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第一辑 五四与中国现代思想
五四新文化:继承与超越
对五四时期陈独秀“反封建”说的反思
关于“五四”的再思考
——共识的达成及其伟业
五四思想界:中心与边缘
——《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的阅读个案
“五四”作为历史的分水岭
第二辑 五四与中国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意义
由明末以来的学术变迁看“五四”反孔运动发生的必然性
孔子与五四:圣人不怕“革命”
“五四”的时代精神状态及其对后来教育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文艺复兴
——胡适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英文作品解析
第三辑 五四与中国社会发展
五四运动在东京
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论纲
——以婚姻、家庭、女性、性伦为中心
社会转型视角下的“五四”与民族主义建构
士庶文化的貌合神离
——五四新潮中的京剧舞台
第四辑 五四时期人物与思想研究
中庸调和——通向和谐之路
——关于李大钊等的“调和论”的思考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若干问题的探讨
——兼谈《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的编辑和印行
钱玄同和汉字简化
——另一个简体字
失踪的五四思想者
——以《评论之评论》为中心的考察
舒新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救亡压倒‘反启蒙’”
——以张君劢1930—1940年代的文化观为中心
第五辑 五四时期的政治与学术
陈独秀与《北京市民宣言》
——五四运动的总结
五四爱国运动中学生群体行为分析
另一种抉择:后“五四”时代部分北大师生的非政治倾向
从“五七”、“五九”到“五卅”、“五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五四爱国运动的思想源流
“科学”与“求真”
——略论五四时期中国史学的理论建树
“五四”以后“国学”热的一个新动向
——大学“国学系”的设立及其结局
第六辑 追忆五四、反思五四
西南联大“五四”纪念述论
坚守与变通间的游移
——“战国策”派学人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我们与你们:五四前后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分野
五四纪念在新加坡
——以华文报章的报道和华社记忆为中心
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理性缺欠
重新认识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
五四运动在西方中国研究中的式微?
——浅析中外学术之兴趣异同
近十年来国内五四运动史研究述评
本会议及论文集获北京大学211工程3期专项经费资助
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
——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牛大勇 欧阳哲生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牛大勇,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ISBN 978-7-301-16242-2
I.五… Ⅱ.①牛…②欧… Ⅲ.五四运动(1919)—纪念文集 Ⅳ.K261. 107-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220291号
书   名: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著作责任者:牛大勇 欧阳哲生 主编
责任编辑:张 杨
标准书号:ISBN 978-7-301-16242-2/K·0661
出版发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
网   址:http://www.pup.cn
电   话:邮购部 62752015 发行部 62750672 编辑部 62750673
      出版部 62754962
电子邮箱:minyanyun@163.com
印 刷 者:北京飞达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850毫米×1168毫米 32开本 22印张 608千字
      2010年1月第1版 2010年1月第1次印刷
定   价:60.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邮箱:fd@pup.pku.edu.cn
第一辑 五四与中国现代思想
五四新文化:继承与超越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耿云志
近数十年来,围绕着如何对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肯定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贡献者,多从肯定方面加以研究,加以论述。有人或许以为他们不承认新文化运动有其负面的影响。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贡献者,自然是从否定的方面加以研究,加以论述。人们认为他们完全否认新文化运动的正面意义。
上世纪晚期以来,有人提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超越。这无疑是一个很不错的提法。但问题是在于如何继承?如何超越?
若论到如何继承,首先要明确继承什么。我想,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应当是科学与民主。当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分子们,都把这两者看成是当时的中国最需要的东西。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国从戊戌维新运动起,先觉分子就追求以某种形式的民主制度,替代固有的君主专制制度。不过,清末的革命家和改革家们心目中的民主制度,只是一套政治安排,一套政治架构。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议会的组织,以为有了议会,就有了民主制度。革命党人对此坚信不疑。立宪派的梁启超略有些迟疑。他觉得,以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国民素质,恐怕未必能运用好议会这种组织。民国成立后,有了议会;但议员们既没有阻止袁世凯复辟帝制,也没有避免使自己堕落为“猪仔”议员,他们竟以自己神圣的投票权换取五千大洋去吃喝玩乐。于是人们对民主制度失望,有的转而倾向复旧,有的向往各种各样的乌托邦。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分子们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能看出问题之所在,而不像一般人那样在挫折和混乱面前迷失方向。他们认识到,民主制度之未能落实,是因为国民没有民主的观念。要国民树立民主的观念,就得让他们明白,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堂堂的独立的,享有不可让渡的自由权利的个人。陈独秀所谓“吾人最后之觉悟”,必须是每个人“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
【1】

,亦即“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惟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2】

。胡适说:“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

书籍插图:
书籍《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 - 插图1
书籍《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