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的中国逻辑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PPP的中国逻辑
蒲坚 孙辉 车耳 张偲 著
中信出版社
目录
导论 三性耦合、共有制与PPP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PPP
中国道路与PPP制度供给
人本理论与PPP
共有制下的PPP
共有制实现形式:PPP
第一章 PPP与信托精神
从特许权的历史演变看PPP
从婚礼和婚姻之辨看PPP
从信托特征看PPP
我们的观点:契约精神是PPP成功的关键
第二章 概念、分类、概述
概念
分类归纳
本轮PPP推行背景
我们的观点:推行PPP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国外PPP制度介绍
PPP的国际比较
国外PPP实践经验
我们的观点:对国外PPP制度的思考
第四章 PPP与政府投资基金
概念
分类
思路、政策与作用
政府投资基金的基本运作模式
资金来源分析
典型案例
我们的观点:基于政府投资基金的PPP
第五章 PPP与财政体制
地方融资平台与吏治
公共财政基础理论
我国PPP提供公共物品实践集锦
我们的观点:对我国已有PPP实践的总体评述
第六章 PPP与地方融资
地方债
政策性金融
本轮PPP
我们的观点:地方财政投融资的新机制点评
第七章 PPP与监管
地方政府投融资PPP中的监管体制研究
PPP项目建设运营的财政监管政策研究
我们的观点:完善PPP项目财政监管政策的选择
后记
版权页
导论 三性耦合、共有制与PPP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PPP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西PPP的本质区别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是时下热门词,但PPP究竟是什么,却众说纷纭:法学研究者认为PPP是法律契约,经济学研究者认为PPP是经济制度,管理学研究者认为PPP是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社会学研究者认为PPP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联合体,等等。实际上,从更高、更广的视角来看,即以辨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PPP本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调整。中国发展PPP这种生产关系调整的底线是不偏离社会主义道路
[1]
,并由此保障社会成员结成的命运共同体达到共同富裕的状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将PPP置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知,可以从马克思对生产关系有过“两个决不会”的经典论述说起:“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
这句话的实质是指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社会形态发展一般性规律。从实践角度回顾,现代意义上的PPP诞生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符合生产力学说,即PPP是在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才可能出现的。
因此,PPP在中国得到推广,一方面是因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成员要求分享改革成果的呼声日益高涨,二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是对立统一的。其内在机理如下。
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关系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成员之间早已结成命运共同体,而生产经营决策却集中在小部分资本所有者手中,生产关系为了适应生产力必然要进行社会制度微调。这种必然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3]
第二,马克思曾深刻剖析简单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并结合他所生活的时代指出,简单市场经济中的生产是基于平等的劳资关系,目的是为了交换;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产掩盖了劳资双方的不平等,目的就是让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这一经典分析在当前仍旧适用,可用于区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PPP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PPP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PPP的驱动力源自资本需要不停自我增值的根本逻辑(哪怕是借助公共财政的力量),而中国推行PPP是社会成员作为命运共同体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历史必然。
臧否西方经济学对PPP的理解
意识形态服务于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经济学必然要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因此,要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PPP的本质,还需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用扬弃的立场、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为了更清晰地阐述我们的主张和理论,我们要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同之处进行精炼比较。
众所周知,新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滥觞于古典经济学,前者强调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一切社会改造的出发点,后者得出了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最终会被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的结论。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采用公理化范式,在结论的推导上形式严谨,牢牢地占据了大学教科书、学术期刊,以及大众传媒的话语权。然而,西谚有云:“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正如中国的古训“有理不在声高”,新古典经济学主张的正确性值得探讨。在以保护私有产权为意识形态的西方标准经济学教科书中,核心模型是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均衡问题。如果从纯数学的角度来看,所有均衡解无非是数学上的一个不动点。这种不动点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呢?是充满神秘主义的宏观随机冲击?还是不可度量的外生技术进步?PPP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组织生产模式因何而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看似逻辑严密的数理模型体系中,找不到强有力的解释。
即便是稍微熟悉西方经济学的读者也一定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当代经济学主流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在指导实践方面,并没有其在教科书领域那么成功。
新古典经济学中以罗伯特·索罗为代表学者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对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有的增长机制和增长源泉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学者在索罗的基础进行了理论上的完善,相继诞生了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内生增长理论、收敛假说和检验等学说,索罗本人也因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PPP的中国逻辑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