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说历史_大国的虚与实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序 言
权谋下的王朝
监督与分肥
高处的拥挤
神不迷人官自迷
风月与官场
文甘草的故事
民意何如官意
狱吏之贵
一出掉包戏的台前幕后
给西太后讲立宪
永乐皇帝的功德箱
铁面法官手里的“冤案”及其他
左宗棠晚年的“骂人事业”
借口的故事
两个糊涂丞相的故事
小人不可得罪
自己被自己忽悠了
民国里的五光十色
两只老虎跑得快
两个人日记里的“五四”
五光十色说民国
辛亥革命前后,摇晃的中国
关于辫子与革命的零碎故事
沿下降线行进的民国政府
双枪兵与双枪将
对毒与赌的另一种期待
张氏父子头上的光环
世纪末的看客
高人指点
瞄准射击
历史在大学转了一个圈
顾和尚和他的法术
辫帅的人缘和地缘
当代国民性的疼痛
责任心、职业道德和骨气
中国台湾的“大埔事件”
群体性乖戾的传统
中国最牛的县太爷
烧狗事件的核心问题
令人麻木的悲剧的幕后叙事
一个普通贫困者的特殊悲剧
从富二代的衰相到富二代培训的乱局
国人养生狂迷
“逼祼”的荒唐
速成病及其经济
“大”字病及其他
正常社会的不正常话题
只图自己方便的管理者
围墙故事的续篇
富不出三代的魔咒
银子堆出来的白象————中华文化城
农民工也要安居
燃放鞭炮的民主和人道问题
嗜血儿童的制造者
黑窑的存在与揭黑记者的命运
戏台上的百姓
上海外教激起众怒的背后
洋人的膝盖
人有权不受监视地生活
“国”字及其滥觞
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
美国人的“中国戏”
混事的本事
荣誉和面子的闲话
离谱的假古董和没有文化的游客
从公厕的修建到大粪主义
正在肆虐着的两种恶俗
选举与美女经济
无法分级的《色戒》
土洋并举的克己复礼
历史可以当饭吃吗?
红色“桃花源”的解读
真祖宗和真真老王麻子剪刀之争
狗血淋头的文人
逼上梁山的《苏报》
文人打手的故事
吴稚晖的两次“冤”
狗血淋头的文人们
以吃为价值取向的民族
不识字的好处
梁启超和胡适的“医疗事件”
马屁也不易
中国式的死撑现象
章太炎的政治疯病
序 言
中国是个大国,这没问题。从地图上看,除了俄罗斯和加拿大,就属我们的版图辽阔了。虽然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现在还有些不完整,比如我们算在内的某些地方,还不在我们控制之内。但面积第三,肯定差不多少。至于人口,当然更没的说,我们第一,据说印度可以超过我们,但现在还没有。当然,我们的历史还很悠久,自称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的国家。
可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这三项,似乎并不总是让国人有大国的感觉。在近代历史上,世界上很少有人把我们当大国。1919年巴黎和会,战胜国按大小强弱出席会议。第一等的国家可以有5个代表,第二等的国家可以有3个代表,第三等的国家可以有2个代表。当初中国人想都没有想,觉得自己是大国,就派了5个代表去开会。结果到了巴黎才知道,我们被排在第三等级,只有两个代表的名额。
当然,当年的屈辱似乎过去了,现在没有人不认为中国是个大国,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导致了西方的某种恐慌,甚至产生了意见分歧,一派认为中国构成了威胁,一派则说今后的世界将是中国的天下。忽悠中国人的文章、书籍出了不少,我们自己也在宣扬“中国模式”。但是,一个很不争气的事实是,尽管人家说中国是个大国,但持有中国护照的人依然得不到尊重。我们的护照没有几个国家给我们免签的,出国签证审查总是严而又严。去趟欧洲旅行,签证的时候,居然要10万元的存款保证,而且还被要求把房产证带上。
有人老是喜欢提一位著名老外的名言,不能输出价值观的国家不是大国。其实,能否输出价值观还不是最要紧的事,事实上我觉得,这个世界也没有多少国家输出了价值观。可是单看我们这些在国外的国民,我们国民的形象,人家就没法当我们是个大国。中国的文明,说没有中断,也许只是在纸上,在社会的层面、人的层面其实早就断了。我们旧的文明丢了,新的文明还没有确立。更可怕的是,还不知道想不想确立。
还好,当初就没有太多的人拿小脚、大烟和辫子当国粹,所以,当今之世,也不能拿丑陋当宝贝。身在一个大国,不跟世界接轨便罢,若要接轨,还是得反思一下自己。
权谋下的王朝
监督与分肥
一有官员贪污腐化,总结经验教训,总免不了要说监督不力。怎么才算有力呢?我们现在政府有监察部门,有审计部门,有反贪局,党还有纪律检查部门,据说还要效法香港,成立廉政公署,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我们这么多专门的监督部门呢?没有,那为什么偏是我们监督不力?
有人说了,各个地方政府里的监督机构跟被监督的对象属于同一个级别,同级之间监督的有效性自然不高。于是改进,纪检委级别提高,好像效果也不大。又有人认为监督部门跟地方党政负责部门有统属关系,于是改进,监督部门尽量独立,由中央直线领导。但是,如果监督机构也出问题怎么办?那就再派监督监督者。现在,听说已经开始实行中央向地方派巡视员制度,此举能否有效遏制腐败?从历史的经验上看,短期效果应该有,但想要根本改善,也难。
做古代历史研究的,大多认为明代的政治昏乱,但是从制度层面讲,明代的监督机制偏偏最发达。历朝都有的监察机构自然少不了,只是不叫御史台而叫都察院,辖十三道御史,原来专门的谏官给事中此时也演变成分布在六部的监察官,从给皇帝提意见,转变为给京官挑错,除此而外,各省还派有专门定期驻省监察的巡按,后来再加派巡抚、总督。政府体系之外,皇帝还要派自己身边的人到各地监察,有矿监、税监,最重要的是监军,正因为如此,被阉割过的宦官到了明代被尊成为太监。这还不算那些直属于皇帝、权力无边,但却近似于特务组织的锦衣卫和东厂、西厂。
巡按是最早下派的监督人员,官位不高,不过跟一般的御史一个级别,七品官而已。跟四处走走的十三道御史不同,巡按盯在一个地方,不可能什么都看不出来,因此,早期的巡按还真能查出点事来。但是,恰好也是因为定期驻在一个地方,很容易被地方官们包围软化。按规矩,监察官位卑而权重,可以跟省级的三司长官相分庭抗礼,三司见了巡按,只能客客气气的。客气归客气,礼貌归礼貌,但巡按没有具体的行政权,按规矩办事,实惠捞不到。人都是要吃饭的,官员也是人,当官还是要图吃好饭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张鸣说历史_大国的虚与实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