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股权激励:非上市公司如何“股励”员工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5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重新定义股权激励
——非上市公司如何“股励”员工
上海宋海佳律师事务所 著
中信出版社
目录
关于作者
序 重新思考股权激励
PART1 了解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1 非上市公司
2 股权
3 股权激励
PART2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要点——背景与操作细节
4 效应:股权激励效应与先决条件
5 风险: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条件与法律风险
6 给谁: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象的选择
7 给多少: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总量
8 给啥: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
9 怎么给: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授予与税负
10 调整: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动态调整机制与风险
PART3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注释
关于作者
一家专注于解决股东纠纷的律师事务所
因为专注,所以更了解股东纠纷的根源和全面解决方案,更了解股权激励的核心问题在于预防与控制股东纠纷。
因为专业,所以更能突破律师的局限性,以税务思维,筹划股权交易方案。

重新思考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是公司的“必需品”吗?
“疯狂创业”的时代,期权、虚拟股几乎成为每位创业者、企业家必谈的话题。股权激励俨然一副灵丹妙药,成为公司运营的“标准配件”。但股权激励到底产生了什么效果?存在什么样的风险?对这个问题我们很少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在当下的中国,特别是非上市公司中,尤其如此。
作为公司法、税法专业律师,经常有人问我:“宋律师,能不能把您的股权激励模板给我一套?”这是一个令我尴尬的问题。这其实不是给不给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事实上,律师服务是一个因情境而异的定制化工作,不同服务对象的背景和需求不同,工作成果亦不相同,很难有标准化模板。具体到股权激励,它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此外,在中国,与上市公司相对成熟的股权激励机制相比,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乃至学术研究,几乎是空白。致力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研究的我,同样也是在黑暗中摸索。
在立法上,并没有具体的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操作性规范文件
[1]

。实践中,大家的依据是《公司法》,而《公司法》中却没有一个条款是直接针对股权激励的。
在学术研究方面,对于股权激励的研究几乎一边倒地偏向于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研究寥寥无几。在中国知网上,我们搜索到与“股权激励”相关学术论文、文献共有6 239篇之多;但与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的硕士论文只有7篇,博士论文一篇也没有。即使是现有的7篇研究成果,或只偏重于管理学、经济学研究,或只从法律、法理进行分析,或者虽然标题为“非上市”,但内容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并没有实质性区别。
中国的非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能力相对薄弱;创始人有激情但缺乏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设计的股权激励制度重物质、轻精神,常常忽视激励对象的低层次心理需求,激励要素不全面。这些因素导致激励效果差。
虽然,上市公司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股权激励制度和经验,如《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3号》等
[2]

,但非上市公司是否可以直接借鉴上市公司的法律制度和激励模式呢?这就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有哪些不同,这些差异对复制上市公司的方法有什么影响?
第二,如何判断股权激励效应?要使股权激励取得正面效应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非上市公司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第三,激励对象一旦获得股权成为公司股东,那么如何预防、控制股东纠纷的发生?
为了回答这三大问题,我们将依据动机理论分析、说明股权激励的效应和实施条件;运用我们自己研发的大数据实时测量股东纠纷诉讼系统,对股东纠纷进行实证分析,以此来判断中国非上市公司是否具备实施股权激励的条件;通过与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提出适合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解决方案。
“了解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介绍非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特征差异,为借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提供依据,帮助读者理解股权与实践中“虚拟股”的不同,界定股权激励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要点
”,所涉问题都是设计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时所必须关注的内容:
效应:股权激励效应与先决条件
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动机理论,通过对股权激励效应进行分析,寻找实施股权激励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信息披露、议事规则和退出机制。
风险:股权激励的条件与法律风险
股权激励的法律属性是附条件的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法律关系。以股东纠纷诉讼为切入点,揭示股东纠纷的特征、成因;回答公司法能否满足股权激励的条件,有哪些缺失或风险。
给谁:股权激励对象的选择
非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的对象不能盲目照搬上市公司的规定。必须充分注意非上市公司的人合性特征,需要结合动机理论,从人合性、优势需求层次以及同业竞争的排除三个方面甄选激励对象。
给多少:股权激励总量
“给多少股权”合适?这是一个需要与被激励对象充分协商的话题。人力资本价值不断提升,股权激励总量应当“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关注股权稀释带来的控制权问题,关注股权分配的公平问题。
给啥:股权激励模式
基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立法滞后、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不宜照搬期权、增值权激励模式,且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包括信息披露制度、议事规则、退出机制。
怎么给:股权激励的授予与税负
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决策程序较为简单,重点关注优先购买权、优先认购权制度的影响,关注决策与授予的合法性、议事规则的适用,以及变更的程序性要求和税收成本。
调整:股权激励动态调整机制与风险
退出机制与风险控制就是一份附条件的股权转让合同。“条件”包括忠诚与勤勉、劳动关系、继承、控制权变化、绩效考核等。当激励对象出现“条件”所列情形时,由约定主体以确定的价格回购其股权。
“结语
”,综述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条件、隐患、成本、操作要点以及股权激励的未来。
脉络
从解决问题的思考脉络角度,回复大家普遍关注的“在什么时候进行股权激励”“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具体步骤”“其他激励方式运用”“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四个问题。
先决 ............

书籍插图:
书籍《重新定义股权激励:非上市公司如何“股励”员工》 - 插图1
书籍《重新定义股权激励:非上市公司如何“股励”员工》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重新定义股权激励:非上市公司如何“股励”员工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