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倒影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历史的倒影
十年砍柴
©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2015
数字版图书版权信息
历史的倒影/十年砍柴著.北京: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06
CAEBN:7-001-000-60531610-6
分类号: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I267.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45号
历史的倒影
十年砍柴 著
出 品 人:童之磊
责任编辑:朱厚权
出版发行: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28号E座9层
邮政编码:100007
网 址:www.chineseall.com
首次发布:2015.06.20
更新时间:2015.7.14
上架建议:文学
本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出版与发行,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或图表。本书电子版如有错讹,敬请读者指正,我们会及时更新版本。
电子邮箱:copyright@chineseall.com
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为作者和相关机构提供数字出版服务。
纸质版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出 版 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09970-5
出版时间:2015
目 录
自序 似曾相识的历史和现实
观治道
一五七二年的“聂树斌冤案”
恶吏的选择和下场
巡视大员变异和乱世多钦差
官员“被自杀”的大清版
清代官员出洋的考察报告
赵尔丰,生于末世运偏消
免职官员复出的逻辑
民心如何计量与测评
铜臭上喷香水的“雅贿”
索贿的艺术
孔子苛责“官商”臧文仲
“楚材晋用”的下场
一个县令引发的审判权之争
低薪制下官员的活法
市、县委书记与古代知府知县权力之对比
察世情
中国社会板结化的历史观察
仙界高层流动停滞之害
“官二代”的生命力
孙悟空的两次“反垄断”
当八戒的住房遭遇悟空的强拆
合伙企业到独资公司的转变
奢靡亡国:被简单化的道德解读
方术:权力的润滑剂和迷幻药
禁《水浒》的那些往事
古代如何防止“高考移民”
品文化
历史:小说家的“药引”
从《击壤歌》谈食品安全
鲁国的文化软实力
闻鸟鸣与听春雨
尊重尸体的文化传统
读《申报》的湘西少年
一位余姚青年的上海梦
故园凋零父辈老斯文不断子弟在*
看山川
分属父子俩的南北二京
帝国的命脉大运河
触摸文脉品庐山
婺源被发现 徽州被丢失
站在草原和农田交界处
自序 似曾相识的历史和现实
我
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自小对家族、村庄、所生长的地区的过去有着浓厚的兴趣。
不仅是本人,我想如我一样在传统乡村长大的中国男性,无法不对历史感兴趣,因为我们生长的氛围里处处有着“历史教育”。从孩提时起,爷爷辈的老人给你讲村庄、家族的历史,逢年过节村庄的舞龙灯、社戏、祭神等活动几乎都是“历史剧”,身边的庙宇、祠堂等建筑也无声地讲述着历史。待到进学校读书识字,从传统的私塾到后来的新式学校,书本里充斥着古代圣贤或革命先烈的伟业与嘉言。
历史或历史教育,在中国有着近乎宗教的地位。中国社会的精英士大夫阶层,多半遵循着孔子“不知生焉知死”的训导,对死去后是否存在天堂或地狱,灵魂归于何处,并没有太多锲而不舍的追问,他们喜欢把目光投向这个民族已经走过的路,从历史中寻找、总结兴衰废替的经验教训,从历史中生发人生或社会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统治者和庶民也接受了这样的“历史教”,慎终追远是普通国人的道德目标,死后的历史评价是君王与权臣常常考虑的。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留千秋骂名的恐惧甚于基督教文化中的末日审判。
在二十八岁至三十八岁——应该是男人精力最旺盛也具有创造力的时期,我做过十个年头的记者,从事时政和法制新闻报道,间或也应媒体之约撰写时事评论与文化评论。应当说,我们这代人成长和工作的时代,是远溯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甚至一九一二年清室逊位至今,中国所经历的李鸿章所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无论是官方意识形态还是社会治理诸方面,“与历史告别”几乎成为一种文化时髦和政治社会运动,在一段“极左”时期内,我们曾经引以自豪的文物典章、风俗建筑,皆被视为该扫到历史垃圾堆的“四旧”,中国从来没有过如此举全国之力来荡尽传统、割断历史。在我做记者时,所报道的一切,从外观上看,无论是国家权力机关诸如人大、党委、法院、警署等等都是照外国之物而建构的,还是宪法、法治、民主、司法公正等概念或话语体系,都源自西方,似乎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国家里,那些湮没在历史典籍中的王朝已经和我们没有关系。
然而,随着新闻工作和时评写作的持续,我越来越发现,和历史说再见是那么的不容易。观察一些用现代词汇叙述的事件,比如司法不公的案件或“人民公仆”与“人民群众”的紧张关系,将那些表面上概念的泡沫弄开,会有很强的似曾相识之感——尤其是当观察者具备一些历史知识的时候。
以广受社会关注的群众上访为例,穷乡僻壤的小老百姓不相信法院审判,而愿意风餐露宿,避开地方官员设置的重重障碍,数千里赴京上访——这是中国人通过传统戏曲或评书所熟悉的告御状呀!几乎每一个冤案的昭雪,都靠“贵人相助”而非司法程序的自我纠错,那“贵人”必定是掌握权力的大官,他的批示使看上去无望的冤案峰回路转。这样的现实怎能让老百姓舍弃“清官情结”呢?
历史学者吴思先生比较过明清两代官场的“陋规”和现代官场的“潜规则”,如给上司送礼,竟然有惊人的暗合。“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如今的官员和整个官场根本就用不着翻检什么古籍,他们无师自通,与明清官场患上了一模一样的病症,就连‘三节’也和明清一样选在春节、端午和中秋,绕开了官定地位远高于端午的元旦、五一和国庆节。这真是莫名其妙,妙不可言。持续数十年的决裂传统和培育新人的凶狠努力,居然只造就了一点行贿名称和技巧上的差距。”吴思文中提到的那些收红包、送红包的官员,多是五十年代生人,“文革”中经历过“停课闹革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历史的倒影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