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
作者:王立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4
ISBN:978-7-5161-5517-2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授权得到APP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内容简介
从1913年到1945年,美国从一个影响力局限于西半球和东亚的地区性大国成长为超级大国,拥有了在全球范围内投射经济和军事实力和为国际社会制定规则的能力。这一时期,整个世界和国际关系的面貌也由于美国力量的增长和对这一力量的运用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本书把1913-1945年的美国对外关系视为解决(国家)身份困惑与追求(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作者在兼顾这一时期重大国际事件和外交政策的同时,主要考察了美国在20世纪初期崛起为世界强国,如何思考和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和国际角色,如何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对欧洲主导的国际秩序加以改造,并试图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建立一套国际新秩序。
作者使用历史叙事、档案研究、跨学科的写作方法。从中国学者的现实关怀出发,提出了理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对外政策的新角度,对新的国家身份和国际秩序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阐释这一时期美国对外关系的新框架。本书对自由国际主义的内容和影响、保守国际主义外交思想和国际秩序观念、珍珠港事件前美国外交大辩论的过程和意义、富兰克林·罗斯福对威尔逊国家秩序思想的发展、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缺陷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21世纪初期的中国实际上面临着美国在20世纪初期面临的相同问题,即崛起的中国应该扮演何种国际角色,拥有什么样的国家身份以及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和现存国际秩序的关系。本书可以为中国思考崛起过程中的身份(国际角色)困惑和(国际)秩序追求提供参照和借鉴。
作者简介
王立斯 1966年生,辽宁兴城人。199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美国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了《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美国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研究成果曾获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天津市优秀社科图书二等奖和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名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工程”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为国家人事部、科技部和教育部等七部委发起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1年3月
导言
1913—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也是美国对外关系史上的“多事之秋”。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美国两次卷入世界大战,经历了美国历史上空前的经济萧条,动用武装力量对墨西哥、多米尼加和俄国进行干涉。从国家实力以及国际地位来看,美国从一个影响力局限于西半球和东亚的地区性大国成长为超级大国和世界领袖,拥有了在全球范围内投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为国际社会制定规则的能力。这一时期,整个世界和国际关系的面貌也由于美国力量的增长和对这一力量的运用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与美国力量持续增长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相对照的却是美国国内社会围绕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的激烈争论。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美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因此经历了剧烈的摇摆: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美国宣布中立,但后来又突然介入,并试图在战后领导世界;但是,美国民众却对世界领袖的角色不感兴趣,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和加入国联;接着是20世纪20年代共和党政府对国际事务的有限卷入和对集体安全原则的放弃;到30年代,极力避免承担任何国际义务并带有隔岸观火性质的孤立主义主导了美国外交政策;而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又开始全面参与世界战争,并在战争结束后承担起重建国际秩序和领导世界的责任。这种剧烈的摇摆表明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就美国应该在国际社会扮演何种角色、如何处理美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护和促进美国的安全与利益等问题上严重缺乏共识,其结果就是1913—1945年的美国缺乏一以贯之的对外政策和战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具有明确持久的大战略(即孤立主义和遏制苏联)不同,这一时期是美国外交史上战略迷失和“范式失落”的时期。
关于1913—1945年的美国对外关系,绝大多数美国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加以研究,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媾和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外交和战时外交;或按照总统任期划分为伍德罗·威尔逊的外交(1913—1920)、共和党的外交(1921—1932)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外交(1933—1945)。关于每个时期都有大量著作出版,对各个时期的具体政策、外交人物和重要问题的专题研究更是举不胜举。这种分段研究的方法没有把1913—1945年间的美国外交纳入某种连贯的叙事框架中去,实际上是不认为这一时期的美国外交有贯穿始终的主题。[1]
最早把1913—1945年间的美国外交政策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是乔治·凯南。凯南在其1951年出版的《美国外交》中提出,从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美国外交政策反映出美国决策者处理外交与国际问题的“法治主义—道德主义取向”(the legalistic-moralistic approach),即“认 ............

书籍插图:
书籍《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 - 插图1
书籍《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