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本富中国:制度变迁中的财富创造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民间资本富中国
作者:过文俊 著
设计:姚成号
ISBN:978-7-5004-5078-8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字数:418千字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目录
前言
汇聚复兴中华的民间力量
一 廓清混乱的财富观
二 从“仇富”到“崇富”
三 复兴中华还看民间
第一篇
藏富于民:当代中国
民间资本的形成与分布状况
第1章
“小河”涌“大河”流:
中国民间资本的现状及其
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
第2章
不争“姓资姓社”:
个体私营经济的成长
第3章
储蓄仍是大头:
居民的主要金融资产
第4章
居者有其屋乎:
居民的房屋资产
第5章
农民的“命根子”:
农地产权改革及农民
土地权益的保护
第6章
财富分配失衡:
居民总体趋富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第二篇
创富于民:民间投资
的现状、问题与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第7章
国退民进几何:
民间投资的现状
第8章
施政新纲破局:
“十六大”激发了
民间资本的创富热情
第9章
海阔任鸥翱翔:
民间资本参与国企重
组改造的障碍与机遇
第10章
均予“国民待遇”:
激活民间资本与利用外资并举
第11章
跨出国门比武:
民间资本拓展海外
市场的现状与对策
第12章
从“草根”到“丛林”:
中小民营企业的集群化
发展及其融资环境的改善
第三篇
民富国强:民间资本
是推动中国走向强盛的生力军
第13章
几代人的梦想:
民间资本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第14章
富国必先富农:充分利用
民间资本解决“三农”问题
第15章
谁来整合“知本”:
民间资本与科技兴邦
第16章
追求共同富裕:中产阶层
的成长与经济、金融稳健发展
第17章
拉平地区差距:
促进民间资本
参与西部大开发
第18章
共续“老兵新传”:
民间资本与老工业基地改造
第四篇
活化资本:
促进民间资本合理流动
第19章
怎一愁字了得:
如何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
第20章
自发“门当户对”:
民间资本需要场外交易市场
第21章
催生本土“天使”:
民间资本与非正式风险投资
第22章
高管股东一体:
MBO(管理层收购)
的是非曲直
第23章
用好养命之钱: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
养老基金的市场化运作
第24章
“热钱”的堵与疏:
从“炒房团”现象谈
如何有效引导民间游资
附录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
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
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汇聚复兴中华的民间力量
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谓“仓廪实”,用现代经济学语言表达就是财富的积累。财富是经济学的核心,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是经济学永恒的基本主题,离开了财富及其创造和分配,也就没有经济和经济学了。亚当·斯密之所以将其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命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估计也是出于这种考虑。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仅在经济学研究上廓清混乱的财富观,更要从法律上切实保护私有财产,营造“崇富”与“创富”的社会风气,并在“国退民进”的改革过程中充分挖掘民间资本的创富潜力。
一 廓清混乱的财富观
财富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5世纪之前,中西文化中的财富概念差别并不大。但从15世纪开始,西方历史上的三件大事(即15世纪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美国的崛起),使其财富观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也使西方国家在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上远远超过了中国。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改革开放的数十年中,由于基本财富观的混乱,我们把贫富的差异和对立简单化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差异和对立,进而企图通过打倒富人来建设社会主义,以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类似“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样的荒谬逻辑,居然能够大行其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始反思和批判上述扭曲的财富观和社会心理,认清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道理,并实施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然而,由于有关改革措施不甚配套,居民收入和财产的分配不幸偏离改革的初衷,导致贫富差距过分扩大,进而使社会底层贫困人群的仇富心理重新滋长蔓延。由此看来,要彻底廓清人们头脑中混乱的财富观,必须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时俱进,展开新一轮的思想革命。
1.私人是否应该拥有财富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主流财富观是极端的国富观。在当时,“民富”与“国富”被人为地对立起来,国家实施的是富国穷民的政策,将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集中起来国有国营,而大多数老百姓个人,除了通过劳动获得仅够维持生计的生活必需品外,几乎没有多少称得上是财产的东西。“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更是把拥有私人财富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等同起来,似乎建立在贫穷基础上的平等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在那个奉行“越穷越革命”与“穷则革命富则修”的年代,民间或私人的“财富”、“资本”被看作洪水猛兽,不光是农民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以工人为主的城市居民也广泛开展“斗私批修”的运动。由于人为地敌视和消灭私人财富,直到1978年,全国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仅21.88元,普通老百姓乃至国家干部也基本上没有私房等实物资产。虽然居民之间在个人收入和财产上差距很小,但那是一种建立在共同贫穷的基础上的平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中国改革史中划时代的里程碑,乃因为它是一次在思想观念上拨乱反正的重大会议。它纠正了上述非人性的错误财富观,它使人们开始懂得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广大百姓富裕起来,它为我国居民合法地拥有私人财产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摒弃了将“民富”与“国富”对立起来的非人性的财富观,取而代之的是将“藏富于民”与“民富国强”融为一体的人性化的财富观。前期改革的最大成果,就是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全社会的创富热情,使民间资本得以快速积聚。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民间资本的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民间资本富中国:制度变迁中的财富创造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