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创造的经济奇迹?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2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封面
中文版序言
本书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演变的历史。这是台湾工业化的起步和转型阶段。在此期间,台湾从农业经济转变成工业经济,并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完成了从世界经济边缘进入世界经济中心的蜕变。
从确定题目到英文版问世,本书花了十年时间。当初我决定以台湾经济发展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是因为相信大陆可以从台湾成功经验中学到些什么。那也是台湾经济成就最受全球关注之时,台湾经济增长模式几乎等同于成功模式。一旦我开始进入研究,就发现由于规模的巨大差异,台湾的经验并不适用于大陆。265倍的面积规模差距和56倍的人口规模差距,决定了大陆的事情要比台湾复杂得多。但在英文版出版后,尤其是在开始研究大陆经济之后,我重新认识了台湾经验对于大陆的意义。
在大陆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过程与本书研究的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阶段中,两岸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外部环境和经济规模等方面大相径庭,但在经济领域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我撰写本书过程中,这些相似之处尚未完全显现。随着大陆经济发展的继续,这些相似之处却越来越明显。这些相似的问题,有一些两岸都已经解决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入全球分工和选择市场经济。另外一些问题,台湾已经解决了,大陆还没有解决,如公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那么,这些两岸都经历过并解决了的问题,在理论上有什么意义?对于大陆没有解决的问题,台湾的解决办法对大陆有什么意义?
在两岸都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加入全球产业分工。加入全球分工,成为全球经济链条的一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台湾能够从一个经济边缘地区成长为全球经济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有很多原因。加入全球经济分工,成为全球分工链条中的一个成员,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加入全球分工把台湾中小企业带入国际市场,受国际市场竞争机制约束的中小企业把市场机制带回岛内市场,通过自己所在的下游传导到中游的民营大企业和上游的公有企业,进而使整个经济置于市场机制的约束之下。同样,大陆能够由一个落后的经济体变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在晚于台湾20年后加入全球分工。大陆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最早把市场机制带进来,带来了市场经济的知识。从事加工出口的民营企业在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中习得市场知识并接受市场机制的约束。这些企业慢慢带动国有企业接受市场机制,由此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大陆和台湾的经济活力来自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的形成是由于全球市场的约束和带动。
台湾和大陆加入全球市场的时间前后相差20年。加入的原因都是形势所逼,走向开放的过程都充满争议和阻力。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台湾岛内市场狭小,经济进一步发展没有空间,只有出口才可以开拓新市场。但转向出口就要对税制、汇率和管理体制等现行制度、规定和政策进行改革,这些都会涉及既得利益,因此阻力重重。财经官员内部分成赞成改革和维持现状两派。中国台湾地区财政、经济、外汇等从事管制的部门坚决反对解除管制。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蒋介石做出了支持加入国际市场的选择。当然,美国人以美援相要挟的敦促,也是导致蒋介石同意开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大陆在70年代末选择对外开放,同样也是迫于形势而做出的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原有的做法已经把经济带进了死胡同,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挽救行将崩溃的经济。我们要加入的经济体系是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体系。按照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中国不可能打开国门。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主张变革的领导人从中国与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意识到,只有对外开放、加入国际市场,才能挽救中国经济。引进市场机制的过程充满政治风险,经历了不断的拉锯。
大陆和台湾都已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市场经济。选择市场经济把两岸带上了经济繁荣之路。与加入全球市场的原因一样,选择市场经济的原因也是要寻找出路。选择市场经济和加入全球分工是两个关联的问题。全球资本主义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二者如果说有什么区别,就在于市场经济更具有意识形态敏感性。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国民党内部、政府官员和学者中的主流意见是坚持计划经济,只有少数财经官员认为台湾应该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即使是这些官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接受也有一个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经济成为国民党的经济路线,是在经过激烈的辩论和斗争后才实现的。大陆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是选择市场经济为把中国带出经济困境的手段。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继续维持计划经济,维持社会主义的正统性和纯粹性。在这种逻辑下,市场机制就是资本主义。因此,大陆围绕市场与计划的争论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远胜于台湾。转向市场经济之艰巨和困难,也远大于台湾。
公有和民营之间的关系是大陆和台湾都存在但台湾已经解决而大陆还在解决之中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公有经济实现工业化和发展经济并非共产党首创。国民党在大陆就创建并经营了一大批公有企业。这段历史加上对孙中山“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的理解,使得公有经济的想法在迁台后的国民党人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本书研究的整个阶段,公有企业控制上游的基础性、战略性行业,公有企业基本不从事出口活动,出口主力是民营企业。在台湾50年代的意识形态争论中,公有/民营是其中一个焦点。经过激烈争论后,主张依靠民营经济发展的改革派占据上风。台湾解决问题的方式值得关注。台湾的做法是保持存量、不增加增量。即在既有行业保留公有部门,没有对其进行民营化,但新发展的行业尽量开放给民营部门,只有民营部门不愿进入而政府认为有必要发展该行业时,才会让公有企业进入。如80年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这么做的背景是经济部门官员了解公有部门效率低下。对公有部门的限制和对民营部门的放任,自然导致民营部门比重不断增大,公有部门比例不断下降,使得公有和民营在经济中的比例分别自然下降和自然上升。到了90年代,政府才对公有部门实施民营化。从改革开放至今,公有部门在大陆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民营部门所占比重增加到 60% 以上。与台湾不同的 ............

书籍插图:
书籍《谁创造的经济奇迹?》 - 插图1
书籍《谁创造的经济奇迹?》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谁创造的经济奇迹?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