听审插图的文化解读
虚构的档案
虚构与真实——明代司法档案的修辞策略
台前与幕后——解读一起清代命案的真相
人物与制度
包公:历史形象与断狱故事考论
诉讼代理?——清代抱告制度考论
诗与小说
送法下乡?——对《诗经·甘棠》事志的考释
替天行道与江湖世界——《水浒传》读后
参考文献
跋
序
据我观察,或许不够全面,当下的中国法律史研究,可谓非常活跃;刊布的学术论著之数量,也非常可观。然而,倘若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观察,似乎又有不少令人遗憾的地方。一是史料范围好像越来越宽,种类似乎越来越多,却越来越局限于司法档案与契约文书,对其他常见史料,反而视而不见,或者视为无关轻重;二是研究主题偏重于司法实践和各种微观制度,诸如明清时期司法官员究竟是否“依法判决”这类问题,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老调重弹,论证方式亦皆似曾相识;三是除了少数被人誉为史料扎实、论证严谨的作品,很少能够读到在理论框架、概念工具与研究方法上具有开创性、刺激性的论著。在这种学术语境中,究竟如何操作方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确乎令人纠结不已。
伴随着“数据库”时代的来临,伴随着“E考证”实践的展开,倘若仅仅达到“史料扎实”与“论证严谨”这两条标准,那么,较诸以往的研究,已经来得容易很多。是以,我深深感到,未来的中国法律史研究,除了继续保持这种优良传统与严谨学风,尚要更多关注其他一些层面:问题意识的凝练、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运用、跨学科研究的尝试、多样性史料相互释证的推进,等等。不消说,这些工作的有效展开,对中国法律史学者提出了更高也更多的要求。具体而言,中国法律史研究,并不只是史料之搜集、爬梳、辨析与编排,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更上层楼,对中国法律史作出更具理论意义的分析和解释。通过新问题、新方法与新理论的切实运用,推动新史料的不断开掘,提升新史料的意义解释,并在三者之间形成有效的循环互动,冀以改变目前中国法律史的研究格局。
例如,就明清时期的司法实践而言,我们不仅要描述司法制度的组织架构,解释司法实践的常规技艺,而且要搭建一个据以分析司法制度运作的理论框架,深入探究司法权力背后的运作机制,解释司法官员与诉讼两造的心态模式和行为策略,评估司法实践之于社会秩序形成的作用与意义;除了考察常规司法实践,还要考察作为“例外”的司法实践,发现并且分析它们隐含的政治意义、法律意义与社会意义;以及,在比较视域下提炼明清中国司法实践的类型特征,最终给出具有规范性的解释与理论性的分析。换言之,对明清时期司法实践的探究,既不能仅仅满足于史料的挖掘和利用,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接近”历史真相的描述和解释,更要提出富有理论意义的概念工具与分析框架。
再如,在分析帝制中国的契约实践时,我们不仅要解读契约文书蕴含的概念、功能和意义,而且要分析不同契约文书之措辞和“吉祥语词”所蕴含的签约双方的情感因素与文化意蕴;进而,还要考究契约实践之于社会秩序的维系与变化的实践价值,乃至民间契约与国家律令之间的制度关系;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还要提出能够超越英国法律史家亨利·梅因在《古代法》中概括的“从身份到契约”这一著名社会发展公式的理论命题,以期概括帝制中国的社会类型与秩序结构。根据我的初步考察,帝制中国实际上是“纵向身份与横向契约”构筑而成的复合结构;这一结构,是建筑在“国家律令与社会契约”的双重规范之上的。可以说,如果离开了契约文书、契约实践与契约秩序来谈论帝制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类型与秩序特色,恐怕难以探知历史真相。毫无疑问,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意味着史料范围和史料种类的拓展,而且意味着不同学科之分析技巧的运用。
这样的中国法律史研究,必将跨越法学和史学的固有藩篱而转向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与文化史等领域。换言之,跨学科之研究取向不可避免。我相信,这样的跨学科研究,对中国法律史学者之提出新问题、挖掘新史料、尝试新理论、运用新方法,必将带来新机遇、新挑战和新期待;同时,也必将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术要求,包括进行更多的学术训练。由此勾勒和描述的中国法律史图像,也将变得更丰富、更厚实,亦更令人信服。
以往,我给自己的学术定位,是在“边缘”思考,不凑热闹,不随同附和。而现在,虽然仍旧保持这样的学术姿态和研究兴趣,但是“边缘”的界域,已经有了不小的拓展,不再局限于“法律与文学”这一狭隘题域。当学者在梳理精英阶层的法律思想时,我所关注的是小民百姓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心态;当学者在解释明清时期司法官员究竟如何“依法判决”时,我所关注的是他们具有怎样的法律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如何影响他们的司法实践;当学者在一窝蜂利用司法档案时,我却利用正史“循吏列传”这类看起来最寻常、最平凡,甚至为学者所“不屑一顾”的史料,冀以解释那些两千余年来备受帝国官方认同和赞誉的地方官员,他们的司法特点与典范意义究竟何在的课题;当学者在检讨常规司法实践时,我却研究“权宜司法”的政治意义和法律意义究竟何在的话题,或者说,我希望通过研究“例外”来深化对“常规”司法实践的理解。这里的“权宜司法”,是我正在写作的《权宜司法与政治控制:清代杖毙考论》这本小书的核心问题;当然,它也将展现相关法律问题的社会文化意义。足见,所谓“边缘”云云,不只指涉史料运用和学术姿态,而且指涉中国法律史研究的问题意识、概念工具、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它的意涵颇为丰富,研究起来亦颇不容易,却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因为这也是推进中国法律史研究的一条可能路径。
收入本书的10篇论文,是我近来的思考和写作的积集。虽然不敢自誉有何特殊的创获或贡献,但也敝帚自珍。这是因为,本书可以代表本人的些许努力之所在。
第一组的两篇论文,是对“灋”和“律”进行观念史或概念史的梳理和解释。通过对“灋”的梳理,希望纠补以往学者否认“灋”意涵正义价值的看法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明镜高悬: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关照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