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译注(全十六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9.1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目录
春秋公羊传译注
孝经译注
孟子译注
礼记译注
周礼译注
左传译注
论语译注
春秋穀梁传译注
仪礼译注
尔雅译注
周易译注
尚书译注
诗经译注
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春秋公羊传译注
王维堤 唐书文 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目录

前言
隐公
桓公
庄公
闵公
僖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昭公
定公
哀公
返回总目录
前言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记修定的,这一点,传《春秋》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说法是一致的。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前言》中说:“孔丘未曾修或作《春秋》”,只“用《鲁春秋》作过教本,传授弟子”。在这里,我们要对孔子修定《春秋》多说几句。
《孟子》记录了孔子自己对《春秋》所说的两句话,一句见于《滕文公下》: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一句见于《离娄下》: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可见孔子把《春秋》看成是表现自己政治观点的著作,《春秋》之“文”虽是编年史,可是它还有“义”,那就是“王者”之道。
与孟子同时的庄子,在《天下篇》里谈到他对儒家六艺的看法时也说:
《春秋》以道名分。
他也看出《春秋》不是纯粹的编年史,而存在着正定“名分”的功能和作用。这种功能与作用,当然是孔子修《春秋》时赋予它的。
司马迁在《史记》里多次提到孔子修《春秋》的目的和经过。《太史公自序》用很大的篇幅回答了上大夫壶遂提出的问题:“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孔子世家》说,鲁哀公十四年(孔子七十一岁)西狩获麟后,孔子深感“吾道穷矣”,认为“君子病殁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他对原始史料作了处理,“约其文辞而指博”,“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十二诸侯年表·序》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纪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司马迁对整理、采撷、编定史料有丰富经验,所以他把孔子修《春秋》的过程表述得如此简明扼要,是有实际体会的。
孔子在修《春秋》之前,对所谓“史记旧闻”必早有搜集,并相当熟习。《艺文类聚》卷八十引《庄子》佚文:
仲尼读书,老聃倚灶觚而听之,曰:“是何书也?”曰:“《春秋》也。”
这个“《春秋》”,当然不是孔子编定的《春秋》,而是孔子修《春秋》的素材——鲁国或各国的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早年曾与南宫敬叔一起“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那么,他回答老子所说的“《春秋》”,可能是周室所藏的史记。孔子晚年不曾到过周,所以杨先生说,《十二诸侯年表·序》所说的“西观周室”与《孔子世家》是有矛盾的,其实太史公这里只是笼统的叙述,并不严格按照时间顺序的。至于《公羊注疏》徐彦题下疏引《闵因叙》说:“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九月经立。”则是汉代纬书之说,可信度是不高的。孔子修《春秋》,主要依据的是鲁国的史记,即所谓《鲁春秋》。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有将史官所记大事互相通告的规矩,所以《鲁春秋》不仅记有鲁国的史事,也记有别国的大事,《礼记·坊记》说:“《鲁春秋》记晋丧曰:‘杀其君之子奚齐及其君卓。’”记的就是晋国的大事。
《鲁春秋》的内容可能有些芜杂,所以孔子修《春秋》时才要“去其烦重”,“削则削”。《公羊传·哀公三年》说:“《春秋》见者不复见。”就指出了这个特征。例如《襄公三十一年》:“夏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宫。”这个楚宫,是鲁襄公出访楚国时看到楚国宫室相当华美而有南国情调,回国后仿造的。“作楚宫”是鲁国的一件新鲜事,《鲁春秋》应该记的,但《春秋》却不书。何休《解诂》云:“作不书者,见者不复见。”孔子“去其烦重”而把它“削”了。又如《哀公十二年》:“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公羊传》云:“孟子者何?昭公之夫人也。其称孟子何?讳娶同姓,盖吴女也。”周代强调同姓不婚,吴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之后,与鲁国同属姬姓,因此鲁昭公娶吴女是非礼的。《礼记·坊记》说:“《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这里说了两件事,一件是“去夫人之姓曰吴”,即不称孟姬,而改称“吴孟子”;一件是记其死曰“孟子卒”,连吴也不加了。可见《鲁春秋》原本记有娶夫人吴孟子的一条,还记有孟子卒的一条,到孔子修《春秋》时,把娶夫人吴孟子的一条删削掉了。《论语·述而》说: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可见鲁国称昭公夫人为“吴孟子”,是其他诸侯国也知道的,这可能是昭公娶她时通告了各国。因而《鲁春秋》曾有关于昭公娶夫人吴孟子的记载,完全合乎情理。《春秋·昭公十年》“十有二月”前阙一“冬”字。何休《解诂》说:“去冬者,盖昭公娶吴孟子之年,故贬之。”虽为臆测,不为无理。但贬之之说未必是,盖是年冬十月或十一月有一条因“见者不复见”而删节了,连带也阙了个冬字。这一条,即《礼记·坊记》所称“去夫人之姓曰吴”的那一条是完全可能的。
但《春秋》也不完全是削,还有“笔则笔”的一面。例如桓公娶文姜,《春秋》记得就十分详细。《桓公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据《左传》说是桓公无媒而聘文姜,这在古代是非礼的事。《春秋》据实而书,讥贬之意自见。接着,“(秋七月)公子翚如齐逆女。九月,齐侯送姜氏于(鲁国地名)。公会齐侯于。夫人姜氏至自齐。”可说是不厌其烦了。《公羊传》在“齐侯送姜氏于”下说:“何以书?讥。何讥尔?诸侯越竟(境)送女,非礼也。”古代诸侯女儿出嫁,国君不能自送,要由卿大夫送。齐僖公无媒把女儿许婚在前,又亲自送女儿 ............

书籍插图:
书籍《十三经译注(全十六册)》 - 插图1
书籍《十三经译注(全十六册)》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十三经译注(全十六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