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奇迹:深圳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2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前言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应该归功于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归功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深圳作为成功的经济特区,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探索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是立了大功的。
在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深圳是中国从闭关锁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对外开放、将中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窗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场;是中国社会转型,建设民主法治政治文明社会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也是保证香港回归后继续繁荣稳定的强大支撑。深圳改革开放的40年充分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
客观地总结分析深圳40年的改革探索经验和教训,对进一步将深圳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也是深圳的魂。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再次向世界宣示,要坚定地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下去,同时要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不断开拓和提高水平。
面向世界,展望未来,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深圳不应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如果能够在40年已经形成的改革创新良好基础上,发挥深圳多年来形成的敢闯敢试的改革创新精神,迅速取得改革的新突破,深圳还是有条件、有能力、有资格继续勇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潮头,成为全国深化改革新形势下的弄潮儿。
2018年11月1日
第一章
深圳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
第一节
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基本作用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上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化的特大城市。截至2017年,深圳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位居全国第三,达到2.2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国民收入排名第一,达到18.31万元人民币,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高科技企业集聚和创新基地,全国第三个金融中心,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口,进出口总额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名第一,达2.8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与中国的香港特区等量齐观。这样的奇迹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深圳的奇迹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在中国其他地方包括其他经济特区为什么没有出现这样的奇迹?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进程当中历史地位究竟是怎样的?这是研究深圳改革的现在和未来需要回答的问题。只有了解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才能更客观地评估深圳改革开放的现状,也才能更好地研究深圳未来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深圳在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深圳是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对外开放,将中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窗口
改革开放前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上“文革”十年的动乱和浩劫,使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国人民处于极度贫困之中。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并决定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主要是从农村起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改革,除了部分地区对少数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的试点外,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展开,对外开放也处于准备阶段和探路阶段。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决定对外开放的决策者。邓小平同志之所以决定对外开放,主要是看到了中国经济与发达经济体的巨大差距,希望通过对外开放,引进资本、技术和管理,使中国尽快富强起来。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亲眼所见和亲身体会,让这位老革命家坚定中国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然而改革开放对党和国家来讲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并且有一定的政治风险,完全要靠自己的摸索,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在整个开放格局中需要有个地方或者窗口进行试验。正如后来邓小平同志对经济特区的性质概括的那样:“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素有对外开放传统的广东省主政的领导人,也意识到国家封闭是不行的。当时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已经成功实现经济起飞,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人均GDP已达4 080美元,位列“亚洲四小龙”之首,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面对经济繁荣的香港,深圳乃至广东出现了农民偷渡香港的现象。广东省委省政府承受着内地民众大规模逃港的巨大政治压力,因此当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以及省委书记吴南生等领导提出要在毗邻香港的深圳搞出口加工基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解决就业、发展经济的意见。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的积极回应,邓小平同志、叶剑英同志等鼓励广东谋求突破,在深圳搞加工区,引进香港的资源进行来料加工,带动深圳的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同时为落实国家对外开放的大政方针进行试验和探索。
这应该是特区建设的初衷。随着对外开放窗口的打开,深圳从最早的出口加工区的设计,慢慢调整为工业、商业、旅游业等综合发展的经济特区。借助中央给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加上以梁湘为市委书记的班子的艰苦创业,深圳在较短时间内使落后的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逐步吸引了一批港资的“三来一补”企业。同时深圳利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引进了大批内地外贸国有企业来深圳设立外贸窗口企业,使深圳成为中国外贸进出口的重要通道和基地。这样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和内联外引,深圳成为内地封闭经济与世界经济对接的一个窗口,在中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体系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探索和示范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实践出了改善环境、引进外资、增加出口、增加就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深圳模式。
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对深圳经济特区给予了充分肯定,明确表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随后决定将沿海14个城市全面开放,形成东部沿海对外开放的战略大格局。应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深圳建立了一个窗口,撕开了一个口子,进而实现了沿海14个城市的全面开放,从而使我国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的投资环境得到全方位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深圳奇迹:深圳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