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9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
版权信息
〔精〕每日阅读–308
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
张玮◎著
排版:阿獴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开本:720×1280/768×1024
印数:电子书册,不限量。
声明:本书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如对本书产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任何对本书籍的修改、加工、传播、收费,请自负法律后果。
阿獴读书·阅读经典
自序
中国人有句话,叫“事不过三”,但《历史的温度》系列还是出到了第四本。
两年前,出第一本《历史的温度》的时候,要说我没想过会出第二本、第三本,倒也不是真心话,毕竟微信公众号里有那么多篇文章积淀在其中——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80多篇了。
但是真的看到第四本书即将付印,还是有些感慨的。
从开“馒头说”这个微信公众号开始,这三年一路走来,确实甘苦自知。
我曾在第三本书的签售分享会上说过,支撑我一路走过来的,主要是两点。
第一点,就是各位读者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说真的,没有你们,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第二点,是我妈妈从小对我说的一句话:“一件事要么别做,要做就尽力做到最好。”
第一点,是来自外部的动力;第二点,应该算是我内心的一点坚持吧。
于是就要说到这本书了。
从第四本《历史的温度》开始,出版社的编辑和我一起商量,能不能每本书确定一个大致的主题,再根据这个主题,收录文章。这其实挺难的,因为原来“馒头说”的文章是按照“历史上的今天”这个脉络写的,发生什么写什么,事先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整体框架。
但就算难想,也要想。于是就想出了一个:那些曾经的执念和信念、理想和梦想。
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上从英雄到凡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信念,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是如果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大多数人的信念和梦想都随时间湮灭了。留在史书上的那些人,有的是因为历尽艰辛,坚持的信念最终成真,而有些人所谓的“信念”本身就是个妄念,最终不光是撞了南墙,甚至还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我把这次收录的故事分为了五个“念”:信念,执念,妄念,文念和情念。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你会发现,这些“念”的转化和定位,很多时候真的就只在“一念之间”。
我觉得这也是历史的热血,历史的残酷,历史的真实,当然,也是历史的温度。
“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成历史”,这是《历史的温度3》的副标题。恐怕如今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比先辈们更能切身感受到这种世界变化的速度,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感。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处在哪个时代,我们还是要有、要保留住自己心中的那份念想。那不必一定要是一个“平天下”的大志或一句“人上人”的誓言,完全可以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理想,一种源自内心的信念,一份愿意付出的坚守。
所幸,这三年,我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沟通和交流,见证了很多读者许下心愿、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全过程,而大家也全程见证了我从一个记者,到一个自媒体人,再到一个所谓的“作家”的转变。
这是一个见证巨变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坚守的时代。
有幸和大家相识,一起走过这三年。
也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走下去。
感恩。感谢。
2019年8月30日
于北京开往上海的G3高铁
信念
“信念”之所以被称为“信念”,首先是因为你相信。
这种相信的前提是,那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虽然在当时可能让人觉得看不到希望,但是你相信,你就愿意付诸实践,不断努力。
它会为你的奋斗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且帮助你把当初的那份相信,变成现实。
中国海归第一人

——见证近代史的“活化石”
“海归”这个词,大概是2000年前后成为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名词的。很多时候,“海归”代表的不仅仅是学问、文凭或者资历,而是一种梦想,一种回到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富强的梦想。而这个“海归”的梦想,恐怕要上溯到160多年前。
1
1828年,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
在容闳7岁的时候,他被父亲送到了澳门马礼逊教会学校的预备班——原本属于香山县管辖的澳门,那时已经被葡萄牙实际占据了近300年。
容闳有一个哥哥,之前被父亲送去了传统的私塾。如果按照现代人的思维,父亲应该比较疼爱作为弟弟的容闳——把他送到了所谓的“国际学校”。但事实恰恰相反:容闳的父亲只能承担一个人的学费,送哥哥去读私塾,是希望他走“正道”考取功名;而送弟弟去读教会学校,只是因为教会学校是免费的,将来毕业能做洋人的生意挣点小钱。
没想到,容闳天资聪慧,在学校里的成绩非常出色,以至到了1846年,当校长布朗牧师因身体原因准备回国,并提出可以带三个学生一起去美国的时候,容闳成了入选的三个孩子之一(另两个分别叫黄胜和黄宽,后来一个在报界,一个在医界,均有所成)

必须指出的是,布朗先生确实是一个优秀且慈善的教育家,他负担了三个孩子所有的出国费用,并给了三个孩子的父母一笔不菲的赡养费,然后就带着三个勇敢的孩子去了美国。
漂洋过海后的容闳,进的是著名的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孟松中学(Monson Academy)
。孟松中学可以资助一部分贫困学生读大学,但条件是学生毕业后必须要做传教士。面对这样一个优惠政策,当时正愁学费没有着落的容闳最终还是选择了拒绝。他在后来写的《西学东渐记》中是这样回忆的:“予虽贫,自由所固有,他日竟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
好在后来佐治亚州的一所妇女会愿意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地资助容闳,他最终得到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而且考入的是连美国学生都羡慕的大学——耶鲁大学。
当留着辫子、穿着马褂的容闳走进耶鲁大学校园的时候,一度成了美国学生围观的对象。容闳一年以后就剪去了辫子,但他依旧有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地方:一边勤工俭学,一边用成绩说话——他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英文论说”还在第二和第三学期都获得了第一名。
青年容闳
185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成了第一个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
当时,以耶鲁大学的文凭,容闳如果留在美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其实是毫不困难的。但容闳却拒绝了友人的建议和挽留,决意回到中国,因为这是他出国前就立下的志愿:
“予 ............

书籍插图:
书籍《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 - 插图1
书籍《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