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道里记-清-聂鈫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9mb。
书籍内容:
泰山道里记 (清)聂 着
●自序
余生长泰山下,尝搜讨岱故,更思以游履得其实。乾隆癸亥,安邱刘履夫其旋教授泰安,与余善,每同攀幽跻险,探稽往躅。
戊辰春,车驾东巡。当事属履夫,辑御路古迹,随笔《泰山纪略》,脱稿授余。后履夫除知嘉定县,卒官。余亦卜居山中。
岁庚辰,有仁和成城卫宗者,来纂《泰安府志》,访获《纪略》,极加叹赏,因请携归。厥后别刻《泰山胜概志》一卷,并多采《纪略》。然其中有一地两称,或名同地异。岩谷险阻,向有题刻,惜为苔蔽莫辩者,近乃竖梯亲加刮摩以核之,虽风雨寒暑,弗惮其劳。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提挈道里为纲领,分之为五,合之为一,名曰《泰山道里记》。凡古迹、祠宇、桥坊,悉缀其下。他如高里、徂徕、云亭诸山,皆支峰别阜;石汶、北汶、三溪诸水,同归于大汶;再灵岩、琨瑞川谷名迹,连属岳之极北者,虽异县何妨两载,而泰山全体著矣。之数者,庶几补前人诸记所不逮,亦欲使后之游者易考焉。惟是管窥所及,文词鄙拙,复芟芜校订,自乙酉迄壬辰,四易稿而始定,非敢谓《记》之成也,聊以自娱山居云尔。
●泰山道里记
壹
泰山,《虞书》谓之“岱宗”。《风俗通义》曰,“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白虎通?德论》曰:“东岳为岱宗者,言万物之相代于东方也。又岳之为言桷也,桷考功德定黜陟也。”《禹贡》谓之“岱”。《周礼》谓之“岱山”。《尔雅》、《论语》谓之“泰山”。是泰山之名后于岱也。
泰山结体,惟《鲁颂》“岩岩”一语,足以形容气象。后人谓泰山如坐者,言一山之体也。又曰泰山为龙者,言众山之奔赴也。旧说皆谓山脉自西而东。郑樵《通志》谓济南诸山其北麓,兖州诸山其南麓,青齐海上诸山其左翼,河东诸山其右翼,终不言其脉之所起。李光地《禹贡注》:“导山四条,惟第一条言入海,余三者,或长或短,率无入海之文。”且岱为岳宗,用表青徐之畛,迤东即其入海处,经文不及,以是蓄疑。曾因奏对备闻山东诸山之脉,自营州跨海而来,遣官按履经十余年,非意之也。盖自圣祖御制《泰山龙脉论》出,而百家息喙矣。
泰山面西南,社氏《通典》之说也。后人多谓南向。盖登山者,皆由红门一路,适值其南,于此仰望,峰岩掩蔽,不见绝巅。惟自山西南视之,则正面出矣,亦足征其非自西来也。其背依东北,り排列,最据形胜云。
泰山道里,见于载籍者:《博闻录》谓“高四千丈、环一千里”,《茅君内传》谓“周回三千里”。其说荒远不可稽。唐徐坚《初学记》引《汉官仪》及《泰山记》曰:“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晋郭璞《山海经注》谓:“从山下至顶,四十八里三百步。”《唐六典》谓:“周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故俗皆以为四十里云。然登山者寅上而未下,度其时在平地仅行六七十里而已,况攀陟为劳,不足四十里明矣。明万历间参政张五典者,尝立一法量之。其法用竖竿一,长一丈,刻以尺寸,竿端置一环;用横竿一,长亦一丈,中置一环;两端皆五尺,取其轻重相称。以绳系于横竿之环,而又穿于竖竿之环,牵其绳之尾,则横竿可上可下,而不失其平。于是以竖竿所立之处,视横竿所至之处,则五尺为一步矣,此以量其远近也;每量一步,若在平地,则横竿由端以至竖竿前后,俱著於地;若前高而后下,则横竿前著于地,而后悬于空,视竿所悬处至地尺寸若干,此以量其高下也。又备一册,每页画三百六十格,每量一步则填一格,平地则于格内填一平字。其高尺寸若干,亦于格内注之。填尽一页,则足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其高则累尺寸而计之不爽也。由山下至绝顶;凡量四千三百八十四步,而纤回曲折皆在其中。高三百八十六丈九尺一寸,中除倒盘低十八丈五尺七寸抵高数外,实高三百六十八丈三尺四寸,折步七百三十六步六分八厘。平、高共积五千一百二十步有奇,实一十四里零八十亲步耳。
泰安府城,旧为岱岳镇。自汉迄南北朝,置奉高县,为泰山郡治,在今治东北四十里、其时兼摄博县,在今治东南二十五里。隋开皇时改奉高曰岱山。大业初省岱山,入博城。唐高宗改名乾封。宋太祖开宝五年,诏迁治就岳庙,真宗祥符元年,改名奉符,属袭庆府。金初为泰安军,寻改泰安州,治奉符县。元因之。明初省奉符,并归泰安州,属济南府。国朝雍正十三年,升州为府,辖州一县六,倚郭为泰安县。其城内外祠观名迹,有关泰山掌故者,并备录之。
府城内西北为岱庙。《水经注》引《从征记》曰:“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门阁三重,楼榭四所,坛一所。”按:此庙盖下庙也。其制初为遥参门,门与城南门相直,其前即宋真宗警跸之地也。门外为台,上起石坊,乾隆三十五年奉敕增建,额“遥参亭”三字。北为遥参亭。亭一名草参。凡有事于岳者,拜于亭而后入,是为入庙之始。自明人设元君像于亭中,遂与庙隔,不可通辇路矣。亭后为岱庙坊,康熙间布政使施天裔创建。
北为庙,城堞方三里、高三丈、门八,南辟者五,中曰正阳,三十五年奉敕重建,额“岱庙”二字。东西两掖门,东掖之东曰仰高,西掖之西曰见大。东一曰青阳,又名东华;西一曰素景,又名西华,北一曰鲁瞻,又名厚载。门各有楼。又四角亦皆有楼:曰巽、曰艮、曰乾、曰坤,各随其方焉。
由中门而入,北为配天门,其东为三灵侯殿,又东为炳灵殿。《文献通考》“后唐长兴三年,诏以泰山三郎为威雄将军”即此。大中样符元年十月封禅毕,亲幸加封,令兖州增葺祠字,又于庙北虢ㄍぃ名日灵威。肖像一男一女。亭圮,移像于后寝官,今仍建祀于此。按俗刻《增补搜神记》引《唐会要》云:“泰山有五子某某,三曰至圣炳灵王;配永泰夫人。一女曰玉女大仙,即碧霞元君。”其说妄诞不足据。殿前汉柏六株,老干扶疏,有明陈昌言《汉柏图赞》。西北隅一株两干。乾隆二十七年,御制《汉柏图诗》,碑阴勒诗一首,并建亭于殿西。其殿南乃宋孙明复初辟学馆处,名曰信道堂,并自为记。金党怀英《鲁两先生祠碑》云:“孙、石两先生讲学旧馆,为岱庙所并,犹名为柏林地,岁分施钱,为养士之费。”今则尽归道士矣。其门外有宋宣和宇文粹中撰修庙碑。炳灵殿北,旧为迎宾堂,有司候王人之所。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泰山道里记-清-聂鈫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