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艺术史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美术革命
蔡元培的艺术思想
“美术”的产生
陈独秀
美术思想的展开
美术革命
1921年9月,蔡元培(中)率中国教育代表团出席太平洋各国教育会议时与代表团成员合影
蔡元培的艺术思想
在1917年1月就职北京大学校长之前,蔡元培(1868—1940)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激进的政治活动中度过的。1898年,当康有为、梁启超因变法失败逃亡日本时,蔡元培就彻底放弃了由科举考试赋予他的清廷官职,回到家乡任绍兴中西学堂校长。戊戌维新的失败在蔡元培看来是因为缺乏民众觉醒的基础,而这样的觉醒是需要开启民智的。所以,教育是获得进步的重要前提,“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戈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
1
。蔡元培曾将他与叶瀚、蒋观云等人于1902年4月成立的中国教育会的宗旨解释为实现共和理想。
2
教育会成立之后,又创办了爱国女学。经过一段效仿俄国民粹派的激进主义的时期,蔡元培彻底听从了内心的旨意:通过新知的传播来拯救这个民族。
1907年6月,蔡元培随驻德公使孙宝琦赴德国留学。蔡元培在莱比锡大学学习的课程有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绘画艺术理论。他回忆这段时间的学习时说:“我于课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课,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不知不觉的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尤因冯特讲哲学史时,提出康德关于美学的见解,最注意于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就康德原书,详细研读,益见美学关系的重要。”
3
康德关于审美判断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的思想对蔡元培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回国从事教育工作后,蔡元培对“美育”给予的高度重视贯穿了之后的一生。蔡元培理解康德的思想含意——关于美的教育——不是给学生以具体的人生方法,而是培养一种符合道德的理性条件,否则学生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在一个新的时代里幸福的原则?蔡元培从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不仅仅是一般的美学思想,他试图通过一种知识的融合,将上帝至善的基督教精神与对境界的无为追求的中国思想结合起来。从任何一个文明的起始故事来看,对至善与境界的追求都是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的。现在,蔡元培希望通过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并非没有文明历史的基础上开始新的人格培养,这种态度对于许多具有民族优越感的人来说,完全是革命性的,这等于同时告诉国人,西方人的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明与思想,而不是所谓“蛮夷”的什么东西。与很多激进主义思想家比较起来,蔡元培对西方思想的提倡,是从来没有绝对主义立场的,他最为希望的是让一种新的道德与伦理精神给中国人带来新的面貌,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替代。蔡元培提倡美育,这个工作无疑会改变人们的幸福观,他希望人们用新的人生观去改变追求仕途功名的人生目的。美育无疑与“幸福”这个词相关联,因为人们总是希望获得完满而健康的人格并重新领悟这个世界,保持与这个世界的和谐。可是康德提醒说:实现幸福不是我们完善人格的目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能够判断我们具有享受幸福的资格。道德法则的中心问题是:教导人们知道怎样才能够配得上拥有应该有的幸福。因此,真正的幸福是指一种尽可能完美的善,快感与经验化的拥有感没有干系。蔡元培将这样的思想充分地放入了对国民的教育思想中。蔡元培在德国读书其间编撰《中国伦理学史》和翻译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表明了这个品德高尚的中国知识分子充满智慧的理解力,因为对知识的这种选择包含着传统学问的延伸与融合,涉及对“道德”、“品行”以及“善”的追问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课题,所以,我们在之后的思想论争中没有看到蔡元培在思想和行为上任何极端主义的表现。
蔡元培像
1912年,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他在《新教育之意见》中表达的思想是全面而综合的。在提出的“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这样一个开启了20世纪中国科学教育的结构中,道德与美感问题构成了调和物质主义和经验世界中各类问题的溶剂——军事本身的发展可能产生私斗与侵略,而物质财富的增加也有可能导致社会的惨剧与不公平。道德与没有功利的审美趣味可以调和人们处在问题中的心理,进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谓幸福与善的可能性,就存在于这个教育的结构之中。以后,人们同意了德、智、体、美这样一个完整的现代社会的教育安排。
蔡元培在抛弃了前清教育中“忠君”和“尊孔”的教育宗旨的前提下,提倡新的世界观教育,而这个时候的“世界观”显然是来自西方世界不同的哲学思想与概念。关键是,他相信通过美育可以有效地实施世界观教育:
虽然,世界观教育,非可以旦旦而聒之也。且其与现象世界之关系,又非可以枯槁单简之言说袭而取之也。然则何道之由?曰:由美感之教育。美感者,和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此为康德所创造,而嗣后哲学家未有反对之者也。
4
直至十多年后,他还坚持这样的观点,“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益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意”。
5
这样的话对当时的许多艺术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刘海粟在很多年后回忆蔡元培时非常清楚地提到了这个充满伦理辩义的思想,他甚至将蔡元培的原文作了完整的引用。
的确,蔡元培将涉及“美术”、“美育”以及“美感”这几个词作了伦理目的的归纳:培养新人格。他在1917年发表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中涉及的不同例证都指向“陶养性灵”、“日进于高尚”,给予当时的学生和青年人以深刻的印象。最初,他在1912年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里就已经明确去除过去的“尊孔”条文,而代之以信仰自由。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蔡元培明白孔子学说本不是宗教,可是,在学校里祭拜孔子的含意和氛围事实上已经成为陋习,一个学说成为教条,并且当这个学说由权力来进行任意解释的时候,思想的有效性与真理性就容易变得可疑。在1912年7月的临时教育会议上,在将孔子学说与孔教分别对待的前提下,蔡元培提出“学校不应拜孔子案”,他所依据的理由是:前清政府学堂里的拜孔仪式存在宗教化倾向;尊孔的实质很容易偏离学术思想而将孔子宗教化和迷信化;既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20世纪中国艺术史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