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8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前 言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最新研究证明,基因并非是心理特征在家族中世代相传的原因。诸如身高、相貌及眼睛颜色等生理特征的确会在基因的作用下由父母遗传给子女,而现在的研究似乎在极大程度上表明,诸如精神疾病、高智商以及内向羞涩这些特征则与子女遗传自父母的基因序列联系不大,或者可以说基本毫无关联。
换言之,后天培养的模式才是让我们与父母或祖父母相似的真正原因。准确来说,在家族中世代相传的是诸如斤斤计较、幽默感、尖酸刻薄、厨艺精湛、棍棒教育、爱的感召又或者是暴躁易怒等特征。
为什么你会成长为现在这样的人?这是因为无论是在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某些特别的方式让你与父母双方联系了起来。在自己成为父母之后,你的所作所为有可能与父母毫无二致或极为相似,但也有可能刻意反其道而行之。
养育方式,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养育对你的成长至关重要。而父母对你的养育方式则受到他们接受的养育方式影响,我们可以将根源追溯到祖父母,甚至是更早的祖先那里。有力的证据表明,90%的受虐儿童在成年之后会患上精神疾病;而70%的受虐儿童在成为父母后,也会虐待自己的孩子。
当然,后天养育大部分都是积极正面的,比如父母表现出的关爱体贴、亲自传授技能或是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但几乎所有家庭的养育模式中都免不了消极阴暗的部分。在此我要强调的是,重复过去完全没有必要。
我们常常希望通过改善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更加富足的生活,而政客则对我们的这种心理大加利用。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点,就知道一旦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那么,比起为子孙后代留下房产、股票、股份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将爱传递下去才更加重要。
引 言
一直以来,我只擅长一种技能,就是足球盘带。唉,可惜我从来算不上什么出色的球员,原因很简单——这项运动需要团队合作。没错,我曾经带球接连越过10名球员,最后成功射门。不过,在和朋友们一起参加训练时,他们经常调侃我:“自私的詹姆斯从来得不到分。”
我的儿子自两岁起就表现出了高超的盘带水平,大约在他5岁那年,我发现他盘带的方式同我过去惊人地相似。他7岁时,我偶尔还会看到他带球越过对方所有球员,最后成功射门得分。
有趣的是,要说这些是从我这里学到的,却毫无可能。
儿子9岁那年,曾努力想证明这完全是由基因遗传造成的,还故作老成地用我的手机录下了下面这段采访。
儿子:奥利弗·詹姆斯,听说你年轻时的盘带方式和我现在一模一样,事实是这样的吗?
我:差不多就是这样,没错。
儿子:明白了。我还听说因为你的残疾,我从来都没见过你踢球,是这样吗?
我:对。
儿子:我也从来没有见过你踢球的任何照片或是录像吧?
我:没错。
儿子:所以说,尽管我从来、完完全全、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见过你踢球,你还是得承认我盘带的样子和你完全相同,那么盘带技能就是由基因决定的没错喽?
我:不能这么说。
儿子:为什么不对?为何?
我:呃……
儿子:好了,我的问题问完了。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登录www.selfishcapitalist.com/收听这段采访的录音,同时可以观看我儿子盘带的一段视频剪辑。采访是在我开车时录的,里面还不时插入了GPS导航提示方向的声音。我儿子将这段采访命名为“奥利弗·詹姆斯之错”。)
我患上多发性硬化症已经27年了。最近15年来,这种病甚至对我的行走造成了一定影响。早在我儿子出生前10年,我就完全无法再盘带了,也没有与那时踢球相关的影像资料或照片。而不论我还是妻子都没有在儿子小时候培养他盘带的技能,可以说,他天生就是个盘带高手。
或许你们与他的想法相同,也认为他一定是遗传了某种盘带的基因密码。然而,事情的奇怪之处就在于,尽管他与我有一半基因完全相同,但他的盘带技能却几乎不可能是基因遗传造成的。曾有种说法认为基因会对父母遗传给子女的某些心理特征(而盘带在极大程度上可以算作一种心理事件)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最近的研究却无法找到这些特定的基因。无论是特定的某种基因、基因组或大量基因变异,目前都无法有力解释我们的智商、性格或精神问题的成因。
读者可能会质疑上文的最后一句话,关于这一点我感到无比欣慰。然而,这是一项既定事实,而非我的个人理解。科学界早已达成共识:基因变异至多可以阐明我们心理特征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约1%~5%)。科学家们创造出一种名为“遗传性缺失”的说法来描述这项发现。
由于他们过去十分确信基因能够解释清楚与心理特征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于所有基于同卵双胞胎的研究,科学家们得出结论——这样的基因仍旧存在,只是尚未被我们发现。
在这里,我要插入一些个人理解。通常来说,当一项理论受到上百项研究驳斥时,人们最终会放弃这种理论。我坚持认为,基因的影响并非尚未被彻底发现,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已经证明了那样的基因完全不存在。目前多项研究结果已经足以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保守地说,在我们与父母或兄弟姐妹相像或不同这些方面,基因几乎无法造成任何影响。
以精神疾病为例,截至201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共计开展了115项精神疾病研究,最终发表的也有几十项之多。科学家千方百计地想要找到那些可能对精神疾病产生影响的基因,并搜索它们可能存在的所有位置,然而就连最初的支持者也开始发现自己是错误的。现在几乎没有一位科学家认为我们会找到能够对人类心理特征产生直接影响的基因密码,唯一的疑问则是这些基因是否会对人类心理特征产生间接的影响。
我会在第三章充分说明我的观点,大多数读者可能没兴趣考证更多的细节。想要深入探究其科学原理的,可以立刻参考附录1。那是一篇经过我的同僚审校、最终得以出版的论文。其中列出了相关的科学理论根据,而我再次对它进行了阐述。如果你认为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基因的重要性,可能就要三思了:附录2向读者解释了为何这些研究几乎完全是错误的。而如果你被美国大肆鼓吹的关于假定同卵双胞胎被分开抚养的研究蒙蔽了双眼,则应该读一读附录3——这项研究受到了孤陋寡闻又故作聪明的记者和电视制作人的大肆宣扬,而实际上它纯属弄虚作假。如果你还想了解更进一步的细节,请参考我即将出版的科学专著《傻瓜,都是环境惹的“祸 ............

书籍插图:
书籍《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 插图1
书籍《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