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流变论要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上编
南朝五言诗体调的“古”“近”之变
陈子昂与初唐五言诗古、律体调的界分
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
初盛唐绝句的发展
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
论杜甫七律“变格”的原理和意义
刘长卿七律的诗史定位及其诗学依据
下编
东晋玄学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
论齐梁文人革新晋宋诗风的功绩
论初盛唐文人的干谒方式
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
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独往”和“虚舟”
北宋诗文革新的曲折历程
后记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出版说明
学术升降,代有沉浮。中华学术,继近现代大量吸纳西学、涤荡本土体系以来,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因重开国门,迎来了学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在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荡之下,中华大地集中迸发出学术创新、思想创新、文化创新的强大力量,产生了一大批卓有影响的学术成果。这些出自新一代学人的著作,充分体现了当代学术精神,不仅与中国近现代学术成就先后辉映,也成为激荡未来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
为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我馆组织出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旨在系统整理当代学人的学术成果,展现当代中国学术的演进与突破,更立足于向世界展示中华学人立足本土、独立思考的思想结晶与学术智慧,使其不仅并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更成为滋养中国乃至人类文明的宝贵资源。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主要收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兼及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名著,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学和文艺理论等众多学科。丛书选目遵循优中选精的原则,所收须为立意高远、见解独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专著或论文集;须经历时间的积淀,具有定评,且侧重于首次出版十年以上的著作;须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并至今仍富于生命力。
自1897年始创起,本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近年又确立了“服务教育,引领学术,担当文化,激动潮流”的出版宗旨,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系统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后,近期又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等大型学术经典丛书陆续推出,“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为又一重要接续,冀彼此间相互辉映,促成域外经典、中华现代与当代经典的聚首,全景式展示世界学术发展的整体脉络。尤其寄望于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仅服务于当下学术,更成为引领未来学术的基础,并让经典激发思想,激荡社会,推动文明滚滚向前。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16年1月
上编
南朝五言诗体调的“古”“近”之变
历代诗论评述南朝五言诗,往往强调这是一个“由古入律”的过渡阶段,并以“古意渐漓”概括齐梁诗,“古调绝矣”概括陈隋诗。这种感觉大体是不错的。但是南朝五言诗的古意和近调之间的交替经历了怎样的渐变过程?有什么具体的创作特征?却罕见古今学者的明确阐发。当然“古”和“近”都是中国诗论中的模糊概念,而且不同历史时段有不同的标准,很难做出确切的界定。不过南朝五言诗的“古”、“近”之变毕竟是文学史上一大转关,还是有必要进行深入一步的研究。综观前人有关论述,所谓“古”、“近”的区别,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声律;二是体式;三是格调。关于声律的古近之辨,历来是研究南朝诗的焦点和热点,本文不拟赘论,仅以体式和格调为主,探讨南朝五言诗体调“古”“近”之变的具体特征及其创作成因。
“体式”一词,在《文心雕龙·体性》篇里指文章的体裁风格,后人用此概念大致没有争议。“格”与“调”也早见于盛唐殷璠《河岳英灵集》中“格高调逸”、“词秀调雅”这类诗评。至明代高启、李东阳及前后七子,论诗强调识别“格”、“调”必先辨体,认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和“调”,遂将体式与格调进一步结合起来。许学夷《诗源辩体自序》说“诗有源流,体有正变”,“夫体制声调,诗之矩也”。注1其论周汉至元明之诗歌变迁,也以“体”和“调”为主线贯穿其中。虽然各家所谓“格”和“调”在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指不同,又因诗学观的差异而有不尽一致的解说,有的甚至因过分推崇汉魏五言的“高格”和“古调古法”而导致拟古的流弊,被讥为仅以皮相求诗,但格分高卑、调有远近的看法大体是一致的。“体格声调”的表述一直沿用至清代而不衰,更形成文学批评史上所称的“格调说”,可见仍是一个无可替代的论诗角度。本文之意不在辨析历代诗论中各家格调说的义界及其是非,而是希望从具体的创作实践出发,看看古人的这些含混概念想要说明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诗歌创作现象。因此借用明代格调派以“体”和“调”紧密联系的说法,从五言诗的结构特征、表现方式去考察“体”的变化,由此说明从唐人到明清人所说的“古调”和“近调”在风貌、声情、标格等方面形成差异的原理。
从前人对南朝五言诗的许多具体评论中可以看出,究竟如何判断一首作品“尚存古意”还是“浸淫近调”,见仁见智,不无分歧。不过皎然的一段话大致可以概括古诗的特征:“古诗以讽兴为宗,直而不俗,丽而不朽,格高而词温,语近而意远。情浮于语,偶象则发,不以力制,故皆合于语,而生自然。”注2对照许多论者对于“无复古人之风”的批评,如“益巧益密”注3、“渐多俪句”注4、“语尽绮靡”注5、“专工琢句”注6、“徇俗太甚,太工太巧”注7等,可知论者大抵认同古调要有讽喻兴寄、直抒情感、格调高雅、词意温厚、不求工巧、合于自然。而近调则追求工巧、格调浅俗、语言绮靡等。那么南朝究竟有无古近之分呢?前人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沈谢之后,由古入律,全为齐梁格,至陈子昂才分出古近,此说以冯班为代表,冯班《钝吟杂录》卷五载:“自永明至唐初,皆齐梁体也。至沈佺期、宋之问变为新体,声律益严,谓之律诗。陈子昂学阮公为古诗,后代文人始为古体诗。唐诗有古律二体,始变齐梁之格矣!”注8还有一种认为南朝古诗尚有一脉相承。如吴乔、王夫之、施补华、沈德潜等,都认为江淹、梁武帝诗是太康元嘉旧体,谢朓、沈约、何逊等能略存古体,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有一些能得古意者。正如陈祚明所说:“时各有体,体各有妙,况六朝介于古、近体之间,风格相承,神爽变换中有至理。”注9那么,南朝五言古诗究竟有何体调特征?与太康元嘉旧体的关系如何?新体诗除了四声八病以外还有哪 ............

书籍插图:
书籍《唐诗流变论要》 - 插图1
书籍《唐诗流变论要》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唐诗流变论要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