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一瞬间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第一部分:人心火种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市郊宛平县举行 军事演习,因借口士兵失踪挑起事端,从而引发了中国人民神圣的八年抗战。表面上,这场全面战争 的火种事出突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事实上,它却是日本近半个世纪以来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自 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让台湾、澎湖以来,日本即走向全面扩张的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1900 年借庚子事变屯军平、津,1905年日俄战争后强租旅、大,势力伸入南满,接着是九一八事变、一・二 八事件、热河战事、冀东自治政府、绥远战事……侵略的脚步未曾有片刻停歇。中国则因碍于军阀混 战,党争不断,或因国力不足,民智未开,始终未敢以举国之力全面抗战,直到七七事变这一刻,国 内政治整合在日本大举入侵的压力下终于达成,民心亦具备了抗敌牺牲的准备,火种遂成燎原之势。

第一部分:人心宛平城内紧急布防的中国军队(图)

卢沟桥事变・宛平城内紧急布防的中国军队  1937年7月8日,日军包围宛平县城,城内外中国守军紧急调动,加强防 卫。6月25日开始,日军在北平近郊卢沟桥以北以西地区举行一连串挑衅性的 军事演习。7月7日夜晚,驻丰台的日本驻屯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中 队长清水节郎的率领下,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夜间演习。夜晚11时许,日军 演习部队突称遭受中国军队射击,导致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同时又向丰台日军请援。驻守宛平之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吉星文团长以时 值深夜,恐生事端,拒绝日军入城,日军遂对宛平采包围态势。不久,丰台日军 援部抵达,并于7月8日凌晨4时50分开始炮击宛平城,吉星文亦下令守军还 击,遂爆发历史性的七七事变。

第一部分:人心戒严的宛平城(图)

卢沟桥事变・戒严的宛平城  1937年7月8日,日军攻击宛平城后,宛平保安措施加强,严格管制 人员的出入。这一天,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方面提出严重抗议。9日,外交部 次长陈介再对日本使馆参事日高重申抗议。10日,正式送递书面抗议,强 烈要求日本政府转电华北日军当局严令肇事日军立即撤回原防,中国保留 一切合法要求。

第一部分:人心包围宛平城的日军(图)

包围宛平城的日军  1937年7月,包围宛平城的日军准备发动攻击。7月 14日,新任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向宋哲元提出七项要求,包括镇压爱国运动、中国军队撤出城外等。宋 哲元最初不明日方的底细,不主张轻易开战,而倾向于和平谈判。20日,日军却以巨炮轰击长辛店及宛平城,造成 中国军民严重的死伤。不过此时宋哲元仍迁就日方要求,下令撤除北平街头的沙袋、拒马等,并电请南京中央命令 北上增援的孙连仲部停止前进。

第一部分:人心宋哲元由津返平(图)

宋哲元由津返平  1937年7月19日,二十九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中脱帽 深色袍者)由天津返回北平,北平各界人士前来迎接。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宋哲 元尚在山东乐陵,7月11日晚宋哲元赶回天津,认为卢沟桥事变乃局部冲突,希 望能以和平手段解决。宋哲元停留天津八天,积极与日方磋商,却引发国人的疑 虑与关切,致电慰问者有之,发函责备者亦有之。26日,日军竟发出最后通牒, 要求二十九军全部撤离北平,此时宋哲元始看清日军毫无和谈的诚意,遂决定反 守为攻。不过日军此时已完成攻击准备,出动大军,配以二十架战机,我军南宛 作战失利,为了保护北平古都免受战火毁坏,二十九军遂撤出平津地区。

第一部分:人心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举行记者会(图)

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举行记者会  1937年7月,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举行记者会,说明日军 主动攻击卢沟桥的情形。王冷斋同时担任河北省行政督察专 员,为卢沟桥事变此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之一。

第一部分:人心人 心

  抗战一旦爆发,不仅军人上战场拼搏,更重要 的还是人心在凝聚,只有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力投入抗战,与敌作长期消耗,促使国际环境的 改变,弱势的中国才能最终击败强势的日本。事实上,中国人的同仇敌忾已累积了数十年之久。《马关 条约》签定时,仅康有为等在京举人呈《公车上书》, 慷慨陈词,多数中国人却浑浑噩噩。巴黎和会讨论山东问题时,即爆发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象征着 全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觉醒。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每一个侵略步骤,都会激起海内外中国人的愤怒,从 富商巨贾、知识分子,到贩夫走卒,他们或集资劳军,或奔走呼号。抗战代表着中华民族怒火的总爆 发,波澜壮阔。正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救亡意志,注定了日本侵略者必败的结局。

第一部分:人心追悼“一・二八”阵亡将士(1)-(图)

追悼“一・二八”阵亡将士  1932年5月,“一・二八”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在苏州举行。图为大 会主席台,右二为蔡廷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继续主动挑起军事冲突。1932 年1月18日,日本特务田中隆吉在上海马玉山路挑拨日本僧人与中国工人发 生冲突,又策动日本浪人焚烧三友实业社,杀死中国警察,捣毁中国商店。 事发后,日方颠倒是非,要求上海市政府道歉,同时增兵上海。尽管国民政府 妥协退让,但日军仍于1月28日晚由上海租界分三路向闸北中国驻军发起进 攻,遭到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的英勇抵抗,遂爆发“一・二八”淞沪抗战。

第一部分:人心追悼“一・二八”阵亡将士(2)

  1932年5月,“一・二八”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在苏州举行,图为女学生在竹竿上 挂起各界人士送来的挽联。这场战役自1月28日进行到3月3日,中国第十九路军与第 五军官兵牺牲四千余人,负伤近万人,由于战事在城市内进行,上海市民伤亡亦十分惨 重,震撼国际社会。英勇作战的十九路军则成为中国人民抗战救亡的象征。

第一部分:人心追悼“一・二八”阵亡将士(3)

  1932年5月,“一・二八”阵亡官兵追悼会上远从广东赶 来的广东妇孺医校护士队队员。这场战役虽然为时仅月余,却 大大增强了全国抗战的信心,影响深远。因此,阵亡官兵追悼 会举行时,各界代表出席者高达万人以上,情绪高昂。

第一部分:人心抗日鼓动(1)-(图)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各地抗日团体纷纷北上,慰问英勇的中 国官兵。图为一名男子在热河省的一座城市登高一呼,号召当地百姓奋起 保家卫国。1933年1月,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第六师、第八 师、混成第十四旅、第三十三旅以及骑兵第四旅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四 万余人及伪军三万多人,企图攻占热河、古北口以东长城一线,伺机占领 冀东。南京政府调集了十四个军二十余万人,力阻日军入关,中日两军爆 发激烈的战斗,全国抗日情绪亦呈沸腾之势。

第一部分:人心抗日鼓动(2)-(图)

  1933年3月,长城抗战高峰时,热河爱国团体自发地向民众说明战事的发 展状况,并呼吁民众支持抗战。战事爆发后,北平中国学院、清华大学、燕京大 学、北平大学医学院、女一中等校以及东北留平学生联合会、小学教员会等纷纷 发动,组织义勇军、募捐队、救护队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

第一部分:人心抗日鼓动(3)-(图)

  1933年3月,华北抗日倡导团前往前线宣扬抗日精神。由于中国军队在喜 峰口作战英勇,重创敌军,全国人心大振。北平《世界日报》在社评中说:“喜 峰口之战说明,中国陆军之战斗力、中国民族之自卫力,于十九路军之后,又得 到新的有力证明。”

第一部分:人心写在墙上的抗日标语(1)-(图)

写在墙上的抗日标语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大举侵华,分南北两路入侵中国。中国守军 为抵抗南路日军爆发淞沪会战。照片为抗日宣传工作队在上海与南京之间的城镇 书写的抗日标语。

第一部分:人心写在墙上的抗日标语(2)-(图)

写在墙上的抗日标语  1937年12月,南京被日军围攻时,写在城外的抗日标 语“拿热血换取民族的独立与自由”,表现出中国人不畏强 敌,誓死以生命换取胜利的决心。

第一部分:人心写在墙上的抗日标语(3)-(图)

  1939年,隶属军委政治部的漫画宣传队在桂 林举行抗战漫画展览,同时在墙上绘制大型的抗战标语“我们要以必胜的信念抗战到底”。

第一部分:人心写在墙上的抗日标语(4)-(图)

写在墙上的抗日标语  1940年,四川省各界组织抗敌后援会,一位代人写信的老先生自发地写下数条激 昂的标语贴在身后的墙上,以表达他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

第一部分:人心回国抗日的留日学生(图)

回国抗日的留日学生  1937年8月,卢沟桥事变后,海外中国留学生纷纷辍学共赴国难,尤其留 日同学更是悲愤异常,战端初启,立刻整装回国。两个月的时间内,六千余名留 学生中将近有四千人回到祖国。图为上海留日同学救亡会在上海码头欢迎新一批 回国的留日同学。

第一部分:人心上海文化界的救亡集会(图)

上海文化界的救亡集会  1937年8月,日军从上海大举入侵,爆发淞沪会战,上海文化界展开救亡 活动,在街上拉起中英文标语,争取国际支持。8月7日,南京《中央日报》发 表社论:“这一次抗战,意义是神圣的。为国家的生命,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 的正义,我们不能不奋勇地发动抗战……抗战开始后,人民的牺牲,必然随着抗 战局面的展开而增加。牺牲便是对国家的报效,也就是对自己良心上的交代,现 在人民所感受的,不过是牺牲的初步。初步的牺牲是初步胜利的基础,最后的牺 牲是最后胜利的基础,要望最后的胜利,必须抱着最后牺牲的准备与决心。”

第二部分:出征武汉市举行拥护国联援华制日大会(图)

武汉市举行拥护国联援华制日大会  1938年7月7日,面对日军即将对武汉发起大规模的攻击,武汉三镇发起 “献金活动”,图为中国共产党的献金团在大街小巷进行宣传,呼吁人们踊跃捐 输。抗战爆发后的第一年,国共两党密切合作。在抗日宣传方面,1938年4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成立,在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的指导下, 郭沫若出任厅长、阳翰笙任主任秘书,三厅下设第五、第六、第七等三个处,多 由共产党人主持,自4月起举行各种抗战宣传扩大活动。到了7月7日抗战一周 年时,政治部发起献金活动,获得民众热烈响应。

第二部分:出征抗日献金(1)-(图)

抗日献金  1938年7月7日,汉口孤儿院亦响应献金活动,以义卖报纸所得捐 给国家。图为孤儿们蹲在地上整理报纸,准备一天的义卖活动,其爱国 之心,令人动容。

第二部分:出征抗日献金(2)-(图)

抗日献金

  1938年7月7日,汉口孤儿院亦响应献金活动,以义卖报纸所得捐 给国家。图为孤儿们蹲在地上整理报纸,准备一天的义卖活动,其爱国 之心,令人动容。

抗日献金

  1938年7月7日,武汉三镇献金活动中一个献金台前人潮踊跃。汉口设有 四处献金台,其中孙中山铜像前的献金台由马超俊夫人沈慧莲主持,蒋介石、宋 美龄均出席,党政军要人纷纷解囊。市井民众,包括家庭主妇、小贩、车夫甚至 孩子们都自动前来献金。汉口全市各店为全体店员职工捐献一个月薪水,复兴、 裕华、申新、大成四纱厂亦共赴国难。三天里,各界献金达百万之谱

第二部分:出征在武汉街头宣传抗日的女青年(图)

在武汉街头宣传抗日的女青年  1938年7月8日,日军即将大举进攻武汉,一名女宣传员登高宣讲当 前局势,引来众多民众驻足聆听。女宣传员上身前倾,与下面仰首聆听的民 众构成了一幅极具张力的生动画面。

第二部分:出征华侨慰劳视察团飞抵重庆(图)

华侨慰劳视察团飞抵重庆  1940年3月,南洋爱国侨领陈嘉庚率领华侨慰劳视察团飞抵重庆,受 到各界代表盛情欢迎。陈嘉庚,福建同安人,1890年秋随父赴新加坡,经 营农、工、商多种实业。九一八事变后,陈嘉庚全力投入抗日救国活动。 抗战爆发后,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全力推动爱国活 动,并捐赠大批款项襄助抗战。

第二部分:出征游击队的战前动员(图)

游击队的战前动员  1939年,浙赣边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出发之前,其 女队长在向队员做动员。由于抗日游击队均活动于穷乡僻壤之间,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加入者均为抱着高 度爱国心、甘愿奉献的青年男女。

第二部分:出征千人合唱 同仇敌忾(图)

千人合唱 同仇敌忾  1941年3月,重庆举行“国民精神总动员”二周年纪念,教育部配合此项活动,主办 千人合唱音乐大会。1939年初,国民政府撤守重庆以后,3月间提出“国民精神总动员”, 其中心口号为“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 强调要纠正醉生梦死的生活、苟且偷生的习性、自私自利的企图和纷歧错杂的思想。

第二部分:出征街头活报剧(图)

街头活报剧

  1939年,抗日宣传队在湖南某城市街头表演枪决汉奸汪精卫的活报剧。在 各种剧目中,汉奸通常都是獐头鼠目之辈,大概因汪精卫本人长得一表人才,宣 传队只好找来一位外形俊秀的小生来扮演这位反面人物。

第二部分:出征指挥演唱的少年(图)

指挥演唱的少年  1940年,儿童下乡宣传队到重庆近郊高唱抗日歌曲,以激发乡民的抗敌意 识。宣传队员虽然年纪幼小,但个个精神抖擞,尤其站在队前指挥演唱的男孩虽 个头短人一截,但指挥起来却中规中矩,神气不凡,颇有少年英雄之风范。

第二部分:出征台湾少年团英姿(图)

台湾少年团英姿  1939年10月,台湾少年团团员在浙江金华进行操练。抗战爆发,原本在大 陆倡导反日革命的台湾人立刻加入抗战行列,不少岛内的台湾人也设法冲破日人 的围堵,回到大陆参战。台籍黄埔军校毕业生李友邦等人领导闽浙沿海诸省的台 湾青年,组成“台湾义勇军”,以闽南为基地,分三个队,进行医疗、教育、宣 传等工作,“台湾义勇军”下还设有“台湾少年团”,对台籍志士子女予以照料与 教育,并训练孩子们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第二部分:出征出 征(图)

  面对日军的进犯,中国各部军队纷纷开赴前 线。甲午战争时,清兵一战即溃,庚子事变更形同闹剧一场,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仓促撤离。不过,来 年的“一・二八”事件却出现重大的转折,十九路军顽强抵抗,一展雄姿。长城抗战时,二十九军奋 勇杀敌,更似脱胎换骨。在七七事变之后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粤北会战、长沙会战等 近二十余大型会战及无数的战斗中,中国军队已非城下阿蒙。抗战后期,与美英联军协同作战的中国 军队更是令人刮目相看,成为亚洲战场举足轻重的力量。

第二部分:出征汤恩伯视察绥远前线部队(图)

汤恩伯视察绥远前线部队  1936年12月,参加绥远抗战的中国军事将领视察 前线,中为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1935年8月,日本指使伪蒙军向绥远东北发动攻击,绥远省省主席兼第三 十五军军长傅作义率部奋勇抵抗,遂爆发绥远抗战,战况十分激烈。11月间,汤恩伯率第十三军一部驰援,我 军展开全面攻击,歼伪蒙军,收复百灵庙,至12月9日收复重要据点大庙,重创日本分裂中国的企图。

第二部分:出征百灵庙战役中的中国军队重机枪手(图)

百灵庙战役中的中国军队重机枪手  1936年12月,绥远作战期间,天候严寒,各部冒着 零下20度的低温,向敌方据点迅速挺进,彻底消灭了伪蒙军。原本日军一手导演这次的侵略战争,期待假借伪军 向绥远扩张势力,以为侵略华北创造条件,不料中国军队的抵抗能力却超出日方所料,使得日军反而失去了在绥 远的据点。

第二部分:出征德式装备的中国精锐部队(图)

德式装备的中国精锐部队  1937年8月,淞沪战役爆发,拥有德式武器装备的中央教导师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前线,与日军精锐部 队一较长短。过去受到日本外交压力的影响,中国始终无法由美、英、法等国取得新式武器,也缺乏技术建 立相应的国防工业,不过由于新崛起的纳粹德国也受困于国际孤立,无法取得战略原料,在此偶然的历史条 件下,中德两国同意进行军事合作。中国供应稀有金属原料给德国,德国则派遣军事顾问团来华,协助中国 建立国防工业,提供大量新式武器,装备近二十万的兵力,并协助制定中国抵抗日本入侵的中长期作战计划。 德式装备的中国精锐部队,在淞沪战役中成功地抵挡了日军的猛烈攻势。

第二部分:出征四十九师开赴淞沪前线(图)

四十九师开赴淞沪前线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大量向淞沪地区集结,图为第四十 九师奔赴前线。七七事变后,驻上海日军不断向中国方面挑衅。8月9日,日本 海军陆战队中队长大山勇夫率水兵一员,驾军车闯虹桥军用机场,遭中国保安队 击毙。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向日本总领事交涉,希望以外交方式解决,日本政府则 一方面派员与中国政府谈判,另一方面加紧作战部署,向上海增派军队。中国政 府见此态势,遂令军队向上海各个据点推进,以应付突发事变。

第二部分:出征增援太原的中央军主力(图)

增援太原的中央军主力  1937年10月,中国军队集结太原,与日军爆发激烈战斗。其中卫立煌部驻守太 原以北的菜水焉、青龙镇、天门关一带,朱德第十八集团军主力则牵制晋东的日军。

第二部分:出征一七九旅将士奔赴前线(图)

一七九旅将士奔赴前线  1937年10月,日军陷北平、天津之后,又入忻口、娘子关,再沿同蒲路和正太路夹 攻山西省会太原。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命令傅作义部在太原四周部署阵地,迎击来 犯的日军。图为中国军队一七九旅赴前线作战,太原市民前来车站送行。火车鸣着汽 笛,在浓烟中缓缓驶离,军民皆振臂高呼口号,士气高昂。

第二部分:出征从太原出征的中国军队将士(图)

从太原出征的中国军队将士  1937年10月,中国军队步出太原古城,赴前线杀 敌。晨曦里,战士的钢盔泛着寒光,身影凝重而坚毅,苍凉而悲壮。11月初,北路日军进攻大孟、阳曲,东路 日军在鸣谦、鸣李一带阻遏中国援军。7日,两路日军逼近太原城郊,从东北西三面猛攻城垣,并以飞机猛烈 轰炸,中国军队只好向西南突围。9日,太原失守。   1937年10月,中国军队步出太原古城,赴前线杀 敌。晨曦里,战士的钢盔泛着寒光,身影凝重而坚毅,苍凉而悲壮。11月初,北路日军进攻大孟、阳曲,东路 日军在鸣谦、鸣李一带阻遏中国援军。7日,两路日军逼近太原城郊,从东北西三面猛攻城垣,并以飞机猛烈 轰炸,中国军队只好向西南突围。9日,太原失守。

第二部分:出征接受检阅的广东游击队员(图)

接受检阅的广东游击队员  1940年,广东第二游击区的游击队员出发前接受校阅。抗战爆发后,国 民政府除积极组织正面战场的抵抗外,还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开展敌后游击 战。这些由国民党掌握的活跃于敌后的游击队在打击骚扰日军的同时,往往 还负有监视乃至遏制中共敌后武装的使命,双方的摩擦时有发生。

第二部分:出征转进在崇山峻岭间(1)-(图)

转进在崇山峻岭间  1940年冬,浙赣边区中国部队行进的情形。从照 片中不难看出,中国军队的运输不仅没有机械化,连可供驱使的牲畜也很少。这支行进中的队伍所使用的 运输工具竟是原始的独轮车。

第二部分:出征转进在崇山峻岭间(2)-(图)

转进在崇山峻岭间  1942年冬,江防前线,中国军队移防穿过高山大川,场 面蔚为壮观。

第二部分:出征转进在崇山峻岭间(3)-(图)

转进在崇山峻岭间  1942年冬,江防前线移防的部队搬运辎重越过险峻的山崖。四川高山连绵, 古道多沿江岸而行,不利于机械化部队作战,阻遏了日军的入侵。尽管如此,为 了保卫战时的首都,江岸两旁据点仍置有重兵,并经常进行移防,以随时迎战来 犯之敌。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抗战一瞬间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