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讳举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1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史讳举例
陈 垣 著
中华书局
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
——“跟大师学国学”出版缘起
这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
“国学”之名,始自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们的著述,历经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我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而这些著作无异于方便后人接近经典、了解历史与文化的一座座桥梁,其价值自不待言。
遗憾的是,出于诸种原因,这些著作,有的版本繁多,错漏杂见,有的久不再版,一书难觅。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出版“跟大师学国学”书系,从中遴选出一些好读易懂、简明扼要的作品,仔细编校,统一装帧,分批推出,以飨读者。
这些作品,大多是一版再版的经典,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较高知名度;另有一部分,出自当日名家,影响很大,但1949年后未曾重印,借此次机会,将之重新推荐给大家。
这些作品,有的是为高中生所撰的教材,如张荫麟先生《中国史纲》;有的是为青年学生所作的讲演,如章太炎先生《国学概论》和梁启超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有的是应约为青年人所写的通俗读物,如吕思勉先生《三国史话》——都是大家名家面向年轻读者讲述,不作高头讲章,也不掺杂教条习气。这正应了曹聚仁先生记录章太炎先生所作国学讲演时所说:
任在何时何地的学者,对于青年们有两种恩赐:第一,他运用精利的工具,辟出新境域给人们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面,指引途径,使人们随着在轨道上走。
这也是本书系立意所在——让年轻一代享受大师们的文化成果,学习大师们的治学方法,感知大师们的智慧才情。朱自清先生说得好:“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这对当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是一个并不过时的提醒。
我们希望,这些作品能在新的时代,帮助年轻朋友熟悉经典,认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09年4月
写在前面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陈垣先生自幼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在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著作等身,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他先后在北大、辅仁、燕大、北师大教学数十年,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前后达四十六年。主要著作有《元西域人华化考》、《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通鉴胡注表微》等。
在民国以前,遇当代帝王或所尊者之名时,必须回避。但各朝所讳不同,避讳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史书上常有因避讳而改易文字的地方,甚至改变姓名、官名、地名、书名、年号等。其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但如果能加以利用,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因此,可以说,避讳学亦为史学中一门辅助科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所不可缺少的知识。《史讳举例》是陈垣先生广泛阅读了大量宋人、清人有关避讳的述作,并收集引用了大量的古籍材料而写成,“意欲为避讳史作一总结,而便考史者多一门路、一钥匙也”。这是陈垣先生在避讳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书中列举了八十多个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所用的方法及其利用情况,以及与避讳相关的问题,厚积薄发,言简意赅,学术水平很高;同时,文字通俗易懂,不失为一本较好的普及性读物。
《史讳举例》首次发表于《燕京学报》第4期(1928年4月),马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傅斯年致函陈垣说:“《史讳举例》一书,再读一过,愈佩其文简理富,谨严精绝。”胡适也曾专为其撰写书评,认为其“一面是结避讳制度的总账,一面又是把避讳学做成史学的新工具”。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利用避讳学进行史学考证、古籍整理等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明该书在其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史讳举例》正式面世的八十多年来,一直是史学工作者和史学爱好者的必读书,流传广泛,版本繁多。1934年陈垣将其收入《励耘书屋丛刻》;1958年北京科学出版社再版本书;1963年中华书局再版;后有1987年文史哲出版社版,1997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版,2004年中华书局版等。
此次出版,是在2004年中华书局版的基础上,调整版式,改正错讹,并在正文后增加了几篇文章,其中“历史辅助科学的避讳学”一文是陈垣先生1928年初在北京平民大学的讲演,曾收入平民大学出版部编辑出版的《北京平民大学寒假讲演录》中。当时《史讳举例》尚未定稿,这篇讲演可视为其浓缩版和普及版。我们对其中的一些错误作了改正,并加了标点符号。《通鉴胡注表微·避讳篇》是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成书十八年之后,对本书的总结和延伸。
最后是陈智超先生2004年为中华书局“国学入门丛书”中的《史讳举例》和《校勘学释例》简体横排标点本所作工作的说明。其中涉及繁体改简体、竖排改横排、增加书名号等问题,本书中同样涉及这些问题,所以一并附录于后。只是将涉及《史讳举例》中文字的页码改为了本书中的页码,以便读者查阅。
序
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其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识者便焉。盖讳字各朝不同,不啻为时代之标志,前乎此或后乎此,均不能有是,是与欧洲古代之纹章相类,偶有同者,亦可以法识之。研究避讳而能应用之于校勘学及考古学者,谓之避讳学。避讳学亦史学中一辅助科学也。
宋时避讳之风最盛,故宋人言避讳者亦特多。洪迈《容斋随笔》、王楙《野客丛书》、王观国《学林》、周密《齐东野语》,皆有关于历朝避讳之记载。清朝史学家如顾氏《日知录》、钱氏《养新录》、赵氏《陔馀丛考》、王氏《十七史商榷》、王氏《金石萃编》等,对于避讳,亦皆有特别著录之条。钱氏《廿二史考异》中,以避讳解释疑难者尤多,徒因散在诸书,未能为有系统之董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史讳举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