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模式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思维的模式/包霄林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9
ISBN 978-7-308-09075-9
Ⅰ.①思…Ⅱ.①包…Ⅲ.①模式思维学Ⅳ.①B80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84662号
思维的模式
包霄林 著
责任编辑
徐 婵(xuchan@zju.edu.cn)
文字编辑
冯其华
封面设计
陆晓华
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邮政编码:310007)
(网址:http://www.zjupress.com)
排  版
杭州中大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印  刷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
开  本
710mm×1000mm 1/16
印  张
14.5
字  数
240千
版 印 次
2011年9月第1版 2011年9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308-09075-9
定  价
32.00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
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电话(0571)88925591
关于本书
封面
图书信息

导言
第一部分 问题与方法
第一章 心中的“鸟笼”
第二章 中国哲人的智慧
第三章 从皮亚杰到丹尼特
第二部分 构成与本质
第四章 人脑的“软件系统”
1.知识背景与思维方法
2.与动物思维的区别
3.创新思维与顿悟
4.外挂的“云世界”
第五章 生理基础
1.脑生理决定论是否可行
2.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3.大脑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第六章 从产生看本质
1.一个自然与历史的过程
2.先验图式还是动作一般
3.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
第三部分 模式特性
第七章 开放系统的自组织过程
1.知情意的有机统一
2.开放与动态的系统
3.递归机制
第八章 意识的路径依赖
1.定向与趋同
2.注意的指向性
第九章 思维树
1.思维模式的层次性
2.压进与退出
第十章 社会历史原则
1.社会认知场
2.主体间性
3.认识共同体联盟
第十一章 对认识客观性的制约
1.主体因素的双重约束
2.“洗手”的奥秘
第四部分 功能与跃迁
第十二章 模式识别
1.图式心智与概念驱动
2.人工智能的困难
第十三章 语言与知识表达
1.语言是思维模式的外化
2.语法、语义和语用
3.知识表达
4.语言悖论
第十四章 理解与意义赋值
1.理解是怎样产生的
2.意义的意义
3.意义赋值
第十五章 问题解决
1.曹冲称象与汉诺塔
2.博弈和决策
3.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第十六章 仿真与功能固结
1.对客观世界的同构与仿真
2.超稳态障碍
3.普朗克原理
第十七章 模式跃迁
书后说明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是关于思维研究的认识论专著,它吸取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深入地论述了思维模式的相关问题,既同认识论传统问题密切联系,又作了全新视角的开拓研究,十分新颖,富有启发意义。
人类的认识究竟是怎么回事,人类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又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这些问题已经缠绕人类几千年了。看来,对认识本身进行认识,是完全必要的,人类在认识外部世界的基础上,也确实在不断努力建立对认识本身进行认识的科学,这就是认识论。虽然几千年来各种认识论并非都达到了完整的科学形态,但它们总是在对认识本身进行认识,并且朝着不断完善和科学的认识论方向前进的。
哲学认识论不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某种事物、某种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而是研究思想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本身。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研究,是一个有规律的认识过程,而这个有规律的认识过程本身,就是认识论研究的对象,正因为如此,我们说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反思的科学。对认识的反思,不能代替对外部对象的认识着的认识,它的任务在于揭示认识本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力求使我们的一切认识着的认识,成为符合认识规律的自觉的认识,以便能够更完善、更精确地认识外部现实世界的对象。
认识论既然是关于认识的哲学反思,属于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它将随着哲学的发生而发生,经历由萌芽到雏形、到建立比较系统的认识论学说的发展过程。认识本身是由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结构,它不仅有结构,而且还表现为活动和功能,表现为运动着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它不仅是一个我们可以分析其解剖结构的系统,而且是具有一定目的的多种活动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它的发生、存在和发展,还依赖于一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认识论对认识的思考,其内容十分广泛、十分复杂。要达到对认识本身的完整的具体认识,就必须对构成认识的各种必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活动和功能,作出具体的分析,并从整体性和动态性上予以把握。比如,对于认识主体来说,其认识能力包含哪些因素,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是先天固有的,还是后天获得的?对于客体方面来说,究竟有没有可认识性,如果有,那么这种可认识性的根据是什么,认识的可能性是如何实现的?我们果真能认识外部世界的本来面目吗?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在认识论史上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些争论现在在西方哲学中仍然尖锐地存在着。本书在这些方面没有回避,进行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述。
现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对于人类认识的认识又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今天,各种精确、严密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各种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人类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空前提高,人们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联系也空前提高和扩大。主体的结构及其构成因素和总体素质,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构成实践的和认识的关系的各种形式和中介,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了。由于认识的手段、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精密化,考察各种认识手段、方法、形式(如各种仪器、电子计算机、模型方法、数学方法、语言符号系统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发挥它们的作用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是现代认识论研究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由于科学知识的密集性积累和革命性发展,使得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在这种情况下,概括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资料 ............

书籍插图:
书籍《思维的模式》 - 插图1
书籍《思维的模式》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思维的模式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