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3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重写旧京
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
季剑青 著
目录
导 论
从帝京到文化城
宫苑的转变
文化城的建构
旅游指南与城市景观
城市规划的发明
怀古的终结
寺庙与掌故
地志的变迁
名胜的名与实
“古城”
忧思
重述多民族都城史
民族主义者的想象
旗人的表述
另一种建筑史
余论 从“新
北京”
到“古都”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导 论
北京是一座过去的遗迹随处可见的城市。
对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来说,
这些历史性的建筑和景物意味着什么?
刘心武的小说《钟
鼓楼》
为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提供了有趣的个案。
这部小说描写钟鼓楼地区一户四合院的众生百态,
钟楼和鼓楼这两座古老的建筑,
只是充当胡同生活的背景,
它们是被保护的文物,
游离于市井烟火和街衢繁华之外。
但历史上的钟鼓楼是作为公共报时装置而存在的,
每天晚上和次日凌晨,
鼓楼上的大鼓敲击出有节奏的鼓声,
钟楼随后撞钟报时。
而在整个夜间,
每个时辰撞钟一次,
鼓楼则保持沉寂。
1
暮鼓晨钟构成了城市生活的自然节律,
钟鼓楼因而深深地嵌入普通市民的日常起居之中,
即使在清朝覆亡、
民国建立之后,
这种状态仍然在持续,
直到 1924 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溥仪被迫出宫,
原来负责钟鼓楼报时的銮舆卫随之取消,
钟鼓楼的报时功能才被彻底废弃。
2
有趣的是,
刘心武对历史上钟鼓楼与城市生活这种有机的联系,
完全持否定的态度。
钟鼓楼传统的计时和报时方式,
被当作落后的象征。
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对时间和历史的思索,
显然是建立在现代化观念基础上的。
充当公共报时设备的钟鼓楼必然被现代钟表取代,
它们只有作为文物才具有价值。
这部献给“在
流逝的时间中,
已经和即将产生历史感的人们”(小
说题记)
的作品,
对历史采取了毫不留情的弃绝的态度。
钟鼓楼的命运,
可以看作当代北京城市身份的一个隐喻。
在《钟
鼓楼》
出版前不久,
1982 年,
北京被定位为“历
史文化名城”,
市政府编制的总体规划提出了保护“古
都风貌”
的明确要求。
3
“古都”
和“风貌”
这两个词经常放在一起使用,
这提醒我们“古都”
是一个处于一定距离之外被观看的对象,
定义古都的那些建筑与景物及其承载的历史,
属于一个从当代北京分离出去的过去的世界,
它们与当下的现实并不发生直接的联系,
就像钟鼓楼疏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一般。
事实上,
我们之所以能够去建构和把握“古都”,
恰恰依赖于这种把历史对象化和客体化的策略,
依赖于将过去从现在分离出去,
将历史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去的逻辑,
这些都是现代历史观塑造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都”
乃是现代的产物。
在一部介绍古都北京的著作的序言中,
作者把北京称作“伟
大东方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4
博物馆的比喻,
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的观点。
他用博物馆的陈列品来比拟传统事物的现代命运,
传统的价值体系崩塌后形成的碎片,
被安置在博物馆中,
它们只有历史和审美的意义,
而不再具备现实的能动性。
5
就古都北京作为被观看的对象以及它与当下生活的关系而言,
把它比作博物馆是很恰当的。
不过,
在博物馆作为一种现代制度出现之前,
今天我们视为艺术品的许多器物,
都曾在政治体制和社会生活中行使着各自的职能,
就像钟鼓楼在被当作文物古迹之前,
曾经作为公共报时装置存在一样。
想象一下我们回到了清代的北京,
如今构成“古
都风貌”
的那些古建筑,
都在一个几近完美的秩序空间中各安其位。
宫殿、
苑囿和坛庙等皇室建筑,
既是行使政治权力的场所,
同时又以其庄严神秘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遍布城内外的诸多寺庙满足着各个阶层宗教生活的需要,
有的还发展为市集,
或者因其景色风物,
成为文人士大夫游赏雅集之地。
它们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内在肌理,
为居住其中的人们提供了现实的活动空间。
更重要的是,
古代北京城的各类建筑和景物提供给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
本身就充满了历史感。
钟鼓楼的暮鼓晨钟,
在日复一日有节律的报时声中,
已经获得了深沉的历史意味,
一种庄严的“纪
念碑性”。
6
中国是具有深厚历史感的国度,
北京是拥有数百年建都史和上千年建城史的都城。
在清代的北京,
人们随处都能碰到历史悠久的古迹,
城阙、
宫苑、
寺庙乃至街市,
都有漫长的过去可以追寻。
然而古代中国人与现代人的历史意识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按照黄俊杰的说法,
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基本特点是对古今之间连续性的体认。
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历史感,
他们把从历史中获取的启示作为当下生活和行动的指南,
过去和现在紧密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就生活在从过去绵延至今的历史之中,
他的意义世界就是由他身处其中的历史而被揭示、
阐释和塑造的。
现实生活本身就浸润着对历史的感受。
7
古代历史意识中对古今之间连续性的体认,
在有关城市的文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城市以及城市中的某处古迹,
作为一个具体的空间,
构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我们翻开《天
府广记》
《京
城古迹考》
《日
下旧闻考》
这些记述北京历史的著作,
很容易看到“考
古证今”
“案
古证今”
“茹
古涵今”
一类的词汇,
它们把作者对古今之间连续性的体认表达得再清晰不过了。
对乾隆皇帝来说,
他统治下的帝京超越了前代都城8
,这种今昔的对照显示 ............

书籍插图:
书籍《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 - 插图1
书籍《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