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励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第1节:风暴主播 芮成钢
30而励:风暴主播思考中国与世界 相关内容
风暴主播 芮成钢
芮成钢,央视经济频道主持人,青年学者,最受全球媒体关注的中国意见先锋和经济评论人之一,外交学院国际经济专业毕业, 2005年成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耶鲁世界学者”(Yale World Fellow)。他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经所客座研究员,2001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精英” (Global Leader for Tomorrow)。2007年他成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事务委员会委员。在他10年的记者生涯中,从比尔·盖茨到克林顿,从布莱尔到陆克文,数百名国际政要,《财富》500强全球CEO和中外顶尖专家学者,一直出现在他的话筒前,激荡思考。
无论是掀起全球舆论热议的“星巴克走出故宫”事件,还是备受关注的《直击华尔街风暴》,他始终在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传播着中国与世界,被美国《财富》周刊描述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财经节目主持人。
他与改革开放同龄,1995年以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外交学院。1997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第二名,并代表中国参加了1997年伦敦国际英语演讲比赛,并从此开始走向世界的传播生涯。1999年他毕业分配至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国第一代英语财经主播。2003年开始主持央视经济频道的新闻及专访节目,现任《经济半小时》栏目主持人,并主持《直击华尔街风暴》、《坚定信心促发展》、《创业英雄会》等特别报道。
第2节:推荐序1(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
推荐序1(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过去多少事。1978年,我还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名学生。那时的我,正在学习汉语;那时的中国,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很神秘。中国对世界的大门尚未敞开。
也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开始启动。这个进程让我们看到了今天不断进步的现代化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之一,也是全球事务的积极参与者。中国的变化不仅使本国受益,也让世界受益。
尽管中国的成长在统计数据上让世人注目,但中国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真正的变化,正是人们生活中发生的那些不可思议的改变。
对于现在中国三十岁年龄段的这一代人来说,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改革开放的中国取代了革命的中国,他们的生活也因此有别于父辈的生活。
中国今天的变化仍在继续,并会一直延续到未来。三十多岁的中国年轻人在未来也会引领和推动这个变化的过程。我的朋友芮成钢就是这一代中国青年的典型。
这本书,记录的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之子关于中国的思考,讲述的是他眼中的中国和他心中对未来中国的祝愿。
像芮成钢一样,我也相信,对于现代世界来说,国家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依存。为了寻求更加美好的未来,所有的国家都需要联合起来,共同找到一条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和平共处、生活工作的未来之路。
芮成钢的这本书描绘了在我们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中国所应担当的角色。所有关注中国未来的有识之士,无论中国人、澳大利亚人或是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应该在这场关于21世纪中国未来的大讨论中尽一己之力。21世纪,是亚太的世纪。澳大利亚总理 陆克文
第3节:推荐序2(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推荐序2(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三十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前所未见的。1760年工业革命肇始,欧洲人和北美人在70年间逐渐脱离了贫困;而中国仅在30年间就做到了更好。比中国的经济进程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的文化、社会以及观念的国际化转变。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人,如果用历史连续性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的话,会看到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必将成为相互依存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的力量不仅推进了中国的经济腾飞,也改变了中国年轻人审视外界的方式。他们看到的不再是陌生与异样,而是中国正在广阔的世界画卷上涂抹的浓墨重彩。
芮成钢正是这样一位在变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之子。他出生在改革开放伊始的前一年,未满三十岁便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成功的电视记者。他不断用各种方式传达着当前中国的价值和观念。他才华横溢,充满热忱,富有自信,满怀自豪与爱国热情;同时,他也保持着开放、求索、好学的态度,不断向世界学习。他会坚决地捍卫中国的一些政策方针,也会坚持改变他人的一些既有看法,而这一切都正是基于他国际化的经验和反思。
我和芮成钢——这位积极上进的、现今中国年轻人的代表,相识于五年之前,那时,我在北京第一次接受他的采访。在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的会议期间,我鼓励他申请加入“耶鲁世界学者计划”。这一计划每年会邀请18位深具潜力的全球领导者来耶鲁大学进行一系列强化学习。我相信,通过在耶鲁大学的那段校园时光以及随后在美国的数月游历,芮成钢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思索一定犀利和深邃了许多。我也相信,他回国后一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中国要担当全球创新和创意领导者的角色,就一定要继续坚持强化自己的教育体系,开展大学教育改革。作为中国一流大学教育改革探索的参与者和倡导者之一,这也正是耶鲁大学一直秉承的信念。
在耶鲁大学期间,芮成钢不遗余力地与外界沟通,向大家讲解中国复杂的现实状况,对于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更是如此,这一点,让我印象很深。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也同时不遗余力地与国内沟通,帮助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复杂性。这正是他作为一名记者所担负的双重使命,而这一目标也在他的著作中表露无遗,那就是:加深世界对中国的认识的同时,也加深中国对世界的了解。我相信,本书的读者们一定会发现,这一目标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4节:作者自序:生命从30岁开始
作者自序:生命从30岁开始
父辈,与新中国同龄,我们,和改革开放同岁。
我们今天的所思所想,决定着未来世界眼中的中国形象。
三十载投石问路摸石过河,终究要扬帆起航,世界给中国的问号,需要少年中国和少年的我们来回答。
世界绝不是平的,平的世界里必然有中心,任何一点都可以是中心,也都可以不是中心。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强大,靠的是实力,伟大,靠的是胸怀。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如此。
我们曾经是受压迫者,但这样的心理暗示应该少一些,躺在历史的伤痛中,用扭曲的心灵看世界,会错失每一根向我们伸出的橄榄枝。此世界,非彼世界。
各领风骚数百年,过去时;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中。当灾难降临,我们同此冷热,当群星闪耀,我们不分彼此。
财富累积与刀枪剑戟,无法引领今天的世界。引领,需要和地球脉搏共同跃动并超越时代的思想与理想。
用过去的工具解决全新的问题,这是此时此刻全球的尴尬。旧石器时代的刀具,永远无法破解新石器时代的郁结。中国,是四大发明、三山五岳,是56个民族13亿民众,是20 000亿外汇储备,是8%的GDP增长……但,中国不仅仅是这些。中国,更应是属于全世界的,一种观念,一个梦想。Life begins at thirty, 三十,而励。
第5节:30而励 前言(1)
30而励 前言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纵观历史,每一个世纪的第一个10年都曾经为那个世纪奠定了主旋律。
18世纪,英国人牛顿在1701年提出对流换热的牛顿冷却定律。 1705年,英国人纽科门发明了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取代了萨弗里的蒸汽机。他们共同开启了随后100年科学探索的序幕。那时的欧洲以英国为主,普遍流行开展各种实验,进行新的发明,创建各种理论,并对地球、太空、古代文明等多种领域开始了最初的探索。
19世纪,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轮船克莱蒙特号在1807年下水,标志着海上霸权的争夺战打响了。整整弥漫了100年的硝烟中,海上贸易进入黄金时代,对土地的争夺日趋激烈;掌握制海权,争夺世界霸权,成为那一世纪的主旋律。
20世纪,以1903年亨利·福特汽车公司成立为标志,大规模工业革命开始了。福特开始建造日后运行了90年的流水线。这100年将工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
21世纪转眼过去9年了,第一个10年已经接近尾声。
在这9年中,哪些事件能够引领未来百年的主旋律呢?未来百年的主旋律又会是什么呢?无论历史将会给出我们怎样的答案,这个世纪都注定会造就世界财富格局、生产力格局以及政治格局的全面变更。
21世纪注定是经济的世纪,将以人类经济发展为本质奠定全球秩序。
当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将要结束的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迎来了30周年的里程碑。30年,对一个人来说是短暂的,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也并不漫长。我个人也已经30岁了,中国古语云:三十而立,对我来说,还谈不上立什么事业,仅仅能够明确的是,需要进一步地励志,自我激励;于此同时,也希望借助国家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来勉励自己。
第6节:30而励 前言(2)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诞生。第一部分是自我成长30年的所思所想,对东西方文化的疑惑以及自我解惑,也希望借此参与到中国文化的自我深思中。第二部分讨论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事件,注定成为人类历史中不能忘却的、伤痛的大事件,那就是源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衰退。在风暴爆发的前前后后,我有幸专访了众多全球风云人物和热点人物,在短短的百余天时间内,高密度的集中访谈和节目制作也让我有了一些随想,在这里班门弄斧,意在抛砖引玉。第三部分是向朋友们介绍我曾经专访过的各国政要和商界领袖,这其中包括了那些全球媒体都想访谈而最终却走进了央视经济频道《直击华尔街风暴》演播室的人物。在这部分内容里既有我的一些个人见解,又有我在访谈前准备工作的心得。
愿这些只言片语成为我30岁人生的一个注脚。
第7节:东方与西方,我们能在两种文化中共存吗?(1)
第一部分 当东方遇到西方
东方与西方,我们能在两种文化中共存吗?
当所有的国家没有了明显的贫富差距,甚至,也没有了教育的差距、文明的差距、肤色的差距、语言的差距、文化的差距,中国,将以什么角色立于世界之林?世界众多的国家,各自又将如何彼此面对?我们将组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村?
1997年,我有幸代表中国参加了在英国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伦敦国际英语演讲大赛并获奖,我演讲的内容就是对中国的国家定位、中国的未来发展等主题的深入思考。虽然,那表达的是我十一年前的稚嫩思考,但依然能代表我现在的基本看法。
东方与西方,我们能在两种文化中共存吗?
尊敬的裁判、女士们、先生们:
英国诗人吉普林说过:“东方就是东方,当然,西方就是西方,两者永不相遇。”但是,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两者相遇了。在商业上相遇了,在教育上相遇了,在艺术上相遇了。有些人不以为然,强调说这种相遇不过是两者中择其一的相遇,而我认为,世界理想的未来就在两者创造性的结合之中。我们可以接触西方的思想、习俗以及科技,同时也可以采纳并应用。我们有能力分享世界之最,何况从传统文化出发,选择最佳的为我运用才是真谛。
那么,西方的方式、价值观是否威胁我们的自我认识呢?历史常误导我们有这样的疑心,不小心就有了戒备之心。比如,以采纳西方婚庆习俗为例,在中国,白色通常是表示哀悼的颜色,新娘穿着白色就不符合我们的婚庆习俗,是对外国文化入侵的一种屈从,我们习惯的婚庆色彩是红色,屈从违背了我们的传承,于是担心被全球化了,我们就再也不是中国了。对此,我有保留。历史是这样教育我们的,真正强大自信的民族在向外来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是轻松的、无所畏惧的。
东西方婚庆的文化,不管是红的还是白的,不过是一种多元的选择。不过是来自世界各地有独特风味的盛宴。作为一个业余美食家,中华美食是我的最爱,但是,我的味觉却有能力品味任何国土来的美味盛宴。当然就算是暂时牺牲一下我的品味和口感,我也仍然不排除麦当劳的方便。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耳畔回荡着的是京剧的悠扬哼唱,那是深深烙印在灵魂中的旋律。我热爱中国的京剧,它不断提醒着我,让我时常牢记我是哪里来的,以及我到底是谁。但同时,我也是一个流行音乐的爱好者,校园中广为流传的辣妹组合也始终占据我心中第一的位置。
第8节:东方与西方,我们能在两种文化中共存吗?(2)
当然,远远不止是美食、音乐以及舞蹈那样简单。其实,那是一种世界价值观的思考。曾经有一次,我的老师说,一个中国男孩与美国女孩发生争吵,而争吵的原因居然是为了在花园中找到的邦尼兔的所有权。当然,无论是谁都会一眼就看到那个绿草中享受阳光的邦尼兔,不能再可爱了,再自然不过了,他们当然都想拥有。中国男孩演奏二胡,快乐以及幸福,渴望以及激情,在空气中流淌和涌动。邦尼兔摇头摆尾,耳朵耸立转向音乐的方向,沉醉在旋律中。女孩拿出小提琴,空气中顿时传来更加悠扬的旋律,邦尼兔向女孩的方向转身。男孩、女孩对音乐都是那么投入,已经忘却了周边的一切,陶醉其中。交织在一起的东西方旋律让邦尼兔陷入了迷惑,到底应该向哪个方向去呢。孩子们停止了音乐,向不同的方向离去,留下惆怅的邦尼兔,孤独地呆立在疑惑中。
如果他们用心倾听,倾听对方旋律,而不是用自己的旋律来对抗呢?当小提琴的乐曲在我耳畔回响的霎那,我的眼前是快乐的男男女女载歌载舞,欢笑一堂,乐曲中的旋律发自大地、山峦和河流,以及我家乡的土地。
是我的音乐吗,或者是你的,还是我们的?我真正要听的是二胡与小提琴协奏曲的那种共鸣和回响。我们可以共同谱写全新的篇章,美妙的乐章,富饶以及缜密,流畅以及沉醉,都是人类和谐的辉煌之音。
邦尼兔陷落在绿色的草丛中,过眼是夕阳西下的余晖,期待着和弦再次降临,它是不是会永远一直等下去呢?
East and West,Can We Live in Two Cultures?
第9节:东方与西方,我们能在两种文化中共存吗?(3)
Honorable judges, ladies and gentlemen:
Kipling said,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But now, a century later, they have met. They have met in business. They have met in education. They have met in the arts. Some would argue that these meetings leave us with a choi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but I believe the best future lies in the creative combination of both worlds. We can make Western ideas, customs and technology our own, and adapt them to our use. We can enjoy the best of all worlds, because our tradition is, above all, one of selecting the best and making it our own.
But,do Western styles and values threaten our identity? History makes it easy for us to think so—perhaps too easy.Some people seem to think that adopting Western customs,such as a bride wearing white which has long been a color of mourning in China,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ed for her wedding,is another submission to foreign intervention,a betrayal of our heritage,they say.They fear that as we become globalized,we will no longer be Chinese.I do not agree.History,teaches that a strong and confident nation is at ease in learning from the outside world.
第10节:东方与西方,我们能在两种文化中共存吗?(4)
The wedd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whether in white gowns or red,brings us variety.It is a rich banquet of special foo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As an amateur gourmet of Chinese cuisine,our superb flavors delight me.But my Chinese taste appreciates good food from any land.I even allow the convenience of McDonald?s a place in my life without giving up my good taste.My grandfather taught me to hum tunes of Beijing opera from the time I was very young;they are deep in my spirit,part of my soul.I love Beijing opera,because it always reminds me of who I am.But I am also a fan of modern pop music.The NO.1 fan of Spice Girls on campus.
Of course, it goes far beyond food,music and dance.It goes into values and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Once upon a time,or so my teacher told me,a Chinese boy and all American girl had a squabble.Both wanted to keep a bunny rabbit they had found in the garden.Surely you?ve seen a rabbit sunning himself in the grass.Nothing is more lovable,nothing more natural.No wonder they wanted him.The Chinese boy played his er-hu.Happiness and joy,longing and passion,filled the air.The little rabbit swayed gently and began to move his ear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music. He liked what he heard. The girl then took out her violin and played it to produce beautiful melodies of her own. The rabbit began to bounce in her direction. So intent were the children on their own music that neither paid the other any attention. The competing melodies confused the little rabbit and he did not know which way to turn. Unable to attract the little creature, both children gave up; they walked away,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leaving the rabbit, alone.
But,what if they listened,what if they really heard each other?s music,instead of always playing their own tunes? When I hear the music of a violin,rich with the joys of men and women who came together and sang and danced...I hear echoes of the music of the grasslands,of the hills,of the rivers…of my own native land.
Is music mine and yours or is it ours? What I want to hear is the er-hu and the violin played together, in rhythm and in tune.Together, we can produce new and beautiful music, rich with textures and sounds that can only be made in harmony.
The rabbit sits in the grass in the ever-warming sun. Waiting for us to play, waiting for the symphony to begin. Will he have to wait forever?
第11节:布莱尔记住的话
中华民族靠什么自信
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什么
自信源于对共性和差异的坦然对待
平等的观念与自信
自信来源于自我比较
布莱尔记住的话
一次,某所大学请我去演讲,我问了所有在场的大学生一个问题:作为中国人,你有自豪感吗?大家一致回答,有!我接着问:那到底是什么让你产生这种自豪感的呢?有人回答是长江、黄河、长城、泰山,也有人回答是经济的高速发展、5 000年的文明、文字、祖先、四大发明、奥运、火箭升空……
我紧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假如清晨醒来,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菲律宾人,你还会为自己感到自豪吗?或者,你变成了一个卢旺达人,生活在非洲,经历过种族屠杀,营养不良,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此时,你还能够自信地面对全世界吗?
顿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我能够体会到,学生们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自信”的含义,大多数人都不能从自我中寻求自信;如果自信只能从自身本质以外的特征或事物来获得,那么你就无法从容地去理解世界问题、民族问题和关乎自我的问题。
第12节: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什么
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什么
一个人的自信、自豪到底来源于什么?又依靠什么而存在?
我刚到耶鲁时,同班同学互相做自我介绍,有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同学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是菲律宾前能源部部长,时任总统阿罗约的得意门生。他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讲解得特别详细。他说:“我的名字(Vincent Perez)由两个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典型的英语名,第二个词是典型的西班牙语名,我的名字包含着菲律宾曾作为殖民地国家受多国文化影响的痕迹。”
他没有因为自己国家有不那么光彩的历史而感到自卑,在讲述自己名字的过程中,他用自己的语言,用平和的音调,回顾了菲律宾的历史,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他的自信来自于一种信念:没有人可以因为非我以外的东西来贬低我,没有人可以因为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贫穷来轻视我。他能够那样客观而冷静地描述历史,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绝对超然的自信。
第13节:自信源于对共性和差异的坦然对待
自信源于对共性和差异的坦然对待
2007年,我参加了北京宏志班的新年联欢会。孩子们各有各的故事,说出来让人潸然泪下。经济上的困难不但没能带走他们的笑容与快乐,反而造就了他们超人的毅力与勤奋、朴素的态度与性格,经历过磨难的他们更懂得珍惜。
如果你像他们大多数人一样,来自平均月收入低于300元人民币的家庭,橡皮丢了,都不敢对父母讲,请问,你还能自信吗?
在他们教室的墙角,小山似的堆满了空可乐瓶和饮料罐,这些都是从不喝饮料的他们大大方方地到其他班级和学校捡来的。正是这些废品,让他们攒出了几百块钱的班费。与宏志班的同学们一起过新年他们是经济上的弱者,却是品德与能力上的强者。在他们身上看不到独生子女的娇浮,却能够看到很多我所采访过的世界各地的成功者们的习惯。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阻止他们努力学习。他们学习书法,练习琵琶,用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了一种自信。
我们都是平等的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差异既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应该坦然地面对。
一个人如果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就是一个强者,就是一个成功者。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深植于心的这种信念。强调自己的追求和付出的努力;能够认识到在人这个本质层面上,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才说得上是真正的自信。
第14节:平等的观念与自信
平等的观念与自信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自我价值。在这个地球上,在这个世界中,“我”只有一个,我这个人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起码的尊严,有最基本的权利。我们的这种自尊和自信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即使我是一个乞丐,我也可以坦然面对一个亿万富翁。作为人,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不会也不应该在他人面前矮一截,这样的自信和自尊才是真正坚实的精神基础。
有人说西方人的自我意识太强,但是自我意识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自信和自尊的表现。这样的自尊和自信从何而来?部分来自西方历史和宗教。因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国王还是百姓。
现代西方人有很多也不信上帝,但是他们独立的人格已经形成了。尽管我们有宗教信仰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依然要形成这样的人格。中国人只有在国内的社会和生活当中、在家庭和学校的生活当中建立起独立、平等、自尊的人格,才能够在面对外国人的时候展现真实的独立和自尊,才能做到不卑不亢。
第15节:中国式的家庭教育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
在中国,很多家庭中没有培养自信的环境。在通常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并不尊重孩子的平等地位。我们的父母溺爱孩子,但不尊重孩子。我们对孩子的溺爱、对他无私的奉献,往往远超过西方的家长。但是我们缺少对他们独立人格的尊重。我们可以为了孩子的前途把父母整个都奉献出去,但是我们总想把孩子的前途纳入我们的轨道和框架,孩子要按家长的设计去成长,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去发展,这就不是尊重。
无论在美国,还是英国,每次在餐厅,总会看到一个现象,父母不代替孩子点菜,而是让孩子自己去点。孩子会直接对柜台前的服务员说,“我要一个三明治,其中火腿两片,鸡蛋要生一点,加生菜,蕃茄片加三片就可以。”他们点的精细、具体。对比之下,在中国经常看到的现象是这样的,父母问孩子要吃什么,孩子说,随便。中国家庭的教育从小就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利,甚至根本没有培养的意识。而且,中国的孩子说了随便以后,父母替孩子点了菜,等菜来了,孩子又不吃,说不喜欢,但是,给予充分的自由,让他去点,他又不会。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没有主见,却挑剔人生的人。中国极端的应试教育在西方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对动物都不忍心这么摧残,可是有时却在如此“摧残”自己的孩子。
有一句英文说得好:“Charity begins at home”(一切美德源于家庭)。家庭是塑造人个性和人格的最重要环境。对孩子尊重,大多数中国的家庭都做不到。孩子们走出家庭到了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师生关系总是不平等。进入社会后,高低、贵贱和尊卑的关系到处都是。因此,我们在国内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工作当中,很难接触到真正平等的关系。没有平等,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尊、独立和自信。
一个人如果自信,就不需要刻意地去表现,刻意地去维护,自信的人不太在乎面子。自信的人用自己的标准给自己定位,而不是依靠别人的标准。
在这里也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从小就把我当平等的朋友来看,培养我的自信。
有时,与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我的父母来了电话,电话交谈结束后,我的朋友特别奇怪地问我,你怎么与你的父母这么客气呢?没错,我在与父母沟通中经常会说的话是,爸爸你好,妈妈晚安。这是客气吗?对父母难道不需要表达感谢吗?要知道一个人真正的成长,首先是来自家庭的,从家庭中得到互相尊重,才能够建立发自内心的自信。
第16节:中国人的自信(1)
中国人的自信
中国是我们的家,只有在自己的家里被平等地看待,你才会自信地走出去。如果在自己的家里都感觉不平等,那么走在世界各地也会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在国际事务上,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和关系中,如果刻意地表现出自信、自尊,往往过犹不及。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以及独立的人格是自然流露出来的。面对外国人,尊重是赢得的,而不是强求来的,是以你的自信展现出来的。
如果你有机会出国,会发现另外一个奇怪的事情。在不同国家入关的地方,对将要入关的人都会分成两类,在美国的指示牌分为两类:美国公民,非美国公民。在中国海关入关的地方,你会看到也分为两类:中国公民,外国访客。我们总喜欢用外国来表示对方,而美国比较偏向用人来标识不同的人。
鲁迅曾经讲,中国人没有个人的自大,有集体的自大。中国人都是背靠着一个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来寻找自我的意义。经常说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不是说我是一个人。经常说我们有古老的文明,我的祖先怎么伟大,经常会有一些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不符合实际的认识,并容易以此为基础养成虚骄自大。而这种自大是缺少事实依据的,这种自大经常会在瞬间转变为自卑。一旦遭受什么波折打击,一下就把自大打掉了,因为缺失自信的基础,立刻就变成极其自卑。
人的自信是来自内心的,不是外在的。外在的自信可以变迁,内在自信则永恒存在。人的自信也不是通过强调历史,强调遗产,甚至强调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来的。
四大发明怎么样,有400大发明又怎么样?请你到镜子中去看一下自己,从外套、上衣、裤子,到衬衣、内裤,上上下下,都不是我们发明的,因此,简单地比较谁发明了多少东西没有意义。泰山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就在我的家乡,我热爱黄山,但是,我知道世界上还有比黄山更壮观、更秀丽、更雄伟的,难道因为世界上还有黄石公园、乞力马扎罗山,富士山,我就自卑了?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并不一定要在自己家,那是全人类的,是全世界的。
第17节:中国人的自信(2)
我们不用依赖历史的传承,不用依赖多么惊人的GDP增长速度,我们完全可以追求能够让自己幸福的目标。只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世界上的人不因为背景的不同,不因为文化的不同,不因为是否有悠久的历史,不因为人口多少,也不因为国土面积的大小而在自信上有所差异。我们应该坚信:每一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目标的权利,都是彼此平等的,都不应该因为肤色的差异或财富的多寡而被歧视。
我们应该牢记的是,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相信平等,相信自己。我们不用太在意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如何评价我们,不用每次都要问他们,对我们国家怎么看,他们怎么看那是他们的事情。其实,他们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在意我们对他们的评价。我们应该关注自己是否真的有自己的目标,真的对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
第18节:自信来源于自我比较
自信来源于自我比较
中国有一支足球队,他们的口号是“永远争第一”。通过这个口号就可以知道,这支队伍可能没有拿到过第一。追求第一可以是目标,可以用来鼓励自己。但是,第一是什么?第一不过是人类向一个目标努力的过程终点,是一个结果。强调结果,就容易陷入对过程的忽视。金融危机也是一样,五大投行同时陷入了对资金回报的过度追求的漩涡,导致了对过程中细节的忽视,甚至忽视了其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今天,中国人的自信往往来自于不平等。你月薪3 000元,我月薪10 000元,所以我自信;你骑自行车上班,我开车上班,所以我自信;你开本田上班,我开宝马上班,所以我自信;你开宝马320上班,我开宝马750上班,所以我自信。说到汽车,在欧洲,多数奔驰、宝马这类级别车辆的尾部,并没有出现在中国大城市常见的同类车辆尾部的“S500、 i750”等用于代表性能的标识。欧洲的消费者经常要求取消车上的这些标识,而中国的一些人却特别强调要用这些标识来体现身份,从而获得自信。
这种来自于不平等的自信,可以在一瞬间转为自卑。因为,开S500的会遇到开S600的,会遇到开劳斯莱斯、法拉利的、还会遇到开游艇和私人飞机的,最后在与沙特王子阿瓦利私人购买的A380比较后,这些人会彻底丧失自信。此时,他们会自叹弗如,自我安慰地说,谁让人家是石油王子呢。我坚信会有这么一天,而且不会超过10年,“S500、S600”这样的标识就等于一种耻辱,就等于随地吐痰,就是对人类环境的践踏。
如果真的要进行比较,那么就应该与自己比较,用自己今天取得的成绩与自己昨天的成绩进行比较,再与自己能够预测的明天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自己是在不断进步,哪怕取得的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是自己的胜利,是任何人无法剥夺的。当然,在自我比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与他人竞争和比较,哪怕输了,你依然可以感到自信,因为你尽了全力。承认对方确实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发自内心向对方学习,你不应该感到羞愧;一朝得胜就洋洋得意,甚至羞辱对方,你才应该感到羞愧;暂时落后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你才应该感到羞愧。
同样,中国不要与外国进行过度的比较,中国应该与自己的过去比较,我们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认清差距,认清问题,踏踏实实,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让世界去说吧。这才是中国人应有的自信。
我有一个朋友,一直想去美国考察,苦于没有机会,最终我帮助他实现了这个心愿。他到美国后,给我寄来一张明信片,上面写道:“能够到美国来考察,对人类来说是一小步,对我来说却是一大步。”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此话来源于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说的一句话:“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当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都可以用这样的话来激励自己:对人类来说可能是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乎其微的一小步,但对我个人来说,却是一大步。
第19节:布莱尔记住的话
布莱尔记住的话
2008年10月,在上海的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我有一段发言。听众中有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有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我的发言有30分钟,发言结束后,布莱尔专门走过来与我攀谈,让我吃惊的是,他居然将我发言的整段内容都复述了出来。
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横向的,平行的;一种是纵向的,垂直的。如果用横向来比较,没错,中国的确有许多地方存在不足,无法比较,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但是,纵向来看,用今天的中国与30年前的中国比较,哪怕用10年前来比较,用5年前的中国与现在比较,或者用去年来比较,你可以发现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才是中国的进步。西方人经常习惯进行横向比较,认为中国还很落后,对中国多有不满,一旦你换一个视角来看,纵向地用发展的眼光,用历史的视角来看时,你才能发现全新的中国。
以上这段是我的演讲中的话,他不仅复述了出来,还给予了评价,他说:“没错,我们的确是应该变化不同的视角来看到中国的进步。”
当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人交往日渐频繁的时候,一旦你遇到其他国家的人对中国进行横向比较的时候,你就可以用上面的话来回答,相信,你也会展示出作为中国人的自信。
第20节:我们最不了解的邻居
第2章 我们最不了解的邻居
中国和日本
强大与伟大
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误会
东方不是仅仅只有中国一个国家,太阳从东边升起,会先照耀到的一个国家,那是日本。我们是隔壁的邻居,但我们彼此之间真的相互了解吗?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曾试着客观地、自信地了解一下日本?
你可能并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 几乎每一位日本首相在就任之后, 都会拿毛笔写下几个汉字,甚至是几句中文,来概括他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思想。中曾根康弘写的是:蚯蚓断鸣千丈之井,回头仰天白云悠然。森喜朗写的是:春风接人。 桥本龙太郎写的是:百福。小泉纯一郎写的是:壮而学,老不衰,老而学,死不朽。安倍晋三写的是:梦。福田康夫写的是:信义。这些首相们写下的每一个汉字都如此耐人寻味。
日本现任首相麻生太郎写的是:风雪育大树。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欧美日经济都步入衰退的时候,这句话听起来就更加意味深长。在经济的风雪中培育参天大树般的世界级企业,这是各国共同的愿景。
曾经的国耻我们当然永不能忘,也不会忘。每次去爬香山,看到被英法联军烧毁的香山寺的断壁残垣,我都会感慨:如此恢宏的国家,当年竟会被如此侮辱。
我们所有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应该经常去看看香山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感受、去思考。 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应该不是一次又一次地揭开陈年的伤疤,更不是去种下仇恨,传播仇恨。我们的目的是:记住历史,自强不息。
第21节:中国和日本(1)
中国和日本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究竟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日本这个国家,看待日本这个民族呢?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特殊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对日本有着比较复杂的心理。
我们是边看《小兵张嘎》和《地道战》,边哼着《铁臂阿童木》的主题歌长大的。我们在模仿着电影中日本鬼子的怂样时,山口百惠和高仓建也正在塑造我们心中对男性女性最初的审美。学校包场去电影院看《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自己却还正收集着《圣斗士星矢》的贴画。第一次听到“靖国神社”这四个字的时候,《东京爱情故事》也正陪着我们度过最艰苦的一段学生生活……
今天,从物质到文化,来自日本的点点滴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但打开邮箱,却能看见号召大家抵制日货的邮件。开车的时候一抬头还能看到前车的后屁股上赫然写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但我们的生活中,竟然就存在着无法或缺的日货。请花点时间回答一下如下这个问题:
下面的中文词语中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服务 组织 纪律 政治 革命 党 方针 政策 申请 解决 理论 哲学 原则 经济 科学 商业 干部 后勤 健康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封建 共和 美学 美术 抽象 逻辑 证券 储蓄 创作 刺激 代表 动力 对照 发明 法人 概念 规则
反对 会谈 机关 细胞 系统 印象 原则 参观 劳动 目的
卫生 综合 克服 马铃薯
答案:统统都是,全部来自日语。
没想到吧,其实,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就连我们常说的“总理”这两个字都来自日语。虽然日语的文字源于中文,但上面这些词语可都是日本人的创作。
比如,“经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是“经世济民”,和现代汉语里的“经济”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日语对英文“economy”的翻译。“社会”在古汉语中是“集会结社”的意思,日本人拿它来翻译英文“society”。“劳动”在中文里的古义是“劳驾”的意思,日语拿它来译英文“labor”。“知识”在古汉语里指的是“相知相识的人”,日语拿它来译英文“knowledge”。而我们又统统把它们变成了现代中文中的常用语。
第22节:中国和日本(2)
试问想抵制日货的朋友,这些日货词语你也抵制得了吗?中国近代的孙中山、鲁迅、陈独秀、李大钊们无一不是在日本学习生活,把更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带回当时落后的中国。这些人的思想,你也能抵制得了吗?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还想说:今天你看的所有中国电视节目,全部都是用日本的摄像机、编辑机制作播出的。那么,所有的中国电视节目,你也能抵制得了吗?
中国的确当过一次日本的老师,而日本却两次走在我们的前面。自隋唐,中日始有往来,中国比日本更早进入文明社会,遣唐使们虚心来到中国取经(中国的电影人们不妨也拍拍遣唐使的题材,说说中日的友好渊源)。然而,在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甲午战争,日本不但战胜了中国,之后更是摆脱了西方对日本的控制,远远地走在了中国前面。
迅速崛起的日本给当时的整个东方世界带来了希望,成为亚洲国家摆脱西方控制,独立崛起的样板。当时的交通不便,中国人向西方直接学习难上加难,向日本学习成为唯一选择。李大钊、陈独秀、孙中山这样的中国政治和知识精英们,纷纷东渡日本,学习探索中国自强的道路,有的甚至把日本作为自己的基地。
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的,也是日本必须永远铭记在心的。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篡改这段历史,颠倒是非黑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又一次崛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日本又一次成为我们市场经济的老师。只是进入九十年代,日本的一些政客们的可耻行径才让我们似乎远离了日本。
第23节:中国和日本(3)
从中日建交开始,日本的首脑就有过一次次的道歉和谢罪。只是到了小泉这几代领导人才出现了伤害中国人情感的劣迹。我们不能为了几个心怀叵测的日本政治野心家,几股落后可悲的日本政治势力,而忘记中日友好的千秋大计,忘记了从周恩来、田中角荣时代开始的,几代中日领导人苦心经营的中日友谊。中日两国间那段痛苦的历史,也只是中日交流两千年里的一段阴影,而绝不是全部。中日交流的未来,会更长。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在日本与时任日本首相的福田康夫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标志着中日友好关系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为此欢欣鼓舞。
我们不能只念叨着中文是日语的祖宗,恨不得连日本人都是当年秦始皇那找不到长生不老药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后代,而忘记或甚至根本不承认日本对中国的贡献。承认别人的长处,并不意味着妄自菲薄,相反,这是自信的表现。
对一个人尚且要多看优点,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应如此,不能以偏概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北京签名售书,竟然还有人打着反日的旗号抗议。这是中国人的尴尬,这样的做法,毁的是中国人自己的形象。但愿我们这一代,在声讨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耻行径之后,也不会忘记回家去听听小泽征尔的音乐;在痛斥东京市长石原生太郎的反华言论之后,也还会去翻翻村上春树的小说。
第24节:强大与伟大
强大与伟大
新版《霍元甲》是一部让我感动得夜不能寐的电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回答了一个无数中国人,特别是正在国际化的中国青年人思考的问题:今天的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样的眼光和胸怀来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影片中,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大背景下,霍元甲走上擂台,面对生死状,第一句话却是:“在擂台上以命相搏,是中国人历来的陋习,可是我们有另一种传统,叫做以武会友。”在那样屈辱的背景下,还能先反省自身的不足,然后再不卑不亢地面对强大的对手,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自信!
霍元甲战胜每一位对手,都不仅是用武力让对方屈服,而是用自己的风范让对方心服口服。他的目的,不是让别人输,而是让别人“服”。服并不意味着谁喊谁一声大哥,服意味着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意味着用人格的魅力去融化他人的偏见和执拗,用人性的光辉去照亮他人内心不曾见过阳光的角落。
影片对日本人的描述也是一分为二,非常客观的。和霍元甲比武的日本武士光明磊落,对霍元甲由衷敬佩,而策划毒害霍元甲的日本商会会长却是一个阴谋家。日本武士最后痛斥日本商会会长为了自己的赌局而侮辱了日本的荣誉,给日本人带来了耻辱。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大大方方地在日本放映,却并没有日本人说它丑化了日本人的形象。
霍元甲在临死前,徒弟们怒不可遏,要去报仇。而他对徒弟们是这样说的:“你们要做的不是去报仇,仇恨只能生出更多的仇恨。我不想看到仇恨。最重要的是强壮自己。”归根结底,还是要自强不息,自身的强大才是最硬的道理。强大,靠的是实力,伟大,靠的是胸怀。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也是用这样的胸怀,来期许我们这些后来人的。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第25节: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误会(1)
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误会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也问问周围所有骂小日本的朋友,大家都去过日本吗?和日本人交过朋友吗?我自己原来对日本的印象也不好,但扪心自问,我自己对日本的印象也大都来自道听途说,我没去过日本,没有一个日本朋友,甚至也没有采访过几个日本的政要和企业领袖。
如果一个美国人,从未来过中国,没有中国朋友,而只是在媒体上看到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不良言论,就断言中国不好,我们肯定不能接受。我们会驳斥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中国人一无所知,凭什么做出判断?
日本是一个离我们最近,但我们却最不了解的国家。中国大多数青年人可能对欧美的了解远胜于对日本的关注。当然,日本不是一个容易了解的国家,日本人也的确存在着两面性。但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日本并不比中国更难了解。问题不是可不可以了解,而是我们愿不愿意去了解。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著的《菊与刀》,赖肖尔(Edwin Reischauer)写的《日本人》,都是非常精辟的关于日本的著作。
凡是来过中国的外国朋友,几乎无一例外地对我说,中国要比他们想象中精彩的多,优秀的多。一次中国之行,往往会改变他们许多从小积累的对中国的不良或错误印象。而一次日本之行,往往也能改变许多我们对日本的固有看法。正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去了一次日本,改变了从前许多过于简单、过于主观的判断。
在耶鲁给美国学生讲中国的时候,我经常用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来概括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以及中国人对美国的曲解。甚至一些在中国长期生活的美国朋友和在美国定居的中国朋友,由于生活的圈子相对固定,也都没能对一个国家有多角度的立体的理解,而是偏执于自己的一些个人经验体会。
第26节: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误会(2)
中日之间更是如此。我经常听到有些在日本生活过的中国人,痛斥日本人的种种不是,听完之后,往往会激起我的一些反日情绪。事后想想,这些人如果一直在国内,也许也会连篇累牍地抱怨中国人的种种不是。我也认识很多在日本非常成功的中国人,一些甚至在日本把日本人驾驭的、欺负的连我都看不下去的中国人。
历史上,许多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最初都起源于相互的不信任,由于相互不信任,产生对对方行为的误判以及过分敏感的反应。这种不信任和误判会制造出相互敌视的氛围,继而相互激发,最终使基于误判做出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今天的文明人类,应该能够避免不信任和误判酿成的悲剧。为了让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可能,我们要努力消除这种不信任,防止误判的发生。
到了一个发达国家,服务员态度不好、司机不老实,我首先都会往“歧视”这两个字上想,接着就借着自己英语的优势,噼里啪啦地把对方说的无地自容,再借着自己对西方规则的了解,去找人家的老板投诉,然后觉得自己又为中国人出了口气(相比较而言,日本恰恰是我感觉投诉率最低的国家)。从凡尔赛宫的保安到悉尼机场的检疫人员,从美国的交警到奥地利的空乘,我记不清有多少次是因为自己或是为其他的中国人受到不正当待遇,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这些投诉,当然有很多是必须做的,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但冷静下来,我却经常发现,有些时候,这些我投诉的当地人,其实对本国人的态度也都是一样的,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人。就像我们在国内也经常遇到无礼的人一样。倒是咱们中国人,有时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容易产生自我心理暗示,产生联想。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老挝或是纳米比亚,自己也许就不会往那个方面去想了。
第27节: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误会(3)
比如,日本人被普遍认为,虽然表面上很懂礼貌,但骨子里却很排外。对此,英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有同感,而我们却很容易把它理解成是日本人对中国人独有的歧视。而日本的这种岛国心态,其他国家也有,比如英国人,直到现在还不把自己看成是欧洲人,对此,法国人深有感触,也意见很大。
另外,必须承认,有些不合理的事,即使是针对中国人的,往往也是因为咱们的一些同胞们,总不按当地的规则做事,给别人留下了太深刻的不良印象。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为中国人“出”口气,更需要用自己的修养为中国人“争”口气。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我们为之骄傲。但漫步在今天的西安街头,却已经很难寻觅到当年长安的清晰轮廓了。想看看长安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吗?去日本的京都吧。京都当年就是按照长安的结构、建筑和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我们的长安,如今模糊朦胧,而日本的京都却保存完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个遗憾。
离开京都的那天,我打了一辆车。出租车司机问我是哪里来的。中国,我答道。话音刚落不久,突然,《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冲进了我的耳膜。原来,司机的车载MP3上录了几十个国家的国歌,搭载哪国的客人就放哪国的国歌。高兴之余,当时我的一个想法是:多奇怪啊,《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背景,恰恰是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如果司机知道这个事实会怎么想呢?他还会放中国的国歌给我听吗?他是不是应该先替他当年侵略中国的爷爷们和那几个喜欢做秀的政客们向车里的几个中国人道个歉,再放音乐?也许,我想多了吧。
看着京都出租车司机脸上朴实简单的微笑,坐着被国歌围绕的出租车,穿行在京都的大街小巷,就让我自信地享受这个美妙的瞬间吧。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而励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