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自序
中国文人有浓厚的隐逸情结,在儒家思想盛张的国度,古代的知识分子,真正归隐的人并不多,但他们一生中总有这么一个时刻,精神上“出轨”,在心中做了一次隐士。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说:“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有眠琴飞瀑的岁华,有典雅之书玩味不尽,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这种超心炼冶的过程,变成文人佳士孜孜不倦的追求,力求把诗学意境和人生境界合二为一,成为数千年来中国隐逸诗学蕴含的文化特质。
隐逸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内充的养气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古代高蹈文人的通脱精神。过去我们常常把儒、道、释看作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现在我们逐渐认识到,隐逸思想在中国文化的编年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的晴雨表、心灵的调试场,这种思想体系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隐逸诗歌是隐逸思想的载体,隐逸诗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诗经》,真正勃兴是从六朝开始的。诗歌从六朝进入自觉阶段,魏晋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为诗歌创作带来新的变化。儒学开始失落,服务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建安诗风的刚健,正始诗歌的苦闷,太康诗风的繁缛,到东晋玄佛合流,诗歌由玄言向山水转变,继而迎来了隐逸诗的创作高峰,隐逸诗人把自然美景引进诗中,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追求自然与真,表现旷达真率之美,诗歌变成彰显个性、抒发生活体验和情感的个人行为。
隐逸诗、山水诗、玄言诗三者有紧密的关系。东晋玄言兴盛百余年,老庄玄理探索,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鄙薄名利,追求心隐,在幽雅从容中追求人生的适意,成为隐逸诗的重要主题。陶渊明是六朝“隐逸诗人之宗”,他矫正了玄言诗说理渐多、平淡寡味的倾向,把老庄哲理变成一种人生哲学,把诗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用古朴自然的诗风,把他的淳厚善良、清高耿介、质朴恬淡浇铸其中,建构了一个隐士的精神家园。
六朝隐逸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六朝隐逸诗把人的心性修炼与诗歌的审美观照结合起来,用隐逸诗歌的形式来探讨如何达到“虚静”的人生境界。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到庄子的“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都是在哲学上把虚静看成把握人生本质的功夫。“山水含清晖”,六朝隐逸诗以自然为本体,以虚静为根源的知觉,变成有洞悉力的对世界的玄览,把诗学从实用中解脱出来,变成人生的超越,“素处于默”,好处是能默识宇宙之妙,深体妙机之微,表现冲淡自然的朴素美,也正是美的观照。另一方面,六朝隐逸诗中写世外桃源的寄托,成为诗人高洁品性的象征,承载着道统的重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反讽,提升了诗歌的造境功能,产生了中国诗学史上一系列重要的意象。借助隐逸诗,寻常的诗人,也可以成为“高人”“幽人”“碧山人”,有悠然空踪的高古,有日往烟萝的旷达,有优游笑傲的素心,有忘机达世的佳趣。蓄素处默,乱山高木,越发显得高超脱俗。碧绿原野,嫩苔争出,愈加衬得秀美天成。隐逸诗包蕴着无所抗争的崇高美,可以看出诗人养气率性而漫然妙悟的痕迹来。
即使在今天,研究六朝隐逸诗也有一定现实意义。当下时空变换,快得让人无法跟上节奏,过度依赖科技提供快捷便利的同时,人也容易为科技所束缚。未来不可预测,内心躁动不安。在静态中体悟人生精妙,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在隐逸诗学中徜徉,生活的地方变得十分遥远,节奏异常缓慢,那是更接近自然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遁隐之处,深邃而幽暗的角落里,有着更愉快、更新奇的感受。品读那些诗歌,如同用锄头在犁沟边翻出一些新土,太阳终古常新,把文字晾晒出远古泥土的芬芳来。
高智
丙申年夏日于海南大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史综述
第三节 本书的探索
第二章 隐逸思想探析第一节 隐逸概念界定
第二节 隐逸思想渊源
第三节 儒家隐与道家隐
第三章 隐逸诗述论第一节 隐逸诗界定
第二节 隐逸诗人概念界定
第三节 隐逸诗发展简论
第四章 六朝隐逸探源第一节 时代产物
第二节 自然情结
第三节 个性追求
第四节 生命意识
第五节 佛隐合流
第五章 魏晋隐逸诗研究第一节 曹魏隐逸诗研究
第二节 西晋隐逸诗述论
第三节 东晋隐逸诗述论
第六章 南朝隐逸诗研究第一节 晋宋之交隐逸诗发展历程
第二节 齐梁隐逸思潮与隐逸诗创作
第三节 陈代隐逸诗创作群体
第七章 北朝隐逸诗研究第一节 北朝墓志与隐逸
第二节 北迁文人隐逸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六朝隐逸文学系年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隐逸是中国文化史上了不起的大发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着对国家社稷强烈的使命感,对苍生万物怀有深厚的同情心,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隐逸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正是隐逸思想的伟大发明,让他们在奉献自己的精力和智能的同时,可以采用“非暴力不合作”的隐逸态度,维护士人的尊严,保持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维系他们内心的纯净和理想的崇高。同时,隐逸让士人与政权保持一定距离,有利于“道统”和“学统”的延续,成为一种持续推动的力量,推进华夏文明的进步。此外,要审视中华民族之特质,解读宽容、忍耐、节制、退避等国民性格,了解养生学的发展,三教修炼心性的方式,以及源于神仙道教系统的神秘主义文化,隐逸文学是一个起点,这是选择隐逸诗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隐逸诗是隐逸思想的载体,但隐逸诗在中国诗学史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独特的诗歌形式,总是和山水诗、田园诗、游仙诗、玄言诗等掺合在一起,其特质被悄然潜藏,常常成为其他类型诗歌研究的附庸。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隐逸?什么是隐士?隐士的类型有哪些?什么是隐逸诗与隐逸诗人?六朝隐逸诗缘于何时?形态怎样?与玄言诗和山水诗有何关联?如何发展变化?六朝隐逸诗有何新变?
研究隐逸诗歌这样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内涵深厚的艺术形式,客观上拓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领域。隐逸诗歌流派、风格特征、表现手法、精神内涵及审美倾向等,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发现。隐逸诗歌有其鲜明的特征,复杂纷纭的隐逸诗类型,与自然山水亲近 ............

书籍插图:
书籍《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 插图1
书籍《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