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画传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7mb。
书籍内容:

第一章 音乐世家音乐世家(图)

  1685~1694年,艾森纳赫的音乐家族  稍微熟悉古典音乐的人都会知道“巴赫”这个名字。巴赫的音乐深深地影响着整个欧洲乐坛。每一个学琴的孩子恐怕对巴赫的熟悉程度要胜过其他任何一个作曲家。那是因为巴赫的创意曲、赋格、康塔塔、序曲都是每个学琴阶段不可不弹奏的曲目。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其中,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音乐大赛的比赛常用曲目。他的音乐结构、音乐织体和对位法都有精密的数学比例,对配器的音效也发挥到了极至,当然也会为演奏者增加难度。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  巴赫的祖先在1580年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安家立业了。生活在这个小城镇的人们非常热爱音乐,据说在它的古代城门上刻写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上回响”几个字。  在权威的《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中有关“巴赫家族”的记载中,您可以查到,这个家族从事音乐事业的多达78人,卓有成就的有14人。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这个家族出现了52位记录在案的音乐家。这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我们现在所指的“巴赫”就是上文中提到过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西方音乐之父”。  音乐显然是伴随着基因一起降临在这个家族身上的,巴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音乐家,他的哥哥亦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他的子女中也有三位都成为了有影响的音乐家。他的次子卡尔•菲利普•巴赫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第三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长期居住于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很有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第一章 音乐世家艾森纳赫――巴赫的故乡(图)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3日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西北的艾森纳赫。在小城800多年的历史中,积淀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特别浓郁的艺术氛围。德国的吟游诗人曾在这一带盛极一时;宗教改革先驱者马丁•路德曾在这里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并创作了后来被恩格斯誉为“十六世纪的马赛曲”的第一批众赞歌;瓦格纳等历史文化名人在这里留下过他们闪光的足迹。  这个家族的人常年生活在德国中部图林根丛山周围的各个小邦国中,以音乐或与音乐相关的事业为职业,世代相传。大都是从事歌手、教区风琴师、城镇乐师、宫廷乐师,或者是制作键盘乐器的巧手。从某种程度上说,“巴赫”就等于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代名词。  在16世纪前叶,德意志的传统文化和宗教改革的信仰同斯拉夫文化和反宗教改革进行着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巴赫家族的信仰在这场斗争中倒向了马丁•路德教派。因为他强调音乐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对宗教音乐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巴赫也是在他的感召下,以无比的虔诚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宗教音乐作品。  镇上的其他古迹也有很多值得观赏:巴赫接受洗礼的圣格奥尔教堂;从市中心步行大约半个小时,您可以到达位于城南小山上的瓦特堡,在那里可以俯览全城景色。这里还是马丁•路德翻译《圣经》的地方。  在艾森纳赫,几乎所有的音乐活动均由巴赫一家负责。虽然薪水并不丰厚,但光阴在平和的宗教氛围和愉悦的音乐生涯中平静地渡过。但因为当时所处的时代,巴赫家族与其他名不见经传的家庭一样,死亡总是不期而至。这不能不说对巴赫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使他直面生命的主题与真髓。  只是这种多次降临到巴赫家的不幸,不仅给年幼的巴赫带来惨痛的感受,而且人生中回避不了的死亡主题,仿佛也提前奏响了序曲。约翰•安布罗修斯的丧子之痛在音乐上得到某种补偿。他曾把大儿子约翰•克里斯托夫托付给有名的乐师帕黑尔贝尔教导。现在,他高兴地看到他的长子当上了风琴师。而巴赫很早就对小提琴表现出特殊的才能,这是他父亲最擅长的乐器;他的风琴也弹得很好,这是从伯父那里学来的。  巴赫的父亲要求他14岁就学习音乐,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所常见的那样,是父母为提高子女的素质而进行的某种教育,而仅仅是做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他还要求孩子们都进入大学学习,因为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中,高等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巴赫之后因为种种客观原因而未能踏入大学的校门,终身引此为憾。

第一章 音乐世家附:马丁•路德(图)

  马丁•路德是德国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开创了德国近代历史的新纪元。  1378年西方基督教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德国大部分地区和意大利拥护罗马教皇,而法国则支持阿维尼翁教皇。在这动荡时期里,具有批判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德国人文主义者率先起来反对日益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马丁•路德怀着对新教的笃信向教会发起了进攻。根据路德的看法,信仰的唯一源泉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圣经,不再需要教士们充当传统的中间人,教士们只应通过布道济世来为它服务。因此,路德阐明仅仅出于信仰即可释义的教义,并明确地拒斥在信徒个人与上帝之间必须有中间媒介的教旨。他相信所有信徒都可有教士身份,从《圣经》中自己吸取信仰要旨。路德就这样剥夺了教会和高级教士们作为上帝恩慈的中间人的特殊地位,同时动摇了罗马教会的基础,即它的教义法规和习俗。

第一章 音乐世家附:巴赫与《康塔塔》(图)

  康塔塔(Cantata,亦作Kantata)同巴洛克艺术一样都起源于意大利,只比巴洛克出现得稍晚一些。17世纪中叶传入德国,发展成为一种包括多种歌唱形式的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合唱及管弦乐队演出等形式。巴赫很喜欢这一体裁。康塔塔是一种供独唱、重唱、合唱及管弦乐队演出的作品,一般有规模不大的几个乐章,1600年前后与歌剧同时在意大利发展起来。巴洛克时期的康塔塔有宗教和世俗两种类型。  近代也有许多作曲家创作宗教康塔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诗篇交响曲》(1930)、《康塔塔》(1952)、《圣歌》(1955)、《哀歌》(1958),布里顿的《学院康塔塔》、《怜悯康塔塔》等。  宗教康塔塔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巴赫画传 - (TXT全文下载)